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历史限时训练一、选择题1.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体现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劳动方式的改变。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这揭示了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 B.闭关锁国导致传统贸易体系解体C.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 D.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及所学可知,与我国自给自足的农本经济相适应的朝贡贸易体系,无力阻挡工业革命后打着“自由贸易”旗号的英国人船坚炮利的冲击,故材料揭示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是中国农本经济的落后,A项正确;闭关锁国维护了传统贸易体系,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无法对抗先进的机器大生产方式,即揭示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而非影响,排除C、D项。故选A项。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对外交涉由通商大臣或各口所在地地方督抚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清政府这一做法()A.瓦解了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 B.表明其固有体制有所松动C.说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满足了侵略者的侵略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外交涉由通商大臣或各口所在地的地方督抚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可知清政府设立高官处理外交事务,联系所学可知后来清政府还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专门的中央机构处理外国事务,可见清朝固有的外交体制有所松动,正逐渐走向近代化外交,B项正确;“瓦解”错误,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仍然存在,排除A项;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发生改变,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3.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 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 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由不同意开放汉口、九江到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作为通商口岸,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威胁了清政府的钱粮要地,企图借外国侵略势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项正确;总理衙门的设置体现外交体制调整,排除A项;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与推动洋务运动无关,排除B项;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以夷制夷策略,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4.下图的门牌,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发的户籍凭证,据此推知,当时发给门牌的主要目的是()图:(注:图中门牌系。发给“费鹤云”,四十一岁,家住石门县西乡(在杭州以北八十公里)。费鹤云与妻(三十七岁)、母(六十二岁)、子(十九岁)同住。为了防止擅自篡改资料,另有“共计”一栏)A.计算税额 B.统计可入伍人数C.加强基层治理 D.杜绝人口自由流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知门牌是太平天国的户籍凭证,按户进行户籍登记,详细记载户口数量及个人信息,便于征税,征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三者都是加强基层治理具体措施,但是最主要目的是定都天京后加强基层治理的需要,C项正确;计算税额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统计可入伍人数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杜绝人口自由流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5.下图为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数量变化曲线图。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数量逐渐超过军用企业数量,这一转变说明()A.洋务企业走出了发展困境 B.清政府认识到中体西用缺陷C.洋务派的强国梦初步实现 D.洋务运动近代化程度不断深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派感到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后勤、燃料、运输等困难,于是他们开始感到仅仅“求强”是不行的,从而把注意力转向“求富”,因此创办了大量新式民用企业,洋务运动转入“求富”阶段,表明洋务运动较以前深入了一步,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洋务企业的发展结果,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清政府因为自身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在当时没有认识到中体西用的缺陷,排除B项;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6.张之洞称《中庸》曰'来百工,则财用足'。夫以足财归之于工,此古圣人之富国之要策,重工之微旨也;梁启超称《周礼》有保富之义……国有富人,彼必出其资本与制造等事,以求大利。两人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实现富国利民 B.兴办近代工业 C.托古改制 D.工商皆本【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此古圣人之富国之要策,重工之微旨也彼必出其资本与制造等事,以求大利等信息可知,材料中均体现对近代工业的重视,因此两人共同的主张是兴办工业,B项正确;材料涉及富国,未涉及利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托古改制,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并无商,且并未涉及本,排除D项。故选B项。7.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A.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 B.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清末新政C.加强边疆治理,新疆台湾设省 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边疆危机严重,清政府开始实行“海陆两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加强边境治理,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设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台湾省,C项正确;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与边疆治理无关,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张之洞为提高军队水平而编练湖北新军,并不是为了“海防”和“塞防”,排除D项。故选C项。8.同盟会成立以后,孙中山在宣传自己革命主张时反对照搬西方的一套,热情介绍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辛亥革命前后,他则更注意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补充其革命建国学说。孙中山此举意在A.为国共合作奠定思想基础 B.