辽宁省2022--2023学年度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答案(文字版)

2023-11-22 · 5页 · 45.1 K

辽宁2022-2023学年度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1.D【解析】表格中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故选D项。材料强调西周不同身份与乐器悬挂方式、乐舞规模的对应关系,对于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待遇,是统治阶级宣传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体现了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的特点,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B【解析】材料“刺史……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反映了刺史专门的监察职能,体现了职责明确的专职性,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刺史对地方行使监察之职,定期巡视,并非地方长官,排除A项;根据材料“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刺史不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刺史位高权重,排除D项。3.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追求独立、自由、崇尚清谈、追求洒脱的魏晋风度是在士族阶层崛起、统治阶级内部残杀,政局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士大夫逃避现实政治黑暗、崇尚玄学而形成的人生观,即魏晋风度的形成主要是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的结果,故选B项。魏晋风度的形成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魏晋时期儒学动摇是魏晋风度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D项;士人群体扩大并非这个时代形成魏晋风度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4.A【解析】材料体现了突厥人的行军装备被唐军所学习借鉴,反映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加强,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藩镇割据的信息,且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才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五品以上武官佩‘七事’”只是高宗时的一项军事规定,没有体现出军事制完备,排除C项;突厥是唐朝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唐朝与突厥人的交往属于民族间的交往,不属于对外交流,排除D项。5.C【解析】根据材料“都城开封府东角楼的潘楼酒店,每晚凌晨三点左右开始卖衣物、古董、珍玩犀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鬼市经营的时间在凌晨三点左右至清晨,打破了唐朝时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说明宋代经济环境相对宽松,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都城开封的商业活动,不是商业市镇,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排除B项;宋代政府仍然管理市场,比如征税,排除D项。6.D【解析】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各地督抚将重大问题直送军机处转皇帝审批,说明军机处的设立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故选D项。军机处只负责谕旨和奏折的传递,最高决策大权属于皇帝,排除A项;军机处属于中枢秘书机构,不是行政机构,且材料并没有体现体制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体现军机处的作用,并未说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的票拟权,排除C项。7.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增设天文算学馆以及招生事宜遭到顽固守旧派的反对,说明清政府内部仍有很多人还处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固守传统理念,排斥西学,阻碍代科学的传播,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过程的曲折坎坷,故选B项。材料强调清廷守旧派排斥西学,并没有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程度的描述,排除A项;根据材料“遭到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可知,材料只体现了朝廷内部守旧派对西学的态度,并没有涉及群众的态度,排除D项;材料中洋务派主张增设天文算学馆,属于教育层面的改革并非政治制度方面,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护封建制度,排除C项。8.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末反清人士纷纷改用算法各异的黄帝纪年,以示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武昌起义后,独立的各省也多采用黄帝纪年,这表明历法演变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选C项。材料内容强调政治变革推动历法的演变,并没有涉及辛亥革命对民众思想影响的描述,排除A项;此时革命思想没有达成社会“共识”,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社会习俗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项。9.A【解析】根据材料“1947年”“山那边哟好地方,一片稻田黄又黄……你要吃饭得做工哟,没人给你做牛羊”可得出这反映的是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场景,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业有所发展,故选A项。农民并不是领导力量排除B项;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歌曲有政治宣传的作用,但是“全新”二字没有依据,排除D项。10.B【解析】依据材料“1953年8月,要求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可以看出,这是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B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民积极性问题,排除C项;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才开始,排除D项。11.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增长示意图”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人口流动规模和增长率不断提升,可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影响人口流动规模增长的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并非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排除A项;图表所示时期人口流动受社会经济、市场调节因素较大,并非是政府政策主导的,排除B项;对外开放与人口流动的关系更主要的体现在国际间的流动,排除C项。12.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地区是黄河流域,是粟的原产地,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地区,错误;②为地中海地区,而骆马是美洲最早驯化的,错误;③是两河流域,西亚的人们最早饲养绵羊和山羊,正确;④是美洲所在地,这里最早栽培番茄和辣椒等农作物,正确,故选D项。13.B【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后期,市民们向君主提供财政上的支持,并充当国王的内侍、监工、账目保管人,作为回报,君主向市民提供保护,反对封建领主和主教的频繁战争和不合理的要求”可知,市民和君主相互支持,促进了中世纪王权的扩大、城市自治的兴起以及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西欧社会转型,故选B项。材料强调市民的壮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而不是对社会矛盾的描述,排除A项;宗教改革激化了封建君权与教权的矛盾,排除C项;市民主要在城市,庄园主要在乡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庄园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排除D项。