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

2023-12-07 · 12页 · 35 K

赤峰二中2021级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2023.11.17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学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而常见的文体,属于“记”类散文,起初主要用来叙述学校的兴建过程。学记起源于中唐,兴盛于宋。一种文体的兴盛,往往是时代文化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单纯归因于文体形式本身的演进。宋代学记的创作与发展同宋代文化诸层面均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科举制度是宋代学记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科举制度对宋代政治、文化及文学创作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学记创作的影响尤其明显。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看,宋代学记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科举催生,地方政府因科举考试的需要而兴建官学,学记也随之大量产生。地方官学的兴建,最初的动机之一便是地方官员想为本地的士子提供一个读书学习的场所,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科举考试。而学校兴建完毕后,负责修建的官员士绅往往请一些著名的文人来撰写学记,以表彰其政绩。比如,仁宗庆历七年,杜应之出守浔州,“下车三日……乃大相厥土,而营学宫”,完工以后便请余靖作记。科举取士人数较多的地区,官学教育往往比较兴盛,该地的学记作品数量也比较多。科举制度催生了宋代学记,但宋代创作的学记并没有因此对这一制度歌功颂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反而变成了反思、批判科举制度的一面镜子。胡寅在《桂阳监学记》中就将科举取士视为“世远道丧”的表现。随着科举考试中各种弊端的显现,越来越多的对科举制度进行批评与否定的内容涌现在宋人的学记里面。学记成了宋人表达自己崇高的“政学一体”政治文化理想的一种常用文体。如王安石的名作《虔州学记》《慈溪县学记》,在批评科举取士之弊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学校乃为政之本。其次,道学的兴盛对宋代学记产生了重大影响。道学是儒学的新形态,是宋代思想界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从学记创作的数量上看,南宋远超过北宋,但其创作质量却又另当别论,这一点与道学家对学记的情有独钟密不可分。南渡以后,道学家积极地利用书院讲学、修建社仓等方式,向外界宣扬自己独特的治学方法。各个地方的官学与书院一样,成为道学家宣讲道学的必争之所,学记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道学家宣扬心性之学的理想文体,如朱熹、张栻、真德秀、胡寅、魏了翁等道学家均撰有学记来讨论心性问题。南宋道学家的学记创作大都以阐述道统观及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等修养方法为主,认为求仁成义,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才是学习的正确方向。其他的辞章之学、训诂之学等等,在他们看来都不足以称之为学。如胡寅的《岳州学记》中载:“有囿于训诂者焉,有耽于文词者焉……豪杰之士慨然自拔于流俗,曰:‘道德性命,圣人之奥也’。”倘若说北宋学记议论部分的重点在于阐述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那么南宋道学家的学记议论部分的重点则转向探讨兴学与成圣之间的关系。正因如此,学记中必要的叙述部分,在南宋学记中就显得相当粗糙,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叙述都省略掉了。如张九成《重建赣州学记》用极大的篇幅来讨论“学者以格物为先,格物者,穷理之谓也”的观点,至于“版筑之工、土木之役、岁月之终始”,他认为“皆非学之先务,兹得以略云”。另外,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考订也往往比较空疏,经常一笔带过,甚至完全以议论之笔来写作记体文章。至此,学记一体其实已经沦落为道学家的传声筒。