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答案

2023-11-23 · 5页 · 1.1 M

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D【解析】铜是ds区元素;常温下,铜不易被氧化生成CuO;铜在潮湿空气中能发生吸氧腐蚀;兔首是铜的合金,改变了铜的组成和结构,耐腐蚀、强度高。2.B【解析】由结构简式可知,有机物分子中碳碳双键、醇羟基、酚羟基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含有酰胺基、酚羟基、碳氟键最多能与6molNaOH反应;四元环中有2个C连接4个不同原子或原子团为手性碳原子;与醇羟基相连的C的相邻C上没有H,不能发生消去反应。3.A【解析】由图可知,1molCO2参与反应,C由+4价转化为+2价,转移2mol电子;标况下HCOOH非气态;+N(C2H5)3性质与NH3相似,0.1molN(C2H5)3反应生成的[N(C2H5)3H]会发生水解,离子数目小于0.1NA;HCOOH和C2H5OH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生成HCOOC2H5分子的数目小于NA。4.B【解析】依题意可推知W、X、Y、Z依次为H、C、Mg、Cl元素,HClO4的酸性强于H2CO3;C和H可以形成多种烃类化合物;Cl-有三个电子层,Mg2+只有两个电子层半径较小。5.D【解析】NaOH溶液能使乙酸乙酯水解,不能用来洗涤产物,且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小,静置后位于水溶液的上层,应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6.B+【解析】Fe2O3或Fe(OH)3可以和H反应从而使pH升高,且不会引入杂质离子;反应是否完全需检验是否3+2+剩余Fe,不能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加Na2CO3除杂之前,溶液中还有一定量的Ca,故滤渣Ⅱ的主要成分是CaCO3;加入KCl后,溶解度较小的K4[Fe(CN)6]以固体形式析出。7.D2+-2-【解析】NaOH过量,Mg会与OH生成更难溶的Mg(OH)2沉淀;S有还原性,浓HNO3有强氧化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Ca(ClO)2,H与ClO生成弱电解质HClO;Na2CO3过量,酚羟基、+2--羧基电离出H与CO3结合生成HCO3。8.C-2+-【解析】根据图像分析可知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Zn,正极反应为3BiOI+3e=Bi+Bi2O3。3molBiOI生--成1molBi和1molBi2O3转移3mole,故1molBiOI参与反应转移1mole。充电时,Zn电极作阴极,BiOI2+极作阳极,Zn移向Zn极,Bi和Bi2O3在阳极生成BiOI。9.C【解析】正交硫和单斜硫是硫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在相同压强条件下,升温由正交硫转化为单斜硫,说明单斜硫能量高,单斜硫燃烧放出的热量更多,ΔH为负值,则ΔH1>ΔH2。从图中可知,温度高于119℃,要使气态硫液化需加大压强。图中F→G为固态硫的气化过程,该过程先由正交硫转化为单斜硫再变成气体,同素异形体的转化是化学变化,不只是破坏了分子间作用力。110.B-【解析】从图像看出在HCl溶液中,随着c(Cl)增大,c(Cl2)增大;a点HCl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电离出的--+----Cl部分与Cl2结合生成Cl3,所以c(H)>c(Cl)>c(Cl3),由K2>Ka,可推知c(Cl3)>c(ClO);b点根据电荷守−−−++----푛(ClO)푐(ClO)푐(ClO)퐾푎恒:c(H)+c(Na)=c(Cl)+c(Cl3)+c(ClO)+c(OH);NaCl溶液中=,而=,随着Cl2푛(HClO)푐(HClO)푐(HClO)푐(H+)퐾溶解度的减小,反应①逆向移动,溶液中c(H+)减小,所以푎增大。