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中,既发现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其独特的祭祀行为,包括“燔烧”器物分层等也十分罕见。这可以用于印证A.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B.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本特征D.早期国家中央集权特征明显2.上古时期,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者称为“祝史”。周朝时期,祝史或随分封远赴列国,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这表明,周朝“祝史”A.巩固了分封制度B.导致了王室衰微C.有助于文化传播D.推动了经济发展3.《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D.政治经济实力影响礼制4.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5.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不少东汉的画像砖、画像石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住宅、楼阁、院落,粮仓,磨房、猪圈、马车和农夫等,还可以看到在住宅附近的大片稻田、山林、池塘、盐井、渠道,还有收获、舂米,酿酒、纺织等景象。这些画像砖、画像石A.是庄园生产生活的反映B.标志着小农经济的形成C.体现出薄葬习俗的变革D.反映了基层治理的成效6.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的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A.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7.唐代皇帝会对奏状中的潜在议题采取“搁置”的做法,不使之成为供大臣讨论的议题。皇帝的搁置权表现为对文书的“不报”或“留中”,皇帝对表状留而不发、未加批复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议题搁置,暂时不决策。这一做法A.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B.避免了朝廷决策中的失误C.造成了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立D.破坏了政事堂的议政制度8.漆侠《宋代经济史》的数据说:“北宋皇祐治平年间,商税比重不过40%左右,及南宋绍兴、乾道之交,仅茶盐榷货--项即占49%,连同经制钱、总制钱,非农业税达79%强。而至淳熙、绍熙年间,茶、盐酒等坑冶榷货已达56%强,加上经制钱,总制钱、月桩钱,非农业税更达84.7%。”下列选项对材料现象解读准确的是A.政府赋税收入持续增加B.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与民争利埋下危机祸根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9.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将王阳明之学中“人皆可为圣人”的命题大加发挥,将玄妙的“天理”世俗化,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该学派从者云集,成为晚明显学。这一思想A.带有强烈保守主义倾向B.蕴含传统民本治国思想C.体现出回归理学的趋势D.根本否定传统纲常伦理10.成都武侯祠在清初得到了多次重建及维修(见下表),清初修复成都武侯祠旨在A.提升成都城市社会影响力B.落实“尊儒重道”的文化政策C.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突出官民忠君的道德认知11.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文馆招考范围扩大为:不分满汉,年在十五至二十五岁、文理业已通顺者;满汉之举贡生监,平日讲求天文、算学、西国语言文字者。于是“投考者颇不乏人”,甚至高达394人,是十年前同文馆首次招考的四倍,最后录取108名。这反映了A.社会风气和思想眼界的逐步开放B.近代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C.洋务运动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D.新式学堂建立推动了满汉间的交融12.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初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了发行土地公债的方式,征购地主的多余土地,规定由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进行承购。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中共中央提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这一变化在当时A.结束了中国乡村的剥削关系B.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C.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D.促进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13.右图宣传画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出版,作者以“每人储蓄一元,国家就可集中六亿”激发人们储蓄热情,到1957年我国城乡储蓄存款有了较大发展,达35.2亿元。此宣传画旨在A.号召人民践行艰苦奋斗B.增强银行自身储蓄业务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服务D.协助国家原始资本积累14.从1985年起,国家对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企业的工资改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把职工的工资同本人肩负的责任、贡献和成绩密切结合起来。这反映了A.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B.按劳分配原则的形成C.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D.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15.《汉谟拉比法典》第112条规定:“倘自由民于旅途中将银、金、宝石或其所有的(其他动)产,交付另一自由民,托其运送,而此自由民没有将受托之物交至所托之地,而占有之,则托物之主应检举其不交托之物之罪,此自由民应按全部交彼之物之五倍以为偿。”此规定A.意在保护贵族阶级利益B.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C.保障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法律刑罚的严酷16.《吉尔伽美什与阿伽》是古代两河流域史诗中最短的一部。该史诗中没有神灵,只有人类活动,记载的事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纪前期。史诗还透露了当时国王决策需要咨询长老议会和人民大会,并且不能随意推翻后两者的意见等信息。据此可知古代两河流域A.没有受到神学影响B.深受印欧人迁徙影响C.专制王权尚未形成D.最早确立了民主政治17.罗马军队由执政官统帅,法律规定执政官一-年一任,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军队远离罗马城作战,当选的长官需要费时费力赶赴驻地与军队会合,造成指挥衔接问题,法律不得不延长执政官的任期,由此导致执政官的权力不断增长。这反映出,罗马A.政治制度制约对外扩张B.从习惯法到成文法演变C.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演变D.对外扩张冲击政治结构18.中世纪中后期,欧洲封建主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扩大货币收人,他们把劳役地租转换为货币地租,同时加强对自营地的经营管理,出售产品以获得货币收入。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欧洲A.农业经济转型趋势明显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C.封建庄园制已濒临崩溃D.价格革命正迅速开展19.近代欧洲一位著名思想家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规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该言论反映了A.人文主义者对世俗生活的追求B.宗教改革家对信仰独立的倡导C.启蒙思想家对理性主义的推崇D.社会主义者对资本社会的批判20.有学者将美国政洽体制称为“否决政治”,总统和国会之间经常出现相互否决的现象,甚至由于国会与总统分庭抗礼而造成的“府会相争”,常使联邦政府面临“关门”危机。据此可知,美国的政治体制A.有效地维护了人民民主B.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削弱了总统的行政权力D.导致了部门间权力争夺21.1897年,印度国大党的提拉克在其创办的《狮报》上撰文说:“我们的喊声同蚊子的嗡嗡声一样不能影响政府。我们的统治者不相信我们的话,或者故意这样。现在,让我们用强大的宪政手段,把我们的不满硬往他们的耳朵里灌。”这反映出A.提拉克质疑舆论宣传的作用B.印度社会上层不愿倾听人民呼声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兴起.D.英国文化影响印度民族斗争方式22.《共产党宣言》用德文在英国出版后,至少在德国、英国和美国翻印过12次。1848年法译本在巴黎印行,1850年,英译本在伦敦发表,波兰文译本也在伦敦出现,19世纪60年代俄译本出版。《共产党宣言》在19世纪中期被不断翻译出版表明了A.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指导B.马克思主义被世界普遍接受C.国际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D.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完善23.1942年,迪士尼公司影片《新精神》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收音机中正在讲解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重要性,并指导填报一种适用于年家庭收人在3000美元以下的纳税单。唐老鸭仔细聆听广播并填写了回执,最后横跨美国,将一张13美元的支票交到华盛顿。后民意测验显示,37%的纳税人在观看影片后第一次支付了联邦所得税。由此推知,这体现出A.美国民众受到盘剥B.国家干预和战争形势的需要C.社会矛盾日趋尖锐D.影片关注了民众的精神危机24.G20峰会采用“三驾马车”机制,即轮值主席国与上届、下届主席国对当年峰会议题设计及各项细节享有主导权。G20领导人峰会2022年在印尼举办,2023年、2024年将在印度和巴西举办。这表明A.区域集团引领着全球治理新动向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确立C.亚太地区在全球治理中地位提升D.新兴经济体发挥其重要作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25小题25分,26小题12分,27小题15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材料二: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自守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来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海权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023-11-24
·
8页
·
812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