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良渚古城遗址发现“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及分等级墓地,其中“瑶山”墓地不仅是良渚人进行特殊仪式活动的祭坛,而且作为最高等级人群的墓地使用,墓葬中陪葬的玉器显示出复杂又严格的用玉制度。这一发现可以用来实证()A.具有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B.原始农业手工业开始出现C.形成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D.中国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2.战国时期,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官吏的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兵符作伏虎形,故称“虎符”。玺符制度的推行使行政权和军事权都集中到国君手中。这表明()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B.封建官僚制度走向成熟C.诸侯国君成为天下共主D.皇权至上原则得以确立3.有学者认为秦“奖励耕战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正当性在战争状态下才能保证;商鞅、韩非所主张的告奸、连坐以维持治安,是在战时体制下施行的严酷法令;强化君主权力之法,是建立在‘外无敌国之患,内无乱臣之忧’的形势之下……统一之后秦朝立法的正当性受到了动摇;当以物质利益驱动的国家失去其征服目标之时,残酷徭役与沉重赋税压迫下民众的怒火,让国家本身成为其反噬的对象”。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源是()A.奖励耕战阻碍时代发展B.施行暴政导致矛盾激化C.外敌和乱臣的威胁挑战D.统一后未调整统治思想4.据记载,西汉刺史“奉诏六条察州”,其中对“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的监察目的是()A.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及横行乡里B.禁止中央官员的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C.杜绝诸侯王在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D.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结5.据史籍记载,(北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徒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孝文帝还曾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这一做法旨在()A.满足鲜卑贵族娱乐和消遣的需要B.促进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和治国方略D.控制民间思想和压制异端6.图1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画卷《女史箴图》,这一作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图1A.强调写实注重意境B.深受宗教题材影响C.集教化与审美一体D.追求个性不拘法度7.下表为曹操形象演变的过程时期内容出处西晋太祖运筹演课,鞭越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奖陈寿《三国志》南朝操虽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世说新语》君不见魏武(曹操)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唐朝张说《邺都引》阵,夜接词人赋华屋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阿瞒(曹操)长驱压吴垒,饮马长江投马箠。英雄祗数大耳儿(刘宋朝程俱《北固怀古》备),彷佛芒碣赤龙子金、蒙古阿瞒(曹操)狐媚无多罪,谁作桓文得到头刘昂《读三国志二首》汉家一片当时土,肯为奸雄载歌舞。销尽曹瞒(曹操)万古魂,落日元朝吴师道《铜雀台》漳河咽寒雨刻意强调曹操装病谄叔、杀吕伯奢全家、屠徐州、哭袁绍、梦中杀人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等一些情节对上述内容最合理的解释是()A.西晋与曹操生活年代最近描述最准确B.明朝因年代久远对曹操描述模糊不清C.作者的喜好决定历史人物的形象变化D.曹操形象的变化反映时代发展的影响8.汉至唐各地水利工程数量表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云南合计汉181945111411156三国210111133224晋4122312116南北朝138421120隋94311124227唐32113224415181244202947125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据表可以推知()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加快C.中原地区发展处于停滞状态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9.宋仁宗年间曾发布诏令:“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与凭由方许别主。多被主人抑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栏占,许经县论详。”此诏令说明()A.“不抑兼并”下土地兼并严重B.商品经济发展使门第观念淡化C.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的减弱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了10.1260年忽必烈即位,取儒家经典《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大元”,年号中统;即位不久便动议为辽、宋、金修史,几经争论,直至元朝末年才确定“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据此可知元朝()A.与辽宋金政权关系对立B.旨在突出政权的正统性C.内部胡汉矛盾不可调和D.延续了前代的修史方法11.董仲舒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苏轼提出“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其中所蕴含的外交思想和政策导向体现在()A.朝贡贸易B.蒙古西征C.西学东渐D.闭关锁国12.明朝内阁大学士权力很大,拥有“票拟”权,被比喻为宰相,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朝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中央行政中枢的变化说明()A.内阁制度威胁皇权B.中央集权持续加强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决策效率日益降低13.“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出自西周青铜器,但直到清朝灭亡,历朝都没有将“中国”作为国名。在清代言修史料汇编《清实录》中,“中国”一词共出现1615次,其中将清朝明确表述为“中国”的占比达90%。这表明清朝()A.多民族中国观的意识加强B.民族间交流交融日益频繁C.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版图D.以法律方式推行民族平等14.清初出现了一股实学思潮,如王夫之强调天理与人情的协调统一,陈子龙编《明经世文编》意在提醒士人对国计民生的注意等。实学思潮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程朱理学生机勃勃B.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封建社会走向鼎盛局面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活跃15.清朝道光皇帝下达诏令提道:“福州不准开放,不得已可改为泉州”“香港仍可坚持‘赏借’。”这份诏令()A.