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D.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学习和吸收马克思主义学说,利用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他的革命思想,推动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国共合作开始于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排除B项;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会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9.清末,反清人士纷纷改用算法各异的黄帝纪年,以示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的新政权也多采用黄帝纪年。1911年12月中旬,湖北军政府各部总稽查苏成章等呈请大都督通电各省,一律改用新历。这表明()A.辛亥革命具有思想启蒙性 B.革命思想达成了社会共识C.历法演变呈现出政治色彩 D.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清朝末年(中国)。根据材料“清末,反清人士纷纷改用算法各异的黄帝纪年,以示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的新政权也多采用黄帝纪年。1911年12月中旬,湖北军政府各部总稽查苏成章等呈请大都督通电各省,一律改用新历。”可知,清末,反清人士纷纷改用算法各异的黄帝纪年,武昌起义后,新政权也多采用黄帝纪年,而1911年12月中旬,湖北军政府各部总稽查苏成章等呈请大都督通电各省,一律改用新历,说明当时政局的变化,对历法的选择和使用产生了影响,即历法演变呈现出政治色彩,C项正确;材料是对历法演变的描述,不涉及思想解放与启蒙,排除A项;革命思想达成了社会共识,“共识”一词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根本变化”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0.1904年,清政府颁行“癸卯学制”,规定:通儒院或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上述规定的推行A.提高了各地兴办学校的积极性 B.解决了教育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C.进一步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D.满足了推行新政人才的大量需求【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通儒院或分科大学的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被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可知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授予学堂学生各种功名,有利于提高各地兴办学校的积极性,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授予学堂学生功名,无法得出是否解决了教育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排除B项;没有具体是录取范围比较,无法得出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授予学堂学生功名,能否满足新政对人才的需求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1.1918年1月5日,蔡元培在保定育德学校的演讲中说,法国近代文明中的“自由、平等、友爱(博爱)”与儒家经典所倡导的“义、恕、仁”是相通的,“仁也、恕也、义也,均即吾中国古先哲所旌表之人道信条,即征西方之心同理同”。蔡元培此番言论()A.强调了中西思想既冲突又融合 B.认为弘扬西学是救亡的根本之道C.意在为传播启蒙思想减轻阻力 D.说明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立国之本【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蔡元培认为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等启蒙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义、恕、仁”是相通的,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启蒙思想,以减少阻力,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西思想既冲突又融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蔡元培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启蒙思想,以减少阻力,而且弘扬西学不是救亡的根本之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蔡元培借助传统文化来宣传启蒙思想,以减少阻力,没有体现出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立国之本,排除D项。故选C项。12.1919年的五四运动,5月份在北京表现为学生运动,6月份在上海则表现为市民运动,工人、商人都被卷入其中。“三罢”之中,罢课影响固然不小,但罢工、罢市作用更大。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是()A.工业文明冲击下社会结构的变迁 B.北洋政府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C.外交失败增强了国人的主权意识 D.新文化运动起源地的宣传效应【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人口众多,商业和工业人口占有很高的比例,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各阶层的抗争意识更为强烈,而北京的工商业规模不大,难以掀起具有全局意义的罢工、罢市斗争,因此“三罢”斗争首先出现在上海,A项正确;BC项是北京与上海的共同点,不能解释上海首先出现“三罢”斗争的根源,排除;D项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不是根源,排除。故选A项。13.1926年5月,毛泽东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授中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并引导学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农村斗争,注重农民运动理论与方法的教授。当时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增强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B.推动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C.利于提升农民群众的政治素养 D.利于开展农民运动支持国民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6年5月,毛泽东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授中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并引导学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农村斗争,注重农民运动理论与方法的教授。”可知,1926年处于国民革命时期,教授农民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和方法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支持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教授给农民的斗争理论与方法等内容,重点不是对党的宣传,排除A项;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不是中国共产党当时考虑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讲授马克思主义内容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政治素养,但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4.1935年国民党
精品解析:辽宁省大连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11-17
·
13页
·
443.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