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答案

2023-11-25 · 15页 · 56.7 K

高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张“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儒家主张“君子之道”,更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A.重建等级秩序 B.强调道德标准 C.维护统治行为 D.规范个人修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道无为”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表达了老子顺任自然、不妄为的大智慧;“君子之道”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做人处事原则。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规范个人修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非重建等级秩序、道德标准及维护统治行为,排除ABC项。故选D项。2.秦始皇认为“秦既代周(火德),自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上述现象()A.确立了五行学说为统治思想 B.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C.推动儒家学说吸收阴阳思想 D.表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秦始皇认为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认为,秦得水德,汉当土德,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B项正确;封建王朝利用五行学说来论证政权的正统性,但五行学说并不包含很多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因此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五行而非阴阳思想,且儒家吸收阴阳家的思想并非自秦汉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仁”“义”“礼”“智”“圣”与五行联系起来,排除C项;材料表明秦汉都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而非秦汉都采用某种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中国古代某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共设13州,其中青州“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该时期为()A.秦朝末年 B.西汉初期 C.东汉末期 D.北宋初年【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期(中国)。根据材料“共设13州,其中青州‘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设立十三州刺史,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因此,东汉末期会出现“州”“国”“郡”“县”,C项正确;秦朝没有设立封国,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宋朝改道为路,又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一级行政区划,形成路、府、县三级制,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4.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A.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 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 D.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在秦汉政治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体现了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创新,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并不统一,排除AB项;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前代基础上进行创新,并没有体现南北文化交融对制度创新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5.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寒门子弟 B.南方士人 C.少数民族 D.世家大族【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曹魏至北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入仕人数”和材料中东晋时期占比为4%,北宋时期占比为46.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上品无寒门”的局面,而到了唐宋时期,广开科举,使得寒人有了入仕的机会,所以材料群体应为寒门子弟,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南北方士人进行对比,无法判断入仕群体到底是南方士人还是北方士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少数民族士人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寒门子弟的入仕机会减少,世家大族是入仕群体的主流,隋、唐、宋时期科举制度出现并日益成熟,寒门子弟的机会逐渐增多,D项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据《宋史》记载,宋仁宗以仁治国,他驾崩时辽道宗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为其建衣冠冢寄托哀思,且此后辽国历代皇帝皆“奉其御容如祖宗”。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宋辽矛盾逐渐消除 B.和平成为宋辽人民共同愿望C.中原文化认同加强 D.宋辽间宗藩关系进一步巩固【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奉其御容如祖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之间有着长期的和平局面,同时辽朝视宋仁宗如祖宗,说明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矛盾相对来说有了缓和,但不能说“消除”,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宋辽人民的共同愿望,排除B项;宋辽之间并不是宗藩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7.如表为明代山东、辽东、浙江沿海海防卫所数量对比统计。统计数据反映出()辽东沿海地区山东沿海地区浙江沿海地区卫域数量31013所城数量11323总数42336A.江南地区倭患较比北方严重 B.政府实施重陆防轻海防的战略C.经济发展影响军事战略布局 D.政府对西方殖民活动有所警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明代时期,浙江沿海地区的所城数量远高于北方地区的沿海,这主要和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说明的是经济发展影响军事战略布局,C项正确;仅从卫所数量是无法判断出倭患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所述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非内陆,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主要面临的世倭患,与西方殖民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明太祖曾在宫门前铸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明代仍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清朝设立了专门管理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内务府,由专门官员执掌,终清一代宦官们“毋得任事”。这反映出()A.官僚制度的渐趋完善 B.中枢权力机构异化C.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虽然明太祖时期规定宦官不得干政,但在明代却仍然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清朝设立了内务府,但清朝并没有出现宦官干政的局面,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是,明朝时期皇帝任用宦官制衡内阁或士大夫官僚集团,但清朝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需要宦官制衡其他机构或集团,C项正确;宦官在明朝也没有法定的决策权,明朝宦官干政并非因为官僚制度不完善造成,排除A项;明朝朱元璋废丞相之后,中枢权力机构就已经异化,这不是造成明清宦官权力不同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方面,并非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中央集权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9.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人行两步,而我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表明林则徐()A.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B.摒弃了夷夏观念C.呼吁应对边疆危机 D.萌发了海防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主张海陆兼重,而非专重陆防,这是鸦片战争对于当时人的冲击,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防御的策略而非学习西方技术,排除A项;“摒弃了夷夏观念”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夷夏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表明林则徐萌发了海防意识,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0.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第一次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第二次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都()A.以学习西学为核心内容 B.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C.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 D.以反对封建专制为归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分别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有关,都以争取民主为政治追求,B项正确;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以学习西方的民主政体有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并没有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号召,不属于三者的共同点,排除C项;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并不以反封建专制为最终目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1.1919年的五四运动,5月份在北京表现为学生运动,6月份在上海则表现为市民运动,工人、商人都被卷入其中。“三罢”之中,罢课影响固然不小,但罢工、罢市作用更大。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是()A.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结构的变迁 B.北洋政府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C.外交失败增强了国人的主权意识 D.新文化运动起源地的宣传效应【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人口众多,商业和工业人口占有很高的比例,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各阶层的抗争意识更为强烈,而北京的工商业规模不大,难以掀起具有全局意义的罢工、罢市斗争,因此“三罢”斗争首先出现在上海,A项正确;BC项是北京与上海的共同点,不能解释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排除;D项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不是根源,排除。故选A项。12.从1939年起中共中央领导人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张闻天《共产党员的权利与义务》、陈云《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毛泽东特别强调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上述活动A.彻底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C.加强了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及其余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活动都强调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来力战斗力,能够加强党对民族战争的领导能力,C项正确;材料中的活动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A项;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B项;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13.如表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统计表。这反映了()耕地(千公顷)从业人员(千人)土地产值(元/公顷)劳动力产值(元/人)19世纪80年代63047160118158.3762.3620世纪30年代93886200444177.2583.02年增长率0.800.500.230.59A.近代中国农业尚未转型 B.小农经济已经逐步瓦解C.农业的商品化趋势增强 D.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近代中国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从业人员增长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