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考实用性联考(一)语文试题(原卷版)

2023-11-18 · 9页 · 35.2 K

202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考实用性联考卷(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动静之辩始于先秦。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都是主张积极有为的。孔子被当时的隐士们讥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生活态度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一传统为其门徒所继承,并在《周易大传》中形成刚健自强的理论。在这个时代,主张柔静无为的只有道家。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动静两方面,静是根本的。他的生活原则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还主张“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治国方针。庄子及其后学更甚。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即忘掉人己物我的一切区别,停止身心的一切活动,以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地。庄子的后学更以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道家“柔静无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并非一无是处。在一些方面,它对“刚健有为”的思想有补充作用。其一,这种学说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扰心,即教人脱除名利的思想。这在生活的失意者那里,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而在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那里,可使人去掉种种的左顾右盼,增添勇往直前的锐气。一些宋儒之所以主张静为动之本,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如“二程”说:“前日思虑纷扰,又非义理,又非事故,如是则只是狂妄人耳!惩此以为病,故要得虚静;其极欲得如槁木死灰,又却不是。盖人活物也,又安得为槁木死灰?既活则须有动作,须有思虑。”其二,这种学说教人减低欲望,勿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勿胡乱消耗,也都有深意,可以救弊。其三,先秦道家的政治思想,极力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先秦道家还对阶级社会里文明的虚伪性加以无情的揭露。反对干涉的思想在西汉初期的实践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反对专制、反对等级划分的思想则在不同时期里引发过反抗意识。其四,这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是教人重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修养。如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早在先秦,这方面的合理因素就被主张“有为”的思想家吸收。如《管子》一书中有所谓的“静因之道”,荀子有“虚一而静”。注重主体修养,是应该肯定的。但总的来看,它与生活前进的潮流背道而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消极的。(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物,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廊,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杆,诗的节奏、韵脚,窗户外的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著胜地”,这使人人自远的酒正能引人著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的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都主张积极有为,于是形成了和道家“柔静无为”相对立的刚健自强理论。B.材料一第一段举了老子和庄子的主张,并引用相关内容,是为了论证道家认为“静”是动静两者中的根本的观点。C.在某些方面,道家“柔静无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可以对“刚健有为”的思想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D.《管子》中的“静因之道”和荀子的“虚一而静”等思想虽然有消极的成分,但注重主体修养是其合理的成分。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是美学“静照”的起点,只要抵达这一起点,人们就能静观万物而有所得。B.“柔静”思想虽然能够教人脱除名利、减低欲望、反对干涉、重视修养,但是它与生活前进的潮流相悖,所以起消极作用。C.美感诞生于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之时,此时空明的觉心可以容纳万境,万境中也浸入了人的生命与性灵,此即灵气往来时。D.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而精神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襟比刚健自强的追求更能带来美感。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李方叔词《虞美人》过拍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B.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C.