푐(H+)二、非选择题11.(15分)(1)第四周期ⅢB族(1分)(2)ab(1分)(3)做配体(2分)(4)过滤(1分)8×10-13(2分)+-3+-(5)3NH4+3Cl+Sc+3F+6H2O=3NH4Cl·ScF3·6H2O↓(2分)-4.23+(6)4.2(1分)1.0×10(1分)(7)“脱水除铵”时NH4Cl分解生成HCl,抑制Sc的水解(2分)--(8)锌(1分)2Cl-2e=Cl2↑(1分)2+【解析】(2)[TiO(H2O2)]内H与O之间存在极性键,O与O之间存在非极性键,不存在金属键和离子键。2+2+(3)由加入H2O2后得到含[TiO(H2O2)]的水溶液可知,TiO与H2O2结合形成配合离子,H2O2作配体。(4)“灼烧”对象应为固体,“操作A”要实现固液分离,应为过滤;“反萃取”后生成Sc(OH)3固体,沉淀后溶液的pH=8,c(OH-)=10-6mol·L-1,则c(Sc3+)=。+-3+-(5)“沉钪”时溶液中存在NH4、Cl、Sc、F。(6)从图中可知,pH大于4.2时,Sc3+开始与OH-成各种氢氧化物,不利于“沉钪”,且pF大于4.2时,以+––4.2-1ScF2形式存在,当pH小于4.2,pF小于4.2时,Sc以ScF3存在,则c(F)应大于1.0×10mol·L。3+(7)“脱水除铵”时NH4Cl分解生成HCl,抑制Sc的水解。(8)首先判断电极,由“电解”得到单质Sc可知Sc3+需要在阴极上放电生成Sc,若Zn作阳极会生成Zn2+,根据“钪比锌活泼”可知放电能力Zn2+>Sc3+,阴极将析出单质Zn,故Zn为阴极;石墨作阳极,由放电能---力Cl>F可知Cl放电生成Cl2。12.(15分)(1)水浴加热(1分)(2)加适量蒸馏水稀释并充分冷却(1分)++2+(3)2VO2+H2C2O4+2H=2VO+2CO2↑+2H2O(2分)(4)减少产品溶解损失,加快干燥速率(2分)2+-+2++(5)3(2分)(6)5VO+MnO4+H2O=5VO2+Mn+2H(2分)51×2+16×410(7)30.6(2分)(8)6(1分)(9)√−8×10(2分)푁퐴×휌×3.0×10【解析】(2)根据题给信息,草酸受热易分解,反应液中有浓硫酸,稀释时会放热且浓硫酸会氧化草酸。+2+(3)H2C2O4还原VO2生成VO,自身被氧化成CO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进行配平。(4)依据信息VOSO4不溶于乙醇,且乙醇易挥发。使用乙醇可以减少VOSO4溶解损失,加快干燥速率。18n(5)由0.25得n=3。16318n22+-(7)依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5VO~MnO4,滴定时实际平均消耗KMnO4溶液26.00mL-2.00mL=24.00mL。0.0200molL124.00103L551gmol1则样品中钒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0.6%0.4000g512164푚N(9)由图可知,一个晶胞中含V原子2个,O原子4个,根据휌=,得ρAgcm3,解푉(a10-10)23108得a的值。13.(15分)-1(1)①CO(g)+H2O(g)⇌CO2(g)+H2(g)ΔH=-41.2kJ·mol(2分)降低温度、增大水蒸气的浓度(2分)②由于第二步反应快,铁不会大量存在于反应体系中,故不会出现催化剂的失活(2分)(2)甲酸型中间体机理(1分)氧化还原机理途径的第二步能垒(活化能)明显更低,转化过程中吸收的能量更少,所以总体上氧化还原机理更有利(2分)(3)ab(2分)(4)0.049(2分)0.4(2分)【解析】(1)①由反应ⅰ加上反应ⅱ再除以4,可得水煤气变换制氢的热化学方程式。降低温度或增大水蒸气的浓度都能使平衡正向移动,从而增大CO的平衡转化率。②因第一步反应慢,第二步反应快,Fe迅速转化为Fe3O4,不会大量存在于反应体系中,故不会出现催化剂失去活性。(2)只从第一步看“甲酸型中间体机理”的活化能比较低,转化过程吸收的能量少,有利于合成;但从整个反应历程看,“氧化还原机理”活化能较低,转化过程中吸收的能量较少,更有利于反应。