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东莞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3-11-26 · 27页 · 572.3 K

东莞四中2023-2024高三第一学期生物月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第1—12题每题2分,第13—16题每题4分。)1.我国科学家施一公等揭示了核孔复合体(NPC)的细胞质环结构,其约由1000个蛋白亚基组成。核孔复合体(NPC)可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绵细胞具有核膜与NPC B.NPC组分合成与核糖体密切相关C.细胞器膜和细胞膜上没有NPC D.DNA和RNA通过NPC运输至核外【答案】D【解析】【分析】核孔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的数目、分布和密度与细胞代谢活性有关,核质与细胞质之间物质交换旺盛的细胞核膜孔数目多,通过核孔的运输具有选择性,核孔在调节核与细胞质的物质交换中有一定的作用。【详解】A、水绵细胞是真核细胞,具有核膜与NPC,A正确;B、NPC由1000个蛋白亚基组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在核糖体,故NPC组分合成与核糖体密切相关,B正确;C、核膜上才有NPC,细胞器膜和细胞膜上没有NPC,C正确;D、DNA是在细胞核中起作用,不会通过NPC运输至核外,D错误。故选D。2.某化合物可使淋巴细胞分化为吞噬细胞。实验小组研究了该化合物对淋巴细胞的影响,结果见如表。下列关于实验组的叙述,错误的是()分组细胞特征核DNA含量增加的细胞比例吞噬细菌效率对照组均呈球形59.20%4.61%实验组部分呈扁平状,溶酶体增多9.57%18.64%A.细胞的形态变化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B.核DNA含量的增加是细胞分裂的必要条件C.吞噬细菌效率的提高与溶酶体增多有关D.去除该化合物后扁平状细胞一般不再恢复成球形【答案】A 【解析】【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详解】A、细胞的形态变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B、细胞分裂过程核DNA先复制加倍,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故核DNA含量的增加是细胞分裂的必要条件,B正确;C、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释放消化酶,可分解进入细胞的细菌,因此吞噬细菌效率的提高与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增多有关,C正确;D、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去除该化合物后,扁平状细胞不会恢复成球形,D正确。故选A。 3.某基因型为AaXDY的二倍体雄性动物(2n=8),1个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引起1个A和1个a发生互换。该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两个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时期细胞中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B.乙时期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C.甲、乙两时期细胞中的染色单体数均为8个D.该初级精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均不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1、分析题图:图甲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2,但染色体数为4,所以图甲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的前期和中期细胞;图乙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1,可表示间期或次级精母细胞的后期。 2、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详解】A、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的前期和中期细胞,则甲时期细胞中不可能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A错误;B、若图表示减数分裂Ⅱ后期,则乙时期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B错误;C、图乙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比为1:1,无染色单体数,C错误;D、因为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片段交换,引起1个A和1个a发生互换,产生了AXD、aXD、AY、aY4种基因型的精细胞,D正确。故选D。4.据统计,节食减肥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过度节食还会出现低血糖、情绪低落等各种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节食过度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B.过度节食可能使磷脂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对膜面积较大的神经细胞增殖影响较大C.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新突触的建立而影响记忆力D.节食导致营养不良的患者,由于血浆蛋白大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上升而引起组织水肿【答案】C【解析】【分析】1、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2、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详解】A、节食过度可能导致低血糖症状,此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A错误;B、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会增殖,B错误;C、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情绪低落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影响人体记忆力,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C正确;D、过度节食会引起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下降,而组织液渗透压相对上升,引发全身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C。5.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部分过程如图所示。排尿反射发生时,膀胱壁逼尿肌的收缩使膀胱内压升高,进一步刺激感受器,最终加强膀胱壁逼尿肌的收缩,加速尿液排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交感神经兴奋使膀胱缩小B.排尿反射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机制C.排尿反射导致膀胱持续排尿属于负反馈调节D.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不全,所以不存在排尿反射【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A、交感神经会支配膀胱不会变小,而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A错误; B、脊髓是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有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即排尿反射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机制,B正确; C、排尿反射导致膀胱持续排尿属于正反馈调节,进而实现了膀胱中尿液的排空,C错误; D、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不全,所以会存在遗尿的现象,但依然存在排尿反射,D错误。 故选B。 6.某种原发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症(简称甲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对甲状腺内的抗原发生致敏反应,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合成针对这些抗原的抗体。而这些抗体作用于甲状腺后,会导致甲状腺细胞增生、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等生理现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给甲病患者补充碘,可缓解该疾病的症状B.甲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都不是免疫缺陷病 C.能分泌抗体的免疫细胞不能识别任何抗原D.甲病患者体内TRH和TSH的含量比较低【答案】A【解析】【分析】1、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2、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详解】A、甲病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则给甲病患者补充碘,可增强该疾病的症状,A错误;B、甲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自身免疫病,B正确;C、能分泌抗体的免疫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任何抗原,C正确;D、甲病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则通过反馈抑制作用,导致TRH和TSH的含量比较低,D正确。故选A。7.除植物激素外,环境因素也可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有些植物需经历低温诱导后才能开花,可以避免出现在冬季来临之前开花而导致无法正常结果的现象B.植物中的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后,其结构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信息能够传递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C.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D.年轮的形成是因为春夏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小,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在秋冬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树干形成颜色较浅的带【答案】D【解析】【分析】1、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1)光的作用①提供能量。②作为一种信号。(2)光的信号传导①光敏色素a.本质: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b.分布: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②调控机制光敏色素在光照条件下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经过转导,传代到细胞核内,细胞核内特定基因的转录变化,在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表现出生物学效应。2、年轮形成的原因是:a.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b.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3、春化作用:经一定时间的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 4、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①作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②作用机制:植物的根、茎中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详解】A、有些植物需经历低温诱导后才能开花,即春化作用(经一定时间的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可以避免出现在冬季来临之前开花而导致无法正常结果的现象,A正确;B、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调控机制:光敏色素在光照条件下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经过转导,传代到细胞核内,细胞核内特定基因的转录变化,在细胞质中进行翻译,表现出生物学效应,B正确;C、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调节机制植物的根、茎中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C正确;D、年轮形成的原因是: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D错误。故选D。8.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是高中学生常做的实验。某同学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蔗糖溶液,清水处理外表皮后,外表皮细胞原生质体和液泡的体积及细胞液浓度的变化。图中所提到的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不包括细胞壁的部分。下列示意图中能够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分析】1、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2、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详解】AB、用30% 蔗糖处理之后,细胞失水,原生质体和液泡的体积都会减小,细胞液浓度上升;用清水处理之后,细胞吸水,原生质体和液泡体积会扩大,细胞液浓度下降,AB错误。CD、随着所用蔗糖浓度上升,当蔗糖浓度超过细胞液浓度之后,细胞就会开始失水,原生质体和液泡的体积下降,细胞液浓度上升,故C正确,D错误。故选C。【点睛】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失水,细胞体积减小,细胞液浓度增大。9.在海洋中,某些年龄相同的不能活动的动物种群中,典型的竞争结果是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种现象被称为“自疏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自疏现象”通过直接影响种群的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B.“自疏现象”改变了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利于种群的发展C.随着该类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D.食物影响着该类动物种群的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答案】B【解析】【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自疏现象”通过影响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A正确;B、“自疏现象”只留下了较少量的较大个体,有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