14.A【解析】根据“牛顿的圆规衡量了整个宇宙,揭开了巨大的帷幕,显示出世界的真面目”及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力学体系第一次把天体的运动和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统一在一个理论体系当中,第一次实现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理论大综合,反映了科学理性的精神,故选A项。“反对宗教神学”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伏尔泰是思想家,要借助牛顿力学体系的成果来认识人类社会的规律,仅推崇牛顿力学体系本身,不符合伏尔泰的需求,无法从本质上反映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主张天赋人权的启蒙思想”,排除D项。1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工厂制的建立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工厂制和垄断组织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表现,故选C项。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工厂制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垄断组织适应了电气化时代的需求,排除D项。16.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在叙利亚非法驻军,且偷盗叙利亚石油,反映了美国推行强权政治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强权政治,没有体现意识形态对立的冷战思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逆全球化,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17.【答案】(1)经济现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分)原因:北方多战争,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6分,任答3点即可)(2)表现: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新兴商业城市和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并走向繁荣。(6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1)经济现象,根据表格信息得出,西汉时期,南方两项人口数据皆远远低于北方,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南方户数及占比上升,北方户数及占比下降,南方两项人口数据已超过北方,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原因,结合所学,从社会状况、政府、劳动力、自然环境等方面分析即可。(2)表现,根据“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得出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商品种类的增加、区域性商人群体的结盟以及白银的广泛使用等方面。”可得出主要有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根据“明清时期在农业领域积极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并扩大其耕种面积。同时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得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根据“新兴商业城市以及商业化的市镇经济也逐渐兴起”得出新兴商业城市和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并走向繁荣。18.【答案】公众号:高中试卷君(1)特点:继承性与开创性相统一;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凸显美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格健全与人的自由为目的。(4分,任答2点即可)(2)社会背景:国家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西学东渐的深入;教育救亡思潮的兴起;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5分1点2分3点5分))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与道德观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众思想启蒙与国民性的改造;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美育思想影响有限,没有完成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5分,1点2分,3点5分)【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德国思想家席勒(1759-1805)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可知继承性与开创性相统一;根据材料“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他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可知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强调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根据材料“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可知凸显美学的独立地位;根据材料“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以实现人格健全与人的自由为目的。(2)社会背景,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可知西学东渐的深入;教育救亡思潮的兴起;结合19世纪20年代的社会时代特征可知国家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影响,根据材料“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可知美育思想影响有限,没有完成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结合所学可知冲击了封建思想与道德观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众思想启蒙与国民性的改造;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19.【答案】(1)示例1 线索:巴拿马运河的变迁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加强。(2分)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联系加强,西班牙、法国出于殖民扩张的需要,相继进行了开辟巴拿马运河的探索。工业革命提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20世纪初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间的航程,加强了世界经济联系,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4分)示例2 线索:巴拿马运河的变迁反映了巴拿马人民争取独立的过程。(2分)说明:16世纪巴拿马在内的拉美独立运动,挫败了西班牙开凿运河的计划。一战后,巴拿马人民进行了持续不断地反侵略斗争,收回了运河主权,维护了民族独立。(4分)(若回答巴拿马运河的变迁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建立和完结的历史;巴拿马运河的变迁反映了美国奴役巴拿马的历史等其他线索,言之成理,亦可。)(2)信息: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美苏冷战对峙,新兴独立国家面临挑战。(4分)史料价值:时政漫画具有时效性、形象性,可以较好地还原历史情境,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时政漫画具有主观性,需要辨析作者立场、意图等,去伪存真,并与其他史料进行互证。(2分,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1914年,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及所学知识可知,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论述时可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分析。根据材料“1936年,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