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2023-11-23 · 4页 · 34.7 K

陕西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C(A项,“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错误,根据原文第3段中的“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可知,一种文体随着人们的效仿学习会逐渐出现问题,而非“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B项,“创造出另外一种新的更好的文体”错误,根据原文第3段中王国维所说的“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可知,王国维只是说豪杰之士运用其他文体,从旧文体中摆脱出来,并未对两种文体的优劣进行评判。D项,“但在发现格律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时,大多会选择放弃格律”错误,根据原文第10段中的“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可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而后超脱格律,达到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的境界。)2.B(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格律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准则,但不能死守格律而不懂创造,须脱化格律,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A项,强调不能一味追求格律;C项,突出格律对于作品流传的作用;D项,强调应从格律人手,肯定格律的重要性。所以A、C、D三项都不全面。B项,强调辩证对待格律,既要受其约束,又要灵活运用,此项最能概括文中的主要观点,故选B。)3.D(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诗歌创作的好与坏在于诗人自已而非格律,而根据“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可以看出,格律对古代诗人的创作是很重要的。)4.①先由艺术格律的形成说起,提出问题:艺术通行的作法可否定成格律,以便后人效仿?②再通过东施效颦的比喻、引用王国维的观点,以及一流作家的事例,论述这一问题不能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会束缚艺术绝对否定会妨碍艺术家的产生;③最后通过分析艺术中同时具有群性和个性、变化与不变,论述艺术创造既需要因袭,遵循格律,又需要创造,善用格律,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意思对即可)5.①作诗要遵守格律。格律源于前人作诗的经验,符合艺术规律,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遵循格律是作诗者的基本功,是创作好诗的前提,所以林黛玉先教香菱遵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②要创造出好诗,就不能死守格律。诗歌不能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因袭而无创造,诗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因此林黛玉说“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即“第一立意要紧”。(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二)现代文阅读Ⅱ6.D(“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是觉新绝望的呼喊,是一种无奈的反抗,但是家族身份决定了他会选择忍耐和接受,而不是“抱定必死之心”。)7.C(文本一中人物对话中的省略号,不全是表达人物欲言又止的情态;“体现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一句也有错误。)8.①觉新是一个受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虽然也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仍选择为家庭牺牲自己幸福,善良、懦弱的封建家庭少爷形象。②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年轻单纯、思想激进、不满封建家长对婚姻的干涉、具有反抗精神的叛逆者形象。(每点2分)9.“情节安排”示例:①文本一是小说,能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表现社会生活。文本二是戏剧,主要通过相对集中的舞台故事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②文本一叙述了觉新从毕业、定亲到娶亲的全过程,选文主要是以觉新内心的矛盾作为主要情节;文本二写觉新娶亲过程,舞台表演在一个场景,以觉慧与觉新的矛盾作为主要戏剧冲突;③因此,文本一故事情节的时空跨度相对较大,文本二剧情紧凑集中,矛盾冲突相比文本一更激烈。“人物塑造方法”示例: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通过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文本二是戏剧,主要通过人物对白、独白、动作和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形象。②文本一通过交代故事背景、并主要通过觉新的心理、行动细节描写表现觉新作为封建家族长孙的顺从隐忍性格;文本二写觉新娶亲过程中,主要通过觉新的内心独白,以及觉新和觉慧、觉民、琴小姐等人的对话来表现众多人物形象特点。③因而,文本一觉新的形象更加完整,心理描写更能让读者理解他的无奈。文本二在觉慧、觉民等形象的对比下,觉新的保守懦弱更加鲜明。(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0.ACF11.A(A项,都指崤山以东。B项,“当与秦相较”的“当”是“如果”的意思。C项,“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受蒙蔽”的意思。)12.A(苏辙举范睢收韩、商鞅收魏的事例,是为了证明韩魏两国是天下之重,秦欲争得天下,必先收韩、魏而后可。)13.(1)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折”“东”“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为”“劫”“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苏辙:六国目光短浅,不知“天下之势”在韩魏两国。苏洵:“赂秦而力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三、写作16.【审题指导】此题着眼“生存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具有思辨性,也考查学生的思维层次。“生存”与“发展”是目标,“放弃”与“寻找”是策略与手段。人既要“发展”,也要“生存”,“生存”后要“发展”,“发展”不能无“生存”,“生存”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又为了更好的“生存”。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两者或有先后、轻重、缓急之分,但都不可或缺,关联紧密,矛盾统一。我们要懂得远近兼顾,要懂得张弛有度,要懂得内外相济,要懂得进退裕如,要懂得儒道互补。角度可小可大,内容可实可虚,个体、群族、文化、国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均可入文。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