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D.李白诗:“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静”,两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材料二画线句提及“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请结合文本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空”与“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凤凰,远去的故乡张诗群车到凤凰,天已将暮。一团青霭在窗外流动,公路两旁树影滞重,这是有雨的迹象。从怀化上车的两个年轻人一直在礼貌而克制地交谈,他们像千万个将凤凰古城作为教科书的高校生一样,凤凰的许多侧面将成为他们笔下条分缕析的论文。远在1932年秋,刚满三十岁的沈从文在自传里写下这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这一年他在青岛,还远没到总结一生的年纪,但故乡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毫无悬念地将照亮他此后漫长的旅程。这年秋天,他在阳光明媚的青岛回忆凤凰小城,惆怅像海风拂过沙滩——“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所以,去凤凰,我不是单纯慕名而来的旅人,而是一个迟到的朝圣者。在许多不眠之夜,我曾在沈从文密致绵长的描述中,一次次与凤凰在纸上相逢。我想用心贴近她深藏于时光深处的面目,而绝非满足于对苗疆风情的猎艳。这片土地流淌过的传奇,是被岁月风干的九死还魂草,一经缅怀的潮沙浸润,就舒展开所有干瘪的皱裙。我在风桥附近的一家客栈卸下了行李。客栈是典型的吊脚楼格局,一半靠山,一半临水。但这是被改造后的木楼结构,原本细脚伶仃立在水中的木柱,已被平整的条石路面所替代。这样的局面历时不短,为发展古城的旅游产业,江边繁华地段的商业用房已模糊了吊脚楼的痕迹。暮色中,凤凰小城像一首古老的诗,凝练精巧,错落出动人的韵致。夜幕还未下降,沱江两岸的木楼群已稀疏亮起橘红的灯火。木楼灰瓦重檐,客栈和饭馆的店招朴稚又张扬。古老和时尚在这里揉合,构成一道被贩卖的奇异风景,商业化的痕迹正抵达古城的每一个角落。从走出凤凰的那一天起,沈从文的梦中便时常重叠着故乡的影子:“这些梦直到将近二十年后的如今,还常常使我在半夜里无法安眠,既把我带回到那个‘过去的空虚里去,也把我带往空幻的宇宙里去’。”在沈从文故居,泪水终于蓄满了眼眶。游客鱼贯而入,在导游熟稔清脆的喇叭声里,他们带着几分好奇,神态自若地走进大门,又鱼贯进入前厅、厢房、天井、卧室、书房。再鱼贯出门而去。我停留了很久,停留到故居里只剩下我一个人。唯有此刻,纤尘才会静静落下,人声和电喇叭的喧响才退回到室外嘈杂的红尘中,故居也才能在宁静中归于如水的丰盈。我需要一场隐秘或无声的对话,和沈从文。一种沉默的力量在这小小的四合院里蒸腾,书房的手写小楷、陈旧破损的书桌藤椅,曾经留下过同一个人的指纹。每一个字的大小形状、撇捺长短都取决于他某一瞬间指腕的起承转合,木桌椅上每一道斑驳的划痕、被千万次摩挲后透出莹润光泽的竹篾藤条,都接近过他温热的呼吸。如今,这个人早已归于来处,只有它们仍在这里,守着人世的大寂静。沈先生,我写过您的传记,您知道吗?我对着白墙上玻璃镜框里的一张相片,轻轻说。年老的沈从文嘴角咧开,在相片里温和又羞涩地笑着,像个婴孩。他十四岁走出凤凰,一个朴野稚嫩的少年,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一份温和中的倔强,怯生生地闯进一片新天地,却意外地收获了无上的荣誉和掌声。但故乡的影子,被他揉进自己的骨血中,走到哪里,都难以分离。他用文字抵达故乡,沱江和沅水一直在他的笔管中流淌。他对故乡的眷恋像他胸腔里时常涌动的热流,直到在翠翠、傩送、天保、天天、媚金们的身上,才发出那一声长长的幽叹。他一生温和如水,不拒绝死,却只对艺术、爱与自然保持婴儿的赤子之心。他毫不设防地袒露自己的深情与脆弱,笑与哭都见出人世的壮阔与悲凉。据说八十岁时,他在一块刚出土的战国丝绸前,颤巍巍地跪了下去……心里装着山川岁月的人,才明白天地之广阔,自然之博大,他才会越来越谦逊温和,宿命的悲悯才能牵动他敏感的神经。我想我是理解了他。他的笑脸温和、羞涩,还有一丝愧疚的拘谨。我久久看着他,此时,任何怀念都无法给他增添新的注解,但心底忽然温暖——他也应该理解了我。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凤凰古城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很多人如高校生般将凤凰古城当作教科书式的存在,对它进行条分缕析。B.参观沈从文故居时,作者眼里蓄满泪水,是因为故居的物什可以让其感受到他温热的呼吸,来一场隐秘而无声的对话。C.木楼灰瓦重檐是凤凰小城的特色之一,但浓厚的商业气息已弥漫古城的每一个角落,因此作者称凤凰为远去的故乡。D.文章结尾,作者写“我想我是理解了他”“他也应该理解了我”,意在说作者在追念沈从文的过程中也将其视为知音。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以“窗外流动的青霭”“滞重的树影”等环境描写营造了忧愁的意境,奠定了全文忧郁而深沉的感情基调。B.文章情感丰富,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将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同眼前的凤凰相结合,情动其中,自然真切。C.作者将文化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情理交融,故而对沈从文所说的“美丽总是愁人的”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感受。D.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除比喻外,作者还运用拟人、引用等手法,以增强文章的“阐释性”,使描写凤凰的语言极富感染力。8.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9.双线并行是本文构思上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公①为相,及判河阳,最后请老家居。凡三上章,皆言天子无职事,惟辨君子小人而进退之,此天子之职也。君子与小人并处其势必不胜君子不胜则奉身而退。小人不胜,则交结构扇,千岐万辙,必胜而后已。小人复胜,必肆毒于善良,无所不为,求天下不乱,不可得也。元丰六年,公病,上书言八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