(3)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应物起始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实验3相对于实验1是同等程度地增大了反应物浓度,相当于增大了压强,而该反应的平衡不受压强的影响,故转化率不变;实验1、实验2的起始加入量相同,实验3的起始加入量是实验1、实验2的两倍,故实验1、2的压强相同,而实验3的压强是实验1和2的两倍;恒容条件下,反应过程中混合气的密度始终不变。(4)①主反应不会引起压强的变化,100min内总压变化9.8kPa是由副反应引起的,根据差量法:副反应:CO(g)+3H2(g)⇌CH4(g)+H2O(g)Δn变化:124.9kPa9.8kPap(CH4)4.9kPa1可得Δp(CH)=4.9kPa,由速率公式计算(CH4)0.049kPamin。4t100min②该反应体系中存在两个反应:主反应:CO(g)+H2O(g)⇌CO2(g)+H2(g)副反应:CO(g)+3H2(g)⇌CH4(g)+H2O(g)恒温恒容充入等物质的量CO和H2O(g),起始总压为100kPa,故起始p(CO)=p(H2O)=50kPa。由方程式可知,主反应不受压强的影响,平衡时总压减少20kPa是由副反应引起的。根据差量法可得:副反应:CO(g)+3H2(g)⇌CH4(g)+H2O(g)Δn变化:1311210kPa30kPa10kPa10kPa20kPa平衡时p(H2)=80kPa×6.25%=5kPa,故主反应中生成的p(H2)=30kPa+5kPa=35kPa主反应:CO(g)+H2O(g)⇌CO2(g)+H2(g)3变化:35kPa35kPa35kPa35kPa故该平衡体系中:p(CO)=50kPa-35kPa-10kPa=5kPa,p(H2)=5kPa,p(CH4)=10kPa,p(H2O)=50kPa-35kPa+10kPa=25kPap(CH)p(HO)10kPa25kPa副反应的K=42==0.4kPa-2Pp(CO)p3(H)5kPa(5kPa)3214.(15分)(1)邻苯二酚(1分)主要形成分子内氢键,主要形成分子间氢键,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的沸点增大,故的沸点低于(2分)(2)(1分)(3)碳氟键、羧基(1分)取代反应(1分)(4)(2分)(5)sp2、sp3(1分)(6)5(2分)(1分)(7)(3分)或(3分)【解析】(1)主要形成分子内氢键,主要形成分子间氢键,物质的沸点增大,故的沸点低于。4(2)由C、E的结构简式对比可知道,C→D是苯环上-OH的H被-CHF2取代。(3)E→F酯基变为羧基,故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或水解反应)。(4)中-NH2的H原子与G中的Cl原子形成HCl,生成了酰胺键。(6)在B的芳香族同分异构体中,能使FeCl3溶液显紫色说明有酚羟基(-OH),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有醛基(-CHO),还余3个C原子和6个H原子组成烃基,再根据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且苯环上的一氯代物有两种,可推知烃基与醛基相连,且与酚羟基在苯环上是对位的关系,因此可看成C3H8进行二元取代,取代基为带羟基的苯环和醛基,“定一移一”,可推出,共五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中有5组峰且面积比为6:2:2:1:1说明烃基需要对称,结构简式为。(7)根据题中C到D的反应,与CHClF2在NaOH溶液作用下反应生成,和Br2反应生成;再根据D到E的反应可知与CO、CH3OH、(CH3COO)2Pd、P(C6H5)3反应生成。或者根据题中B到C的反应,与Br2反应生成,与CHClF2在NaOH溶液作用下反应生成;再根据D到E的反应可知与CO、CH3OH、(CH3COO)2Pd、P(C6H5)3反应生成。5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