南宋学记数量虽多,但却甚少上乘之作,道学的渗透当难辞其咎。(摘编自刘成国《宋代学记研究》)1.下列关于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官员修建官学帮助士子应对科举,士子撰文歌颂其政绩,这促进了学记的发展。B.在胡寅的学记中,既有批判科举的内容,也有作为道学家宣扬心性之学的内容。C.北宋的一些学记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反思批判,这与宋代学记的最初功能相悖。D.受道学影响,从数量上看南宋学记远超北宋,但在质量上南宋却又逊色于北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首段直接点明本文的观点,认为宋代学记创作、发展与宋代文化密切相关。B.科举助推官学发展,官学促进学记兴盛,这是本文论证科举对学记产生影响的基本逻辑。C.本文既论述了科举对学记的积极作用,也阐述了科举对学记的消极影响,具有思辨性。D.从文章引用《重建赣州学记》中的相关内容,可看出南宋学记有重议论不重叙述的倾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安石虽然认为科举取士存在弊端,但并未否认由科举催生的官学对于教育有积极作用。B.作者认为南宋学记中记叙部分重在介绍治学方法,议论部分重在讨论兴学与成圣的关系。C.在官学成为道学家学术传播的必争场所之后,学记就有了被道学家作为传声筒的风险。D.道学对学记的渗透,使得南宋的部分学记制度考订空疏、叙述粗糙、并且议论成分加重。(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树懒的名声相当糟糕。在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种语言中,这种生物的俗称的含义都差不多。在英语中,它是“懒惰”;法语中则是“懒家伏”;德语里面,它是“懒动物”;西班牙语里面则是“懒情的熊”,诸如此类。当然,这些共同印象不是毫无依据。但这种刻板印象,遮盖了树懒身上更加有趣的真相。树懒确实行动很缓慢,哪怕最快速度下,它们差不多每秒钟也只能移动6厘米,但是它们并不懒。很多年前,我采访过英国斯旺西大学的生物学家洛瑞•威尔逊,他发明了“动物日记”——这是一个精巧的电子设备,可以将动物的运动状况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当时,这个小发明主要用在研究快速移动的动物上。不过,威尔逊也很热衷于将这种装置运用到动作缓慢的动物上,树懒就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事实上,行动缓慢并不意味着它们懒惰,威尔逊告诉我。“没人会说一只双壳动物‘懒’。”他说,指的是河蚌或者蛤蜊这些行动缓慢的贝类生物。言之有理。生活在充满了捕食者——比如大型猫科动物或者猛禽——的世界里,你或许会认为敏捷是个优点。在树懒生活的中美洲和南美洲森林冠层里,猴子确实是选择了敏捷路线;但是树懒面对这样的危险只是一笑而过,当那些猴子四处奔逃的时候,它们只不过缓慢地闭上了眼睛。比起四处逃跑寻找掩体,树懒选择了更加令人叹服的策略:隐形。对于一只树懒来说,最恐怖的天敌莫过于角雕。“它们是强悍的大雕,有着最骇人的爪子和恐怖的尖嘴。”威尔逊说。“面对它们,树懒一丁点儿生还的希望都没有。”除非,它们可以行动缓慢到角雕看不见它们。“我怀疑树懒根本不是懒,它们只是超级谨慎。”在威尔逊的指导下,博士生贝琪·克里夫对哥斯达黎加树懒保护中心中的圈养个体采用了这种“日记”装置,这个保护中心是世界上唯一的树懒保护中心。当我打通电话的时候,我询问了关于树懒茂密毛发中欣欣向荣的微生物。树懒的每一根毛发都差不多对半折叠。“我们能想到的关于这种毛发结构的唯一好处就是这样藻类可以生长。”她说。最近一项关于树懒毛发的研究表明,树懒的毛发是多种真菌的家园,这些真菌可以抵抗造成疟疾和美洲锥虫病的寄生虫,并且对某些人类乳腺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抗性。对研究人员来说,树懒的毛发是个发现奇特药用菌类的新地方。他们也考虑了这些微生物会对树懒健康有益的可能性。“这不会令我感到惊讶。”克里夫说,“树懒太奇怪了,这绝对有可能。”另一篇文章猜测,树懒其实是在经营农业。除了养殖真菌,它们在毛发里面还有很多藻类花园,这些“非常好消化并且富含脂质”的藻类可以补充它们有限的饮食。但是克里夫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树懒不用嘴梳理毛发。它们不舔毛,而是用爪子梳毛。”她说。并且,这些藻类往往集中在头部和颈部,这些位置的毛发最长。“你难以想象一只树懒会去试图舔自己的后脑勺。”对于克里夫来说,树懒对藻类和其它微生物的钟爱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树懒要用它们来伪装自己的毛发,以躲过那些可怕的雕。“野生的树懒完全是绿色的,可以融入树冠。”