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3-11-24 · 9页 · 48.8 K

高三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字语言是对口头语言的抽象,从读到诵的转换中有无限空间让作者进行文学创作。从读到诵的转换空间无限大,想象力可以无穷发挥,对语言表达可以尽情追求。同时,语言表达的无限性也源于生活本身的千变万化,语言感觉也必然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作家的早晚期作品风格之所以有差异,很大程度源于这种变化和追求。既然文字表达处于变化发展中,那什么是文字的好坏呢?除了对文字质量的基本要求,比如叙述流畅,避免错别字,语言现象不应过分简单等,还有没有其他标准?我认为起码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读者读起来是不是舒服。好文字一定让读者读着舒服,在从读到诵的转换中充分享受内容和情感的张力,产生共鸣。文学创作是在从读到诵的转换中完成的,读者是参与方,应考虑到他们的感受,依照转换规律来写作。这个感受并非指三观一致,而是节奏的顺畅、感觉的顺畅、阅读的顺畅。写作为了表达,表达就必须让读者读明白,能基本感受到作者的感觉。文字的个性也就是文字辨识性,简单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一眼便认出文字风格的与众不同。学术界将其概括为“文字个性作为一种艺术品格,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气质、人格情操、审美理想、艺术志趣、创造才能和写作习惯等精神特点的总和。这些精神特点控制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使他能用个性化语言构筑起一个独有的艺术世界”。这种括准确全面,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理解。首先,写作是一种表达,而表达欲是人类的天然欲望,属人性的一部分,就像对爱恨的欲望一样,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动机,只不过强弱有别罢了。可以夸张点说,表达是生存方式的一部分、基本权利的一部分。因此,尽管表达的欲望并不直接导致文学创作,但它无疑是文学创以及任何艺术创作的源泉。其次,既然如此,文学创作是典型的个人行为,作者才是创作主体,与他人关系不大,这是自己的表达和表达的自己,只能自己看着办。再次,写作的重要前提是,要找到写作中的自己,只有找到自我,表达自我,才能产生自身风格,也就是文字个性。在写作中把握文字个性,有点像歌唱时寻找发音位置。有些人原本在生活中就缺少个性,如果真这样倒也不是问题,只要了解自我并自我书写,没有个性就是个性。但倘若其他原因,比如对天赋的迷思,对灵感的焦虑,对自我的回避,让你感到很渺小,自我变形,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那就是问题了。解决的办法还是要把上面的逻辑想清楚,世上天才再多,文学的多样性永远缺少一个你。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坦诚地面对自己,你是否真的需要文学表达?如果是,那么写作要考虑的只是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也可以说,文字个性是文学创作的硬通货和必不可少的标识,文学艺术永远以个性和情感为皈依。文学繁荣,百花齐放,百花就是个性的总和。欧洲的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正是个性的彰显。但至当下,尽管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著,但对文学前途的担忧始终没有消退。当文字越来越缺乏个性,迎合市场和数字技术的整齐划一,当文学的表达被形式化、庸俗化了,那就是灾难的来临。文学一旦失去个性也就失去了生命,在这一点上,个性往往意味着生命,意味着那颗怦怦作响的心脏。(摘编自《文学的个性及其他》)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语言表达的追求以及生活本身的千变万化,使得作家早晚期作品的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异。B.虽然文字表达处于变化发展中,但好文字一定会让读者读着舒服,让读者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C袭达欲是人类的天然欲望,具有生物和社会的双重动机,是生存方式和基本权利的一部分。