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3-11-24 · 20页 · 871.5 K

2024届广西名校开学考试试题生物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1.从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到1839年细胞学说的建立,经过了170多年。在这期间,科学家对动、植物细胞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建立过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胡克利用显微镜发现并命名了细胞,但观察到的是死细胞B.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C.魏尔肖认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而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揭示了细胞和生物的统一性。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德国科学家魏尔肖。【详解】A、胡克利用显微镜发现并命名了细胞,但观察到的是死细胞,A正确; B、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B错误; C、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C正确;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叙述正确的是( )A.在低倍镜找到叶片细胞后,即可换成高倍镜观察B.由低倍镜转换为高倍物镜后,细胞图像变大,视野变暗C.有些装片可以直接利用高倍镜观察D.换高倍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使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答案】B【解析】【分析】高倍镜进行观察的步骤是: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目标→移动玻片标本使要观察的某一物像到达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选择高倍镜对准通光孔→调光→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详解】A、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后,先把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成高倍镜观察,A错误;B、低倍镜转换为高倍物镜后,放大倍数变大了,图像变大,进光量减少了,视野变暗,B正确;C、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把像移至视野中央后,再换成高倍错观察,C错误;D、换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焦使物像清晰,不能用粗焦螺旋调焦,D错误。故选B3.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B.氨基酸、血红素和叶绿素都含有N元素C.Mg和Fe分别是合成叶绿素和血红蛋白必需的微量元素D.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某些生物化学反应的原料【答案】C【解析】【分析】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2、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以自由水形式存在的,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其主要功能:(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2)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需要水的参与。(3)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部分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4)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3、结合水:细胞内的一部分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它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详解】A、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但无机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细胞中不一定含有,A正确;B、氨基酸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血红素中含有C、H、O、N、Fe五种元素,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Mg,它们都含有N元素,B正确;C、Mg是大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C错误;D、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自由水可以作为某些化学反应的原料,如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D正确。故选C。4.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聚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肽键,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种类有21种B.若该图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淀粉、纤维素、糖原和几丁质的结构图是完全相同的C.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磷酸基团,2表示脱氧核糖,3的种类有4种D.若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的种类有4种【答案】D【解析】【分析】1、核糖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中的五碳糖不同,碱基不完全相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的磷酸和五碳糖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一个氨基酸的氨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反应脱去1分子水,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链;3、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淀粉、纤维素、糖原中葡萄糖的连接方式不同。【详解】A、如果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中心碳原子,2表示肽键,3表示R基团,其种类约21种,A错误;B、淀粉、糖原、纤维素和几丁质的结构不同,有的有侧链结构,有的没有,B错误;C、如果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脱氧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是碱基,DNA中的碱基含有A、T、C、G共4种,C错误;D、如果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是碱基,RNA中的碱基含有A、U、C、G共4种,D正确。故选D。5.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莱恩科比尔卡破解了细胞感觉的“门锁”-G蛋白偶联受体的工作原理(当细胞膜受体与激素结合时,会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改变细胞内的新陈代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与受体偶联的G蛋白在细胞膜中存在的状态可能是横跨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B.改变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C.温度会影响G蛋白偶联受体与激素结合D.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答案】B【解析】【分析】G蛋白偶联受体属于膜蛋白,也就是分布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而G蛋白横跨在细胞膜上,一面可以接触细胞外的信号,另一面可以和细胞内的物质发生作用,成为细胞外信息进入细胞内的桥梁。G蛋白偶联受体能够探测激素、气味、化学神经递质以及其他细胞外的信号,被激活,立马与细胞内的特定蛋白结合,把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通知”细胞作出反应。【详解】A、与受体偶联的G蛋白在细胞膜中存在的状态是横跨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一面可以接触细胞外的信号,另一面可以和细胞内的物质发生作用,成为细胞外信息进入细胞内的桥梁,A正确;B、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其功能越复杂,改变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会受到影响,B错误;C、温度可通过影响分子的运动及空间结构等影响G蛋白偶联受体与激素结合,C正确;D、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当细胞膜受体与激素结合时,会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改变细胞内的新陈代谢)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D正确。故选B。6.下列关于细胞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溶酶体合成的多种水解酶能够使衰老损伤的细胞“自溶”B.所有动物细胞都有一个中心体C.植物细胞形成细胞板时需要较多高尔基体参与D.所有酶、抗体、激素都核糖体上合成【答案】C【解析】【分析】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植物细胞与细胞壁的合成有关,动物细胞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都有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在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后数量倍增;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详解】A、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但其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错误;B、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组成,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一般含有一个中心体,但是在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经过复制后,中心体的数量倍增,B错误;C、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板将会形成子代细胞的细胞壁,因此植物细胞形成细胞板时需要较多的高尔基体参与,C正确;D、核糖体上合成的是蛋白质,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酶的本质大多为蛋白质,少数是RNA,激素的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如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D错误。故选C。7.核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孔洞,而是一组蛋白质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结构,称为核孔复合体,其选择性的输送机制由大量的中央运输蛋白组成。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类型的细胞中核孔数量差别不大B.结核杆菌的mRNA从核孔出来之后才能翻译成蛋白质C.核孔复合体的存在,说明物质进出细胞核也具有选择性D.DNA和mRNA均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答案】C【解析】【分析】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详解】A、不同类型的细胞中核孔数量差别较大,往往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数目较多,A错误;B、结核杆菌为原核细胞,细胞中没有核膜,没有核孔,B错误;C、核孔复合体中有选择性的输送机制,该机制由大量的中央运输蛋白组成,说明物质进出细胞核也具有选择性,C正确;D、mRNA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DNA不会运出细胞核,D错误。故选C。8.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图所示,在35℃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丙、丁试管中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对实验现象的预测正确的是( )A.甲和乙中溶液都呈紫色;丙和丁中蛋白块消失B.甲中溶液呈紫色,乙中溶液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C.甲和乙中溶液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D.甲和乙中溶液都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答案】C【解析】【分析】1、蛋白质的鉴定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2、蛋白液和蛋白块都能被蛋白酶分解,区别在于蛋白液分解了,从溶液中看不出来,而蛋白块分解了,可以看到它消失了。另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即使蛋白液分解了,蛋白酶还留在溶液中,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仍然显紫色。【详解】A、甲中溶液的蛋白酶本身是蛋白质,乙中溶液有蛋白质,故都呈紫色;丙中蛋白块被蛋白酶分解而消失,丁中缺少蛋白酶,蛋白块不消失,A错误;B、甲中溶液的蛋白酶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乙中溶液有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B错误;C、据分析可知,甲中溶液的蛋白酶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乙中溶液都有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丙中蛋白块被蛋白酶分解而消失,丁中缺少蛋白酶,蛋白块不消失,C正确;D、据分析可知,甲和乙中溶液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D错误。故选C9.酶活性受温度、pH、反应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某同学为了探究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做了相关实验,曲线乙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酶量增加后,b点向右上方移动B.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C.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D.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减弱,曲线将不呈现丙所示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文描述:曲线乙是依据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获得的实验数据绘制而成的,在此条件下酶的活性最强,改变温度或pH都会降低酶的活性,使曲线下降。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但是在b点及b点之后,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物浓度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