树懒还有一项不怎么出名的绝技:憨。“它们的胃重可以高达它们体重的三分之一。”克里夫说,这是同等体型的动物的胃的两倍多。人们发现,这是它们极其俭省的消化策略的一部分。相比于其他哺乳动物,一只树懒吃得很少,但是这点少量的食物却要在树懒的肠道里面经历一段难以置信的曲折历程。一项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研究指出,食物从进入树懒嘴里算起,要经过50天才能到达它的肛门。当这些食物再次出现的时候,树懒已经想方设法从里面榨取了最后一点养分。至于剩下的,克里夫说,“只是一团充满纤维的硬粪球。”当然,一只表情僵硬的树懒看起来就是个傻瓜。但真相是,人类甚至还没怎么搞清楚树懒为什么要表现成这个样子。“如此不同寻常,而我们又知之甚少,这样的哺乳动物在这个星球上其实已经不多了。”克里夫说。(摘编自《慢吞吞的树懒总是很懒?别再误会它们了》)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树懒行动特别缓慢,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它有着相似的印象,普遍认为它是一种懒情的动物,它的名声并不好。B.树懒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捕食者,它面对危险时的策略与猴子恰恰相反,它选择了通过缓慢行动来躲避敌人的策略。C.克里夫认为树懒身上的藻类和其他微生物没有补充饮食的功能,树懒是用它们来伪装自己的毛发,来保护自己。D.克里夫发现,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树懒食量很小,但食物在它肠道里的时间很长,它能将食物中的养分充分吸收。5.下列对原文相关引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没人会说一只双壳动物‘懒’”,是说贝类生物给人的印象就是速度慢,它们不会被人们批评是懒惰的。B.“野生的树懒完全是绿色的,可以融入树冠”,是为了证明树懒的毛发里面有很多藻类,因而呈现出绿色。C.“只是一团充满纤维的硬粪球”,是通过写树懒粪便的形状和成分,来说明树懒的消化时间很长。D.“如此不同寻常,而我们又知之甚少”,意在批评人们对树懒的特点缺少了解,只满足于已有的刻板印象。6.要去除掉对树懒的刻板印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请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一瓦一世界王剑冰过了潇贺古道,一路走来,一路是荒川野岭。但还是要走,只有走,才能听到呼唤,找到故乡。这里曾是蛮荒之地。离乡背井的人,以一片片的瓦,抱团取暖。黄姚,也就成了汪洋里的一条船。当有人再次从这里出走,怀揣着的,一定是一次次的无奈与顾盼。 天还未亮的时刻,母子相送相别的身影,投射在村子的石板上,投射在村外的小桥上。游子的离去,从此成了游离于屋顶的一片瓦,使得母亲的心里,漏风漏雨,长时间潮湿。走过无数的荒川,无数的野岭,终于在一个早上,随着一缕霞光,看到了一片瓦的世界!还有什么比这缕霞光,更为让人惊喜? 对于荒川野岭,这片瓦的世界小了点儿。但在游子的心里,却是宏阔无限。他知道,哪一片瓦下有母亲的泪眼,哪片瓦下,藏着童年的梦幻。 故乡的瓦呀,什么时候都是游子牵系的一只风筝,飘得再远,也不会失散。一群鸽子,在瓦的上空旋飞。它们就像是一朵花,每一叶花瓣都保持在自己原有的位置,无论怎么旋转,都不会分散。它们一会儿飞到这边,一会儿飞到那边,简直是撒网一般,打开,收回,再打开,再收回。自在极了。九点的阳光照过来,成片的瓦与成片的鸽子被瞬间照亮,灰白对立而分明。鸽群飞出去,是一片闪烁的银色叶片,回转过来,又显现出羽翅下的暗影。它们就这样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我后来在高处看到了鸽子的栖息处,那是瓦房下边的一个平台,鸽子早上就从那里像散弹发射出来,带着悠悠的声音。看不到鸽子的主人,他似乎悠然于鸽子的出发与回归。古戏台矗立在村口,那些瓦为戏台遮挡了风雨,也聚拢了戏台的声音。戏台是人生的缩影,戏台上的瓦,也是人生的见证。 晚上在戏台一角,听几个老者闲聊,其中就聊到了瓦,瓦带出的一个故事,就像是舞台上的戏曲。 一个人半路上遭了蛇咬,被黄姚的一户人家救下,并且背到家里养伤。蛇咬在小腿上,主人用嘴吸出蛇毒,又熬药敷治,使得昏迷的那人起死回生。调养几日后,那人能走了,便拜谢主人离去。此后主人依然撑船下河,耕田作息。人们都说主人太实诚,人家给钱都不要。主人一笑了之,一个人的秉性,本就不是要图什么。 过了月余,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村里的狗叫了半宿,终于让鸡鸣压了下去。主人打开屋门的时候,看到了一堆瓦。 那些新瓦,摞了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