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无答案

2023-11-17 · 6页 · 2.4 M

永州市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量75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及科目,在规定位置贴好条形码。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各国文字风貌各有特色,如齐系文字温柔凝重、燕系文字质朴简率、楚系文字华丽浪漫、秦系文字严谨规范,而韩国、赵国、魏国的文字修长劲利。据此可知A.汉字是华夏族共同的文化基因B.传统文化蕴含和而不同的气质C.韩赵魏三国文字书写效率相对较高D.文字不同源导致汉字体系出现分化2.某学者认为,“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设监御史纠察朝廷百官B.东汉初年三公权力日益强化C.汉武帝时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D.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3.756年,唐玄宗发布了一篇筹划平叛全局的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B.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C.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D.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4.在浙江武义出土的徐谓礼文书,详细记载了南宋官员徐谓礼做官三十多年间的历次委任文书和考核记录。在他的考核记录印纸上,处处都是“诣实”“证应”“勘验”等字样,涉及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诸多事项。这表明南宋时期A.国家统一有助于考核法规完善B.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渐趋成熟C.官员监督管理与评价备受朝廷重视D.文书程式设置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5.清代前期,湖南湘乡县农民收早稻后,又种迟薯,山农以此充食,岁居大半;四川资阳县农民多种薯以为食,省谷出粜;在台湾,人皆食地瓜,大米之产,全为贩运,以资财用。这A.说明经济作物推广导致人地矛盾加剧B.折射出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基本形成C.为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创造了条件D.表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有所加强6.梁启超《古议院考》称: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曰谏大夫,二曰博士,三曰议郎;谏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则“其数与西国同;博士“国有疑事存问,有大事则与中二千石会议;议郎“不属署,不直事”,“则其职与西国同”;“国有大事,乃承问会议,则其开院之例,与西国同。梁启超旨在A.指出西方共和政体的不足B.吸收汉代国家治理的优势C.借用传统政治推动社会变革D.发掘儒家典籍中的议院之意7.在清廷向十一国宜战后,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表1是有关对刘坤一的评价,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表1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B.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评价C.不同的评价体现人物的多面性D.不同时期对人物评价大同小异8.表2荣氏兄弟创办的福新公司的借入资本及其分析据表2推知,当时中国A.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B.民族企业发展陷入困境C.资本市场得到稳健发展D.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开放9.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了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并正式对外发布。修改后的口号共23条,其中第5条改动明显。表3这一改动A.折射出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变B.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C.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D.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政党制度的诞生10.如果以1963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0,到1978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50.44,而同期的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268.54。到1980年,贵阳、昆明、兰州都已经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三线建设的开展 B.城镇化发展迅速C.改革开放的深入 D.西部开发的推进11.有学者研究认为,雅典的城邦民主所规定的平等的发言权、提案权及担任公职的权利等,往往只有形式意义。原因在于,成千上万的公民要在一天之内完成繁缛的议事日程,显然无法详细审议每一提案,更不可能给每个人足够的发言机会。议题实际上往往被少数人垄断,公民难免成为民主的陪衬。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A.是寡头政治的典型代表 B.公民缺少最基本的权利C.城邦公民责任意识淡薄 D.民主政治运作存在缺陷12.有学者认为,公元7—8世纪阿拉伯的对外征服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皈依伊斯兰教,而只是要求人们必须对安拉表示臣服而已……他们甚至还广泛采用那些不信奉伊斯兰教者的各种制度法规。这反映了A.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信徒间的和睦共处B.阿拉伯文化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C.战争在主观上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D.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13.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进口的中国外销瓷,在荷兰各阶层中引领收藏和使用中国瓷器的风尚。这一风尚和市场竞争都促使代尔夫特陶匠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模仿和借鉴中国外销瓷的装饰,以西方视角表现出想象中的中国。由此可知,当时A.全球性经济文化联系渐趋加强B.工业革命促使瓷器生产标准化C.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东西方之间贸易D.荷兰代尔夫特瓷器制作技术超越了中国14.18世纪中期以后,德国思想文化界不仅秉持理性、天才、进步等启蒙理念,而且使启蒙运动进一步德国化,明确提出要创立德意志民族特色的思想文化。这反映德国启蒙运动A.以摆脱专制王权为核心B.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C.理性与民族意识相交融D.直接推动了德国的统一15.表4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据表4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A.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B.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16.1946年10月,法国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将“法兰西帝国易名为“法兰西联邦”,宣称法国与殖民地在“权利、义务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联邦,把殖民地分成海外省与海外领地、联系领地(多哥、喀麦隆)、联系成员国(印支3国、摩洛哥、突尼斯)和归并地4类。这一做法A.在根本上改变了殖民帝国的性质B.受到了印巴分治事件的直接影响C.放弃了宗主国对领地的支配地位D.反映了法国维持殖民统治的企图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8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图1汉、唐、明时期的对外交流示意图材料二最早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的中亚地区,后来逐渐包括了南亚次大陆、西亚的波斯、地中海的东罗马帝国以及西南亚的阿拉伯。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频繁出现“西洋的地名,如“龙牙门和“北溜,还有“舶往西洋的说法,“旧港”条提到“西洋人。元代周致中《异域志》记载有“西洋国“在西南海中,研究者认为指的是马八儿,位于今印度之东南海岸。明清时期接触到欧洲人,知其比历史上所接触之地更靠西,则“西”的概念又扩展为欧西,并呼以“泰西远西,以示与早年之西”的区别。———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国刚《中外文化关系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归纳准确完整,分析逻辑清晰。)(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中国人对西的概念的认识。(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1880,前直隶提督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一石激起千层浪,刘铭传的奏议引发了一场朝廷内部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壁垒双方,旗帜鲜明。李鸿章等洋务派力陈铁路之用,考铁路之兴,大利有九端:便于国计、便于军政、便于京师、便于民生、便于转运、便于邮政、便于矿务、便于轮船招商、便于行旅。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认为,铁路具有“快捷、安全、制敌、弥内乱、节俭军费”等特点,因此,开通铁路有万国缩伏,三军必皆踊跃的作用。同时,也有官员对修筑铁路极力反对。以驻英副使刘锡鸿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修筑铁路的主要弊端有三:一是有害风水,“山川之灵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二是有害课税,“则走私漏税之弊百出,国课益以不供”;三是有害国防,千里铁路“势难节节严守,外敌“一奋臂可直入室矣”。这次论战,守旧势力占据上风。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金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刘铭传修建铁路的主张虽然夭折,但洋务派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在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计长20余里,由开平矿务局投资修建,主要用于运输开平煤矿生产的煤炭。——摘编自曾凡炎《洋务派对中国早期铁路建的贡献》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刘铭传主张修建铁路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蚀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材料二马铃薯的种植、传播以及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都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动力。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以美国为例,各种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在保证美味的同时减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顺应人们健康饮食的马铃薯食品,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摘编自楚雪《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末期以来马铃薯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