D.当下,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显著,文学繁荣,百花齐放,作家的创作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彰显。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宗明义,论述了文字个性的含义、对文字个性的解读及其重要性。B.第三段阐释了什么是文字的个性,运用引用论证,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C.文章肯定文字个性的重要性,又表达对缺少文字个性的担忧,显示了作者的写作倾向。D.最后一段强调了文字个性对于文学的重要性,其中的比喻论证生动形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作者的个性得到极大彰显。B.李白的作品个性外露,富有激情,他的《蜀道难》表现出雄奇的浪漫风格。C.李清照早晚期作品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源于个人造诣的提升。D.陶渊明创作成功的关键是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文体,找到自我,表达自我。(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树木如何经由根部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有时候可以在一些斜坡步道上观察到,那里的土壤因雨水侵蚀而流失,地底的根系相对也容易暴露出来。科学家已经在哈茨山区证实,树木的根部确实是一种错综交织的系统,而这系统可以把同一个树种以及一个树群里的大部分个体结合起来。树木间营养物质的交换、紧急状况下的邻里互助似乎都已经是既定规则,由此我们可以认定森林是一种超生物体,也就是类似蚁窝的构成物。但树木为何如此社会化,为何明知会助长彼此间的竞争,却还是要与同类共享养分?理由很单纯,独木不成林,独树无法制造出同一区域内稳定均衡的气候,也会受到风吹雨打而无所依怙。反之,许多树木则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可以缓和酷暑与严寒,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并制造湿润的空气,在这样的环境中树木能在呵护中成长,而且能够活得很久。所以,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树木必须不计代价地维持完整的共同体,如果所有个体都只会独善其身,其中会有许多无法存活下来。不断有树木死去的结果会使树冠层出现许多空隙,从这里风暴更容易侵入森林,并造成更多树木倒下;夏天的暑气也更容易逼近地面,使土壤变得干燥。所有的树木都必须承受这些后果。因此,每棵树木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都弥足珍贵,也都值得尽可能长久地存活。为此,树木甚至会集体帮助生病的个体,供给其养分,直到它再度健康起来。反之亦然,曾经伸出援手的树,现在也需要协助。这些有着粗壮银灰色树干的山毛榉树,让我联想到一群大象:它们同样也擅长照顾同伴,也会扶持病者和弱者,直到它们有能力重新站起来,若非不得已,甚至不愿抛下死去的亲人。虽说每棵树都是共阴体里的一分子,但其中显然有程度之分。大部分的树桩会在几十年内化为腐殖质(对树木而言这算是非常快的),只有极少数的树桩历经数百年气息犹存。为何情况会如此不同?雖道树木间也存在阶级社会?似乎是如此,只不od“阶级”一词还不够精准。那更像是以亲密程度或喜爱程度来决定同伴间是否乐意相助的社会。对于这点,我们只要抬头观察一下树冠层就能够理解。一般树木都会尽量扩展自己的枝干,直到碰触到同样高度的其他树木的枝丫末端为止,它们无法继续伸展,因为有较好空气与光线的生长空间已经被捷足先登。纵然如此,那里所有的枝干都发展得这般孔武有力,让我们不禁要想:上面的生存竞争该有多激烈!相反地,真正的树木朋友从一开始,就会注意不向彼此伸出太具威胁性的手臂,它们并不想从对方那里夺走什么,因此树冠层只会向外围——朝着“非我族类”的方向延伸。透过根部,这些朋友是如此唇齿相依,甚至有时候会一起死去。这种不间断地向残桩雪中送炭的友谊,一般只存在于天然林里,不过或许所有的树种都存在这种现象.,因为除了山毛榉树,我也曾在橡树、冷杉、云杉、花旗松等树木旁边观察到这种活了很久的残桩。然而在人造森林里,就像中欧地区大部分的针叶林,树木明显只是顶着同样物种名称的“街头游童”,它们的根在种植时就已经永久损坏,要建构共同的网络显然是不可能了。