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南北方石器有明显差别,至新石器时代,南北方文化已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但地域特征依然存在,各区域内的文化差异也很明显。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A.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B.体现出中华文化圈的扩大C.发源于自成一体且多元复杂的地理环境D.加强了华夏民族的认同感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强化了君主专制C.推动了文化认同 D.淡化了血缘关系3.周人提出了“孝”和“德”的伦理思想。他们认为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德是处事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运用在政治上即是要求明察和宽厚。这说明()A.周人伦理观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 B.天命观推动周人宗教理论形成C.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西周定型 D.周人承认天意与人事相互制约4.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一变化说明()A.土地兼并现象趋向激烈 B.商品货币经济日益发展C.封建小农经济尚未确立 D.铁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5.如表是两则取自《商君书》的材料。这反映了当时秦国()《画策》“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不打胜仗),无(勿)返’”《赏刑》“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A.整体国家实力远超东方六国 B.军队的战斗力及国家动员能力强大C.变法得到广大民众普遍拥护 D.国家政策深刻影响社会心理和行为6.管仲和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主张执法者应当“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韩非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当时A法治思想盛行 B.仁政观念深入人心C.政府以民为本 D.社会公正受到关注7.秦朝灭亡后,刘邦据秦之地、用秦之人、承秦之制,在秦国故土推行当地人更能接受的秦国风俗法律;对于东方六国故地,则设立同姓乃至异姓诸侯王,并允许东方王国从俗而治。这些措施旨在()A.因势利导化解紧张态势 B.推行郡国并行之制C.遵循旧制促进经济发展 D.吸取秦朝速亡教训8.周代施行于贵族王室社会上层的礼仪到汉代时一变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汉儒把这些规范归纳为六礼、七教、八政,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能从这庞大复杂的网络体系中找到依据和评价标准。这反映出汉代()A.礼乐制度文化得到重建 B.儒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C.纲常伦理体系日益完善 D.国家管理能力得到提升9.西汉农学经典《氾胜之书》是以关中地区作为试验区的农书,代表东汉农学最高成就的《四民月令》记述的则是以洛阳地区为主要对象的农耕生活规范。这折射出两汉时期A.土地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B.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C.土地占有形式的根本变化 D.政治中心东移的历史变化10.《史记》中居于列传之首的是没有什么事功而仅仅是因为饿死首阳山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三国志》传记的开篇也是功劳不大但由于重义轻利而与同窗割席的管宁。即使是普通百姓,特别是孝子贤孙、节妇烈女,都可青史留名。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品评人物()A.以构筑民族认同为标准 B.深受儒家道德观念影响C.体现宋明理学的价值观 D.具有英雄史观的局限性11.董仲舒认为君主要“法天而治”,天乃道德之天,天意即民意,“法天而治”亦即为民而治,实现仁政。他还提出了“灾异谴告”论,威慑君主省己修身及时探知天意,更好地践行天道。这一主张()A.是对先秦法家思想的继承 B.被统治者确立为行政规范C.未脱离传统儒学理论范畴 D.从根本上杜绝了君权专制12.汉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A.解决了汉初的王国问题 B.为推恩令提供了借鉴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终结了汉初黄老之学13.《晋书·五行志》记载:“泰始(265~274年)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太康(280~289年)中,又以毡为絈头及络带袴口。”这一现象反映了()A.内迁民族认同中原地区文化 B.人口迁徙利于南方地区开发C.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D.民族交融促进生活方式变化14.下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官职。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北齐北周驾部驾部郎驾部尚书驾部郎驾部尚书驾部郎中驾部中大夫太仆太仆卿太仆卿或置或省太仆卿太仆卿太仆卿牧官牧官都尉牧官都尉牧官都尉驼牛都尉驼牛令驼牛令A.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B.汉族政治制度的熏染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15.北魏均田制规定: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则要求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这说明A农民土地利益得到制度保障 B.小农经济受到巨大破坏C.魏唐时期社会贫富差距缩小 D.土地兼并问题有效缓解16.下图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柱形图。图示中官员籍贯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推动 B.鲜卑历史传统的影响C.