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专用)03(解析版)

2023-11-23 · 23页 · 172.3 K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新高考专用)02语 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代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生资格的确定、考官的选任、考场的管理、阅卷的程序、主管部门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规定。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建设在1300年间从未间断,即使在废除科举前,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考试机构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例如,元、清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摘编自李世愉、贺晓燕《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材料二: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首先,科举功名的影响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科举功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科举成为当时社会公认的“至公之典”,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使天下士子都对由此实现自身价值及家族地位的上升充满希望,都持续加强了科举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其次,科举功名体系的不断变化,既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又体现出明显的合理性。其中,科举功名由唐代的“平行多元”发展为宋元的“一体多层”,提高了进士的尊贵度及其“综合素质”的适用性,明清功名层级的显著增多,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进士的选拔质量和更好满足了选官对不同层级人才的需要,而且还为低级功名的士子通过逐级考试不断提高功名层次提供了制度保证,由此大大提升了其活力、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再次,科举功名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不断增强。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优抚政策的结果。(摘编自郭培贵《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材料三: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由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于公平选才,创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必然选择,科举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时舆”即社会评价。“舍德行而趋文艺”,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铨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了考试“至公”的取人制度。唐代进士科三百年取士基本做到了“喻之明镜,喻之平衡,未尝不以至公为之主”。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成为后世科举考试追求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三是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发展,显示了制度创新、选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摘编自金滢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元、清等少数民族定鼎中原后,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这表现了科举制度的适应性。B.科举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报考的开放性等,持续加强了其对天下士子的吸引力。C.科举功名具有凝聚社会、巩固统治的功能,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D.汉魏时期形成并长期使用的察举制,由州郡长官等考察士人“德行”,“以德取人”不看才学。2.(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将科举的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使科举考试机构完全脱离官员铨选机构,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B.明清的功名层级可以通过考试由低向高流动且制度化,体现出科举功名体系内在的必然逻辑和明显的合理性。C.唐代科举制开创的考试“至公”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出身决定命运的社会痼疾,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D.历史上,李白、杜甫等人都不是进士出身,但凭进献颂、赋而获得授官,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3.(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建设对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其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B.材料二重点阐述了科举功名的内涵,同时通过列举事例分析了科举功名的功能日趋完备和不断强化的具体表现。C.材料三认为科举制度的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变,较之于察举制,科举制在选举内容等方面有质的变化。D.材料一提纲挈领,总说科举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材料二、材料三进而阐述其功能和影响,三则材料呈现层进式结构。4.(4分)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的特点。5.(4分)孙中山认为:“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国的考试《科举》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则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请结合材料内容及你对科举制度的理解,简要说明孙中山和李光耀评价科举制度的出发点和影响。【答案】1.A2.B3.C4.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具有全面性的特点。②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具有持续性的特点。③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具有规范性的特点。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具有适应性的特点。5.①孙中山从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和世界影响出发,阐明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过公平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为治理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影响深远。②李光耀从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出发,阐明科举制度忽视对科技发展的热情与关注,导致近代中国科技发展滞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B.“所有男性公民”错误。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其所具备的客观公正性和所有男性良民都可报考的开放性”应为“所有男性良民”。C.“历代统治者都设法使所有落第士子都拥有固定功名”错误,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故统治者必须处理好落第士子的问题。宋代设立‘特奏名进士’,明清举人、监生、生员都成为固定功名,就是统治者不断扩大对落第者优抚政策的结果”,并没有说“所有”。D.“不看才学”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考试”可知,应是以“德行”为主,不是不看才学。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A.“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成熟”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可知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的规范化才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C.“但于今而言缺少现实意义”的表达过于武断。根据原文“科举制的创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创新,使得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获得发展,显示了制度创新、选贤用能的重要性,从而奠定了中国后世选官制度和文化传统,其中的经验与智慧具有重要历史启示意义”可知,科举制至今仍有重要意义。D.“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错误,依据原文可知“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李杜”正是因此而获得授官,而这并不能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材料一分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建设对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及其历经千余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错误。根据原文“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可知,文章重点论述的是科举制度的特点。B.“材料二重点阐述了科举功名的内涵”错误。轻重倒置,依据原文“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接着第二段从三个方面分述,可知,材料二重点阐述“科举功名的功能日趋完备和不断强化的具体表现”。D.“材料一提纲挈领,总说科举制度建设的历史意义”“三则材料呈现层进式结构”错误。材料一重点说“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材料二重点是“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目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材料三重点阐述“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三则材料的阐述各有侧重,非层进关系。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①根据“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具有全面性的特点。②根据“科举制度的建设在1300年间从未间断,即使在废除科举前,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具有持续性的特点。③根据“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具有规范性的特点。④根据“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可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建设具有适应性的特点。5.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阐述观点的能力。①根据原文“一个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特点”“隋唐盛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科举制度创建直接推动了贵族官僚政治向文官政治的转变。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的变化”可知,孙中山主要是从科举制度维护政权统治的有效性,科举制度突破察举制度的局限性,具有极大的公平性等角度,来赞扬中国科举制度的。②根据原文“科举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士”,兼及‘时舆’即社会评价”“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授官等取人之法”可知,科举取士的内容基本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