这种森林的树木通常就像独行侠,因此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反正它们多半也没机会变老,依据树种的不同,大约在一百年内,其树干就会被认定可以砍伐了。(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树木根部错综交织的系统,把树群里的个体金都结合起来,进行营养物质的交换和邻里的互助。B.只有极少数的树桩历经数百年气息犹存,那是因为它们生存在一个更加乐意相助的树木的社会里。C.一般树木都会尽量扩展自己的枝干,但它们从一开始,就会注意不向彼此伸出太具威胁性的手臂。D.人造森林的树木,由于根部无法建构共同的网络,因此它们总是处于艰难困境中,也没有机会变老。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陈述观点时使用“一般”“或许”“大约”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用语的严谨。B.第二段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文章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也更具说服力。C第五段“街头游童”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种用法与第四段中“阶级”的引号用法相同。D.父章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树木要维持完整的共同体的重要性。6.这篇文章介绍了树的生命秘密,它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往事(二)[注]冰心“风浪要来了.这一段水程照例是不平稳的!”这两句话不知甚时,也不知是从哪一个侍者口中说出来的.一瞬时便在这几百个青年中间传播开了。大家不住的纪念着,又报告佳音似的彼此谈说着。在这好奇而活泼的心绪里,与其说是防备着,不如说是希望着罢。于是大家心里先晕眩了,分外的凝注着海洋。依然的无边闪烁的波涛.似乎渐渐地摇荡起来,定神看时,却又不见得。我——更有无名的喜悦,暗地里从容的笑着。晚餐的时候,灯光依旧灿然,广厅上杯光衣影,盈盈笑语之中.忽然看见那些白衣的侍者,托着盘子,欹斜的从许多圆桌中间掠走了过来,海洋是在动荡了!大家暂时的停了刀叉,相顾一笑,眼珠都流动着,好像相告说:“风浪来了!”——这时都觉出了船身左右的摇摆。我没有言语,又满意的一笑。餐后回到房里——今夜原有一个谈话会——我徐徐的换着衣服,对镜微讴,看见了自己镜中惊喜的神情,如同准备着去赴海的女神召请去对动的一个夜宴:又如同磨剑赴敌,对手是一个闻名的健者,而自己却有几分胜利的把握。预定夜深才下舱来,便将睡前一切都安排好了。出门一笑,厅中几个女伴斜坐在大沙发上.灯光下娇惰的谈笑着,笑声中已带晕遮、一路上去,遇见许多抉着毡子、笑着下舱来的同伴,笑声中也有些晕意。我微笑着走上舱面去。琴旁坐着站着还围有许多人,我拉过一张椅子,坐在玲的旁边。她笑得倚到我的肩上说:“风浪来了!”弹琴的人左右倾欹的双腕仍是弹奏着,唱歌的人,手扶着琴台笑着唱着,忽然身不自主一溜的从琴的这端滑到那端去。大家都笑了,笑声里似都不想再支持,于是渐渐的四散了。我转入交际室,谈话会的人都已在里面了.大家团团的坐下。屋里似乎很郁闷。我觉得有些人面色很无主,掩着口蹙然的坐着一一天家都觉得在同一的高度中,和室内一切,一齐的反侧欹斜。似乎都很勉强,许多人的精神,都用到晕眩上了!仿佛中谈起爱海来,华问我为何爱海?如何爱海?——我渐渐的觉得快乐充溢,怡然的笑了。并非喜欢这问题,是喜欢我这时心身上直接自海得来的感觉,我笑说:“爱海是这么一点一分的积渐的爱起来的……”未及说完,一个同伴,掩着口颠簸的走了出去。大家又都笑了。笑声中,也似乎说:“我们散了罢!”却又都不好意思走,断断续续的仍旧谈着。我心神已完全的飞越,似乎水宫赴宴的时间,已一分一分的临近;比试的对手,已一步一步的仗着剑向着我走来,——但我还天一句地一句的说着“文艺批评”。'又是一个同伴,掩着口颠簸的走了出去——于是两个,三个……我知道是我说话的时候了,我笑说:“我们散了罢,别为着我大家拘束着!”一面先站了起来。大家笑着散开了。出到舱外,灯影下竟无一人,阑外只听得涛声。全船想都睡下了,我一笑走上最高层去。迎着海风,掠一掠鬓发,模糊摇撼之中,我走到阑旁,放倒一个救生圈,抱膝坐在上面,遥对着高竖的烟囱与桅樯。我看见船尾的阑干,与暗灰色的天末的水平线,互相重叠起落,高度相去有五六尺。我凝神听着四面的海潮音。仰望高空,桅尖指处,只一两颗大星露见。海的母亲,在洪涛上轻轻的簸动这大摇篮。几百个婴儿之中,我也许是个独醒者……我想到母亲,我想到父亲,忆起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