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二)新高考广东历史

2023-11-23 · 11页 · 238.6 K

按秘密级事项管理★启用前广东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冲刺卷(二)本试卷共20题,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所示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部分村落遗址考古发现。这些发现遗址发现甘肃大地湾遗址发现了1平方米多的地画,画面呈现了巫师祭祀作法的场景辽宁东山嘴遗址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由石块垒砌而成的祭祀场所,祭祀台上有女性陶塑像辽宁牛河梁遗址发现了带有彩绘壁画的女神庙建筑基址和用玉片作眼睛的彩绘陶塑女神像A.说明当时神权与政权已紧密结合B.折射出原始公社趋向于解体C.表明原始宗教对民众的影响增强D.体现了母系社会习俗的留存2.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则其利金银,雍(州)则其利玉石。若荆、若青、若冀、若并等州,或利齿革,或利林漆,或利蒲鱼,或利布帛,各因其土地之宜,以发其精华特达之品,迁地弗良。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统一的中原市场尚未形成 B.诸侯割据阻碍了经济交流C.社会经济呈现地域性特征 D.民营手工业技术进步迅速3.《后汉书·许荆传》记载,有个叫许武的人,故意提出分家,自占肥田、广宅,使两个弟弟因“克让”的美名而获得举荐,而后他又把田地、财产加三倍归还其弟,使自己博得更高的声誉。该记载A.反映出儒学对民众影响的削弱 B.从侧面说明察举制存在一定漏洞C.揭露了地方官员怠政懒政行为 D.批判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恶行4.在宋代,铸造一贯铜钱需要纯铜约三斤十两。《宋史·食货志》载: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铜的年均产量达到187万斤;元丰元年(1078年),铜产量更是高达1460余万斤。此外,除部分短暂期间外,宋朝严禁民间私铸铜钱,并严防铜钱外流。据此可推知,宋代A.政府不重视开展对外贸易 B.冶铸业技术取得显著进步C.政府对地方控制过于严格 D.社会物价存在上涨的态势5.西方图像常以耶稣赤裸、上身被刺穿的形式来表现耶稣受难的主题,但从出土的明清外销瓷器中可以发现,即使是耶稣会定制的瓷器,也几乎没有用人物的图像作为装饰,取而代之的是十字架、梯子、钉和衣服等具有象征性物品的图像。据此可知A.冲突和适应并存于文化碰撞中 B.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日趋僵化C.中西方文化在互动中得到发展 D.对外贸易推动了传统绘画的发展6.在《南京条约》的英文原件中,英国把战争归结为误解。作为战争发起方,英国用这种模糊的语言来摆脱责任,是其外交策略,但作为战争被动方的中国却没有指出这种漏洞,反而用更模糊的语言……对战争的原因一带而过。材料说明A.东西方文化差异影响条约签署 B.清政府比较重视对外交往的礼仪C.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尚未明确 D.清政府对鸦片战争本质认识不清7.从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商言论日趋增多,如下表所示。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作者及文献简况葛士溶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倡言重商的有11人,论著有27篇陈忠倚编《皇朝经世文三编》倡言重商的有22人,论著有27篇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倡言重商的有14人,论著有47篇宜今室编《皇朝经济文新编》倡言兴商的论著总数达86篇A.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经济政策调整B.列强商品输出推动清廷经济政策调整C.社会各界普遍否定“重农抑商”政策D.重商言论为“实业救国”兴起奠定基础8.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革命的领导权应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一观点A.反映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萌芽B.意在与国民党争夺国民革命领导权C.旨在批判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凸显了工人阶级对民主革命的价值9.下表反映了1944年6月江苏盐阜地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及数量概况。这一概况形成的原因是成分产业工人手工业者苦力独立劳动者雇农贫农中农富农教员商人地主店员自由职业者数量/人825491331784761162050215601651921944047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在农村 B.调动社会力量团结抗日的需要C.中国共产党得到民众的认可 D.国共两党为抗日再次进行合作10.下图反映了2000~2014年中国外汇储备变化情况。这主要得益于我国A.经济结构的优化B.国际影响力增强C.工业化发展迅速D.积极融入全球化11.古罗马的新柏拉图主义鼻祖普罗提诺认为,艺术不单单是模仿所见之物……艺术品之所以美,是因为艺术家赋予它理念;古希腊的菲罗斯特拉托斯则认为,所谓“模仿”的形式,并非仅仅是面对面的“复制”,还可以是人脑的“想象”,“想象”可以创作出未曾见闻过的事物。材料表明,当时A.“模仿”对古典艺术发展影响大 B.人文主义的影响扩展到艺术领域C.艺术发展的主观色彩日益浓厚 D.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理念日益趋同12.英国1265年召开的国会和法国1302年召开的三级会议,是等级代表会议的肇始。等级代表会议中的第一、二等级本就是封建的特权阶层、统治阶级,而作为没有特权和爵位的第三等级——市民,能够进入国家政治机构,参与国家大事,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等级代表会议的出现A.反映了西欧城市经济的发展 B.表明西欧社会形态已经改变C.加快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推动了欧洲政治民主化进程13.1693年,“有人说尼德兰的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共和国内的共和国。如果你考虑到荷兰议会授予它的独立自主的权力和特权,也考虑到它在东印度拥有的财富,考虑到它有那么多的臣民及那么多的领土和殖民地,这样讲是真实的”。材料可用于说明A.自由主义政策在欧洲的实施 B.宗主国对殖民扩张的重视C.特权公司威胁到荷兰的统治 D.西欧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14.资产阶级宣称: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体现,立宪制度、法治原则是人民权利的保证。对此,列宁提出:“什么是宪法?