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一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023-11-23 · 11页 · 820 K

江苏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一模适应性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仰韶文化晚期的青海柳湾遗址墓葬中,82座男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生产工具的有48座,随葬石球、石镞的有2座;71座女性墓中随葬石斧、石锛、石刀者仅8座,随葬骨锥的有38座。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 B.贫富分化日益加剧C.社会组织形式转变 D.早期国家逐步形成2.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 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 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 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4.《全宋文》收录了大量的宋代《桥记》文献,有学者统计研究发现,桥梁众多的南方水乡地区,地方官员不遗余力地向富民、僧侣劝捐,甚至不惜捐出俸禄作为表率,民间财富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修桥经费来源。这可以用来说明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地方治理凸显经世情怀C.重农抑商政策亟待调整 D.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挑战5.明代前期修建郡县城池,受《考工记》影响,以军事防御为重点,《礼》云“城郭沟池以为固用”。明中叶以后,逐渐改为“城郭必置街坊”。这反映出明朝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的加强C.市坊限制的突破 D.儒家思想的僵化6.1868年,中美签订的《蒲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美国,在美国享有最优惠待遇。随后大量华人赴美务工,但华工的勤劳节俭遭到欧洲移民的敌视。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限制华工人境,并对华人的留学、旅行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中美关系的转变反映了A.两国核心利益不同 B.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C.中国主权遭受侵犯 D.洋务运动的成果有限7.1872年,在容闳的推动下,清廷派遣留学生之事得以实行,幼童赴美留学刚刚两年,就有人批评留学生有西化的倾向,要求撤回留学生。1881年,除因故先期撤回、在美国病故和“告长假不归”的26人外,清廷将所余94人分三批全部撤回。这一史实从本质上反映了A.清廷难以引领近代教育的纵深发展 B.表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彻底失败C.官僚群体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D.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甚微8.1924年7月,在农讲所毕业典礼上,孙中山对农讲所的毕业生说:“农民在中国是占人民的极大多数,所以农民就是中国的一个极大阶级。要这个极大阶级都能够觉悟,都能明白三民主义,实行三民主义,我们的革命才是彻底。”这反映了孙中山A.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B.提升了农民的政治素养C.经济上主张耕者有其田 D.鼓励农民投身国民革命9.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说道:“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A.中共大力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C.新民主主义政策实施有其必要性 D.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10.如图为1960年创作的宣传画,画中一位妇女驾驶着拖拉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该作品旨在A.说明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 B.倡导乐观奋斗的社会风尚C.表明妇女成为工业建设主力军 D.展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11.20世纪80年代,外汇市场存在官方汇价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市场中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明显高于官方汇价市场。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价从5.7:1调整为8.7:1,同时实行单一浮动汇率制。1994年汇率改革A.有利于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 B.加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 D.助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12.古代两河流城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A.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B.文化传承形式多样C.强调规范伦理秩序 D.重视总结生产经验13.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图书馆、贵族图书馆、私人图书馆、教会图书馆等新型图书馆悄然诞生。图书的生产从抄写转为印刷,功能由重收藏转变为重利用;古代经典和世俗作品增多,藏书丰富并允许公众借阅。这A.体现出欧洲实现了教育普及 B.打破了教会的专制统治C.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提高了普通民众的地位14.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通过讲述南美地区布恩迪亚家族的故事,家族第二代的奥雷良诺目睹了国家独立后政府的种种丑行,于是加入了反政府的自由党,他的理想是推翻拉美各国的独裁政权,建立自由的社会。造成拉美国家此种局面的原因是A.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法国大革命的影响C.独立后的政局动荡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15.1918年3月,苏俄同德国签订了包含对德割地赔款等内容的《布列斯特条约》。1921年初,苏俄人民委员会决定放弃战时共产主义,转而采用重视市场和货币关系的新经济政策。苏俄的这些让步举措A.缓和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反映了无产阶级力量不足C.开辟了国家建设的新道路 D.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16.下边漫画反映出HYPERLINKhttp://www.zxls.com/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B.反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主流民意C.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维护国家主权必须抵制全球化二、非选择题:17.有同学为研究宋代科举制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表3宋代科举出身人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比例时间科举出身人数占全国当年总人口比公元1100年35600人0.036%公元1200年64500人0.101%——摘编自余保中《宋代科举制对社会分层和垂直流动的作用探析》材料二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摘编自[宋]朱彧《萍洲可谈》材料三是时天下学者,杨(忆)、刘(筠)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愈)文者。——摘编自[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宋代科举制度的价值。(9分)(2)简述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影响。(3分)(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初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和重心逐渐发生变化。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为例,此书陈述专制政体形成的原因及其弊端;对于历朝开国君主的横暴和末代亡国的经过予以渲染,“以警国民之顽固未化者”。晚清时期历史教科书中一般以“人种”来叙述民族。辛亥革命后,李大钊指出只要具有中华民国的国籍,就都属于新中华民族。钟毓龙编的《新制本国史教本》以五族共和为纲,“其(指其他民族)与汉族接触冲突之处,亦一律平视,绝无轩轾”。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历史教科书开宗明义讲述历史与国家的关系,指出“人必能对国家尽义务,为社会尽责任,而后谓之有人格”。材料二抗战时期不少历史教材对我国民族强盛和衰落之原因,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处的地位等,“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此外,教科书对近代帝国主义之侵略,外交政策之失败等,为“最为注意之点”,求振奋民族之精神,洗雪我国之耻辱。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严重,《殖民地独立运动》,《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教训》、《世界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之类的著作出版增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这类著述显现出重要现实意义。抗战时期对“边疆”论述逐步课程化和专门化。有识之士主张强调边疆各民族与内地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民族外来说逐渐被摒弃。——摘编自邓燕《时代主题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教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的历史教育的特点及其成因。(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我国历史教育的重点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价值。(7分)19.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00年以前世界基本上处于闭塞状态,新旧大陆更是相互隔绝的。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因传染病丧生,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人口大量减少和原有社会的解体。19世纪中期英国钢铁产量与棉布产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体。20世纪初世界工业生产增加了近2倍。欧美工业国家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激烈的斗争,最后导致一战爆发。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爆发,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000万以上。——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1960年,苏联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这以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摘编自杨德才等《二十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6分) 历史参考答案选择题:CBABABADCBDDCCDA17.(1)价值:材料一是宋代两个年份中举人数及其所占当年全国总人数的比例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录取的规模变化、社会阶层流动程度等问题。(3分)材料二是文人笔记中对科举后择婿的描述,可用于研究宋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社会影响,但要区别文人创作与历史真实,需要其他史料进行印证。(3分)材料三是欧阳修关于科举对文化影响的评论,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形式、内容及时人对科举问题的认识,也可用于研究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情况。(3分)(2)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大大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对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导向作用。(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类型:考古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