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D.国家中心区域的变化17.钱穆先生认为:“(北朝)到底很快便建立起一个统一政府来。而且这一个政府,又不久便创设了许多极合传统理想的新制度……将来全都为隋唐政府所效法与承袭”;“隋唐复兴,大体即建基于均田、府兵的两个柱石上”。钱穆意在说明A.隋唐繁荣得益于南北民族交融B.制度创新和继承促进隋唐繁荣C.北朝的制度创新明显优于南朝D.南朝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18.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了若干册《论语》手抄本。其中363号墓葬出土的《论语》郑注,其文本最后有“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状”字样。184号墓出土的《论语》郑注共4件内容有重复,但笔迹不同。其中,第三件文本末记“高昌县学生贾忠礼写”。这反映出唐代()A.“四书”地位逐渐上升 B.书院教育在边疆的发展C.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 D.边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19.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A.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B.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C.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20.西晋王朝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凡在中央政府担任现职,又兼领本州郡的大小中正,须定期在洛阳东门外“设幔陈席”,聚会一处,及时交换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意见,对人物进行品评。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 B.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拓宽士族入仕的途径 D.增强人才选拔的客观性21.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去取以文词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22.唐朝时期,成丁年龄由隋朝时的18岁提到21岁,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如遇水旱虫霜成灾,损失40%以上者免租,损失60%以上者免调,损失70%以上者课役皆免。这说明唐朝()A.创立了租庸调制度 B.调整了统治政策C.均田制有实施前提 D.赋税标准发生质变23.如表是隋唐时期成丁、入老年龄变化统计表。如表反映出当时时间成丁年龄入老年龄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1860大业元年(公元604年)2260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2160神龙元年(公元705年)2258天宝三年(公元744年)2360广德元年(公元763年)2555A.赋税的征收标准由人丁转向财产 B.国家对地方户籍管理高度重视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基层行政组织已无法有效运转24.唐朝的妇女在婚姻生活中,可以嫉妒、挑剔、改嫁、再嫁、和异性交往可以不避嫌,妇女可以和男性一样从事商业活动;在政治领域中,她们也展现了毫不逊色于男性的领导才能。据此可知,唐代A.男女地位平等 B.受多元文化的影响C.市民阶层兴起 D.出现儒学批判思想25.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A.反映了唐朝的多元文化面貌 B.扭转了儒学面临的危机C.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D.顺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26.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A.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B.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C.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D.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27.白居易、元稹等中唐士人发扬了杜甫“即事名篇”的创作方式,大力提倡“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的新乐府创作,写下了《秦中吟》、《新乐府》等辞质、言直、事核、体顺的作品,希冀以此实现“见之者易谕”、“闻之者深诚”、“采之者传信”的微讽之效。这一做法()A.满足了彰显皇家气象的现实需要 B.将儒学复兴与诗文载道功能有机结合C.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入人心 D.批判理学空谈并开创了朴实学风先河28.李白以剑言志使其在名家辈出的唐代诗坛独树一帜,裴旻将陷阵杀敌之技与“舞”结合创造了气势恢宏的剑舞,张旭把剑意寄寓在笔墨之中形成了变幻莫测的狂草,被唐文宗御封为“三绝”。由此可见,唐代()A.尚武崇侠风气浓厚 B.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D.具有豪迈进取的文化气质29.宋代诸州除设知州外,另设“通判某州军州事”,简称通判。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据此可知,宋代()A.地方事权分化 B.行政效率低下 C.武将地位弱化 D.边境防守空虚30.程颢指出:“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A.没有改变宋代积贫局面 B.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C.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 D.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31.金朝初年实行带有氏族残余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3-11-23
·
9页
·
94.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