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如果没有政权,无论什么法律,无论什么选出的代表都等于零。列宁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是A.代议制下公民无法参与政治 B.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C.宪法的制定服务于阶级统治 D.帝国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已经腐朽15.下表所示是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境外投资的现价总值(单位:百万美元。按当期汇率折算)。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扩张的新方式B.欧美是列强资本输出的重点区域C.资本输出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D.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6.美国政府坚信“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并认为“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美国政府意在A.增强美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B.倡导世界各国培养共同价值观C.借助文化输出维护霸权地位 D.扭转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国早期文明从夏商重巫到西周重史,史官文化逐渐形成。史官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学在王宫,平民百姓没有文化;二是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三是包罗万象,史官记载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精神文化的全部。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整个社会面临着大动荡和大分化。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摘编自罗德荣、胡如光《春秋战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进步》材料二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1)简述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及影响。(7分)(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5分)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在甲午战前中日国家战争系统的力量竞赛中,日本积聚了比清王朝更集中、更强大的战争能量。而清王朝只是进行外交、军事与技术上的有限近代化努力,缺乏相应的体制与思想变革,没有完成从古代国家向近代国家的转型。战前的双方,一个虚张声势、疲于防守,一个真刀真枪、处心积虑谋划进攻,胜负已成定局。——摘编自盖玉彪、陈伟《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根本原因的新思考——基于战前中日战争准备的对比分析》材料二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一切偏安苟且的幻想,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受到威胁,资本家、地主甚至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地方实力派都遇到了存亡问题。民族存亡成为当时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民族危机和国破家亡的切身之痛,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空前觉醒。这时,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国共两党从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摒弃前嫌,实现了新的合作。——摘编自李玲《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凝聚力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结果不同的原因。(12分)(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日本侵华的认识。(4分)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一五”计划制定初期,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经济恢复的压力。一方面,中国的领导者们毫无建设经验。另一方面,苏联高速发展的建设经验对于经济政策制定者潜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一五计划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被通过时,并没有按照最初周恩来与其他决策者们设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进行公布。这期间,苏联因素对这一经济速度前后内容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摘编自孙璐《苏联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速度设定的影响》材料二1953年斯大林去世,美国对苏联和中共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态度。为了寻求在共产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刚刚上任的赫鲁晓夫在对华经济援助上较斯大林更为慷慨。他不仅督促苏联有关部门落实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的项目,还从1954年开始派遣大量技术顾问和专家来华,并向中国提供了可观的科学技术资料。1954年6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中认定:“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建设成为自身具有经济、军事实力的国家作为长远目标,以苏联发展为模式,占据东亚和南亚的统治地位;“他们将继续逐步扩大经济中的国有部门,削减和抑制私营企业,并建立大型合作式和集体式农庄。他们仍将优先考虑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共政权也将投入大量资源来加强其武装力量的现代化,以此作为执行其外交政策的实力基础”。 摘编自樊洁亚《经济冷战格局下我国“一五”计划制定实施的美苏因素分析》(1)综合上述材料,简述苏联对中国“一五”计划的影响。(6分)(2)说明从美国中央情报局1954年报告中得到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