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在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住所和贮藏坑大多是分立,用于存放东西的灰坑处于住所之外;而在后期,贮藏室往往置于卧室的内侧或下方,得到严密的保护。这一变化体现了A.天下为公 B.父权至上 C.货力为己 D.宗法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在仰韶文化时期,贮藏物品之地由住所之外变为卧室内侧或下方,得到相对严密的保护,这一变化说明私有财产出现。“货力为己”强调“私有”,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选项中,A项强调“为公”,排除;材料未涉及“父权”与“宗法”,排除B、D项。故选C项。2.王国维指出:自殷以前,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王国维意在说明,西周通过“新建”诸国()A.落实了宗法制的原则 B.强化了统治者的权威C.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扩大了国家疆域范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天子”与“诸侯”关系,在盟主与盟员的关系基础上,增加了一项君臣关系,这体现了统治者权威的强化,B项正确;宗法制原则和疆域变化并非王国维本段叙述的主旨,排除A、D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故选B项。3.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期间,曾有一对父子因为讼争请他裁判。孔子将父子关在同一个监狱里,但三个月未做任何判决。最后,父亲主动提出终止诉讼,孔子于是将父子一并释放。孔子对此解释说:“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思想是()A.德主刑辅 B.民贵君轻 C.敬天保民 D.隆礼重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可知,孔子认为在处理父子诉讼时,应该先教导他们孝道,而不是直接审判,这体现了孔子德主刑辅的思想,A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排除B项;敬天保民思想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材料没有体现敬天保民,排除C项;隆礼重法是荀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4.某学者认为,“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设监御史纠察朝廷百官 B.东汉初年三公权力日益强化C.汉武帝时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D.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大意是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虽然各个朝代不同,但是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汉武帝时期,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与材料所述相权削弱趋势相符,可以印证材料观点,C项正确;秦朝设监御史纠察朝廷百官,是为了加强对朝廷百官的监督与控制,与宰相制度无关,排除A项;东汉初年三公权力日益强化,与材料中“相权不断削弱”的观点不符,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是相权不断削弱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5.《礼记正义》中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如图所示为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投壶图》,图中主宾两人对坐投壶,旁有侍者三人,形象地再现了文献中汉代宴饮必“雅歌投壶”的记载。由此可知,汉代《投壶图》体现出()A.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B.国家礼仪与地方特色的融合C.儒学追求与世俗享乐的交汇 D.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杂糅【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展示的《投壶图》中,人物形象生动,具有象征色彩,而且其内容与文献资料可以相互印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特色和浪漫主义特征,排除B、D项;“世俗享乐”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6.汉末名士的清议之风,评论时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间舆论和仕途进退。“取士不由于乡党,考行不本于阀阅;多助者为贤才,寡助者为不肖;序爵听无证之论,班禄采方国之谣”。据此可知汉末()A.清议之风改善了政治环境 B.仕途进退取决于门第族望C.舆论扩张引发了察举危机 D.评论时政体现了民主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汉末名士的清议之风,评论时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间舆论和仕途进退。”可得出社会舆论严重影响到了察举的评判标准,因此使察举出现危机,C项正确;清议之风不利于改善政治环境,排除A项;“取决”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古代并没有民主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7.史书中会有散见于不同篇目但现象类似的记载,研究这些类似的现象并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常用方法。观察下表,据此得出对应的历史结论,最吻合的一项是()记载内容出处“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三国志·魏志·任峻传》“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万三千余口”《三国志·魏志·李典传》“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三国志·魏志·许楮传》A.战争频繁导致兵屯发达 B.豪族拥兵威胁中央集权C.人身依附情形较为普遍 D.封建生产关系急剧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体现了当时人身依附情形较为普遍,C项正确;材料内容并不涉及兵屯,排除A项;材料强调当时人身依附情形较为普遍,未体现豪族拥兵威胁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8.曹魏将东汉末年州牧制度固定化,州刺史(州牧)正式成为管辖地方的行政官。并且自曹魏开始,州刺史多带将军号,“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不带将军号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曹魏的这一做法()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监察 B.助长了地方割据的趋势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D.推动了短暂统一的出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且自曹魏开始,州刺史多带将军号”,“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地方的行政官,同时掌控着地方的军事大权,权力更大,助长了地方割据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权力的增大,“加强”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曹魏政权的做法,未涉及吴蜀,排除C项;曹魏的做法会加剧分裂动荡,排除D项。故选B项。9.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大量“相牛”技法,时人通过观察牛的眼、角、鼻、毛、耳、头、尾、膝、口、蹄部位的大小、形状,来判断一头牛适合耕作还是运输。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耕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B.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C.运输的动力以牛力为主 D.少数民族养牛业很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人通过观察牛的眼、角、鼻、毛、耳、头、尾、膝、口、蹄部位的大小、形状,来判断一头牛适合耕作还是运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提升农业产量,在当时科技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农民的精耕细作来提升粮食产量,因此才重视耕牛的选择,材料说明这时期我国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从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都是铁犁牛耕,耕作方式没有发生重大变革,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一时期人们重视对耕牛的选择,不代表运输的动力以牛为主,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少数民族养牛业的信息,无法得出少数民族养牛业是否发达相关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0.《唐律疏议·名律例》中对于涉外的法律有如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侨民),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本国)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唐朝()A.司法管理制度混乱 B.法律礼法色彩浓厚C.治权和外俗的兼顾 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法律规定外国侨民同类相犯,以外国法律处理;外国人异类相犯,按照唐朝法律处理,这一规定反映了治权和外俗的兼顾,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唐朝法律的开放性和原则性,并非司法管理制度混乱,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唐朝法律治权和外俗的兼顾,未体现礼法色彩,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唐朝法律治权和外俗的兼顾,无法体现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排除D项。故选C项。11.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北宋时期,参知政事是为了限制宰相行政权而设,但是参知政事任职时间普遍较短,这种状况说明当时参知政事更多的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而设,D正确;参知政事任期较短不能证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因为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之后,宰相权力就大大削弱,排除A;宋代通过增加官职来分化事权,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参知政事任期短不能证明当时中枢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排除C。12.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名称地点描述匡社苏州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吴江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苏州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无锡东椿书院组织学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文化政策开明B.经世致用思潮兴起C.君主专制放松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地点信息,以及简表中的“匡时救世”“訾毁时政,裁量公卿”“保商务,谋公益”和“讲求实学”来看,随着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一股经世致用的思潮,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的文化政策,故A项排除;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商人的地位,故D项排除。13.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答案】D【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出现的农具多是为了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人口众多,在农业上投入了密集的人力,由此导致农具创新的不足,故选D项;工商业冲击的说法与明清时期史实不符,排除A;我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即为精耕细作,B项排除;农具创新不足与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人力的大量投入影响了农具的创新,排除C。故选D。14.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材料表明()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部分官员的海洋主权意识淡薄C.清水师尝试国际化合作 D.政府权力下移与地方势力崛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并结合所学可知,中英海军联合镇压海匪的做法,尤其是英国海军在中国洋面参与的缉匪行动和护商活动,不仅破坏了清代前期建立的巡洋制度,同时也损害了中国的近海行政和司法管辖主权,而且导致中国内洋与外洋的管辖观念日渐模糊,B项正确;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排除A项;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并非国际化合作,排除C项;政府权力下移与地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20231121_235749
2023-11-25
·
17页
·
325.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