导致中国社会性质根本改变B.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C.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的实现D.体现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16.据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的记载,同治元年(1862年),清政府在一场战役中,火药告罄,宁绍台道令陈其元向李鸿章借硝石,而李鸿章回复“亦以药尽”,陈其元遂返回摸索配制。这可用来说明()A.清朝官员之间矛盾重重B.开展洋务运动的必要性C.清军全力抵抗英法联军D.国家出路的成功性探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活动分布和思想主张图2材料二宋明理学家的籍贯分布和主要思想主张图3材料三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也可称为三次价值革命。第一次是传统价值观的形成期,即从远古到周礼的确立;第二次是传统价值观多元发展与同构期,即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董仲舒整合成为天人感应神学的价值变革;第三次是传统价值观的震荡与复归期,即从魏晋价值震荡经隋唐三教互补、三教合流至宋代整合成为理学。从北宋至明代中叶处于封建社会后期,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价值观念体系得以营建,但它不是对“三纲五常”为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简单继承,而是一种上升的发展,即在儒释道价值观念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由外在的行为规范向内在的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理道德的重大转折。……厘清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历程,目的在于归纳与总结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特征,以深层次把握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演进规律。—摘编自谢霄男、李净《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演进历程、特征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思想领域界发生的两次重大变革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并指出思想变革过程中地理分布格局演变的趋势。(12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演变的特点及历史影响。(13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唐的中国的是一个庞大国际网络的核心部分,中国以其文化与经济的优势支持了军事活动,一度将北边游牧民族压服,形成一个无可匹敌的大帝国。经由羁广州府结合外族的帝国外围,经由册封制度吸纳邻近国家依附于帝国体制。然而,更外一层则是吐蕃及回纥一类独立的势力,时友时敌,和战不定。以中国为首的东亚世界,与先后由波斯、大食为核心的中亚及西亚,在中亚颇多接触,国际上也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发展为多角的关系……中古时期前半段,中国是内敛的,于积累足够的文化与经济能量后,在中古后半段,中国是开张的,遂成为东亚文化经济与政治秩序的中心。—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合理,逻辑清晰,史实准确)(12分)19.(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98年A6月A11日,清光绪帝在颁布的诏书中指出:“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徇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7月3日,光绪批准了总理衙门上奏的《遵旨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开办详细章程折》,章程规定“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統辖”;同时光绪派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至此,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京师大学堂按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在二者“会通”、缺一不可的情况下,强调西文仅为“学堂之一门”,而非“学堂之全体”。课程设置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普通学科为全体学生必修课,包括经学、理学、掌故、诸子、初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文学、体操10科;专门学科也有十门,由学生任选其中一或两门,包括高等算学、格致、政治、地理、农矿、工程、商学、兵学、卫生学等科;另设英、法、俄、德、日5种外语,学生凡年在30岁以下者必须修一门外语。(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原因。(8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贵阳第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答案AADDCCDB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CBACABDB【解析】1.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有城址、水利系统及层级分明的等级墓地,代表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和祭坛”,这符合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A项正确;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排除D项。2.由材料“玺符制度的推行使行政权和军事权都集中到国君手中”可知,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对促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A项正确;战国时期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建立,排除B项;诸侯国君成为天下共主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皇权至上原则由秦始皇确立,排除D项。3.由材料“奖励耕战以实现富国强兵、严酷法令维持治安、强化君主权力之法……”可知,秦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实现富国强兵并完成统一,但统一后形势变化,却依然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峻法治国,最终灭亡,D项正确;奖励耕战阻碍时代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学者认为施行暴政导致矛盾激化是秦推行严刑峻法所致,并非根源,排除B项;外敌和乱臣的威胁挑战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4.材料“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指的是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结的现象,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历史-贵州贵阳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一)带答案
2023-12-03
·
8页
·
825.8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