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高2025届高二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试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郝一点)一、单选题(共30题,每小题2分)1.关于生长素的发现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单侧光是造成胚芽鞘生长的原因B.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C.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化学物质引起的2.如图是燕麦胚芽鞘尖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定量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就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光照引起生长素向下运输C.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光照促进生长素的合成3.图1为棉花植株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棉花植株生长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据图2可知,生长素既抑制植物生长,也能促进其生长,且促进作用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将图1棉花植株水平放置,茎表现为背地生长,与根部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若图1中①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c,则②处生长素浓度处于c~e范围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以增加棉花产量4.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动态变化。小麦在籽粒发育时期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含量及千粒鲜重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激素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发挥调节作用B.在小麦籽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十分旺盛C.在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赤霉素与生长素含量呈正相关D.籽粒发育是由多种植物激素按一定顺序参与的、共同调节的过程5.亚热带地区的植物能更好地接受外界光照、温度等变化的刺激。某些植物通过调节体内各种激素的合成,使自身冬天休眠、夏天生长,调节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由图可知,植物的休眠和生长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完成的B.冬天植物体内的脱落酸的含量增加,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导致植物体休眠C.过程①→③→④在夏初增强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D.过程①→③→⑤在秋末增强可增加叶肉细胞内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细胞提供能量B.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都能够促进果实的脱落C.乙烯能抑制生长素对细胞伸长的促进作用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幼根生长的机理相同7.整形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向植物喷施整形素溶液,植物的茎叶会吸收整形素,然后运输至全身,整形素能阻碍内源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转运,也能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植物体内合成的整形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性B.整形素能够减弱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C.喷施整形素溶液,不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D.整形素是生长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的抑制剂8.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正式实验前可先做预实验,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B.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时,若药液浓度较高应采用浸泡法C.当2,4-D浓度为0时,插条生根的原因可能是插条自身产生了生长素D.在400~600mg/L范围内设置梯度更小的浓度以探究最适浓度9.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植物生长调节剂也需要通过受体才能发挥作用。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的果实挥发出具有催熟作用的乙烯,不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B.对生长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植物喷施生长素类似物能发挥作用C.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D.油菜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抑制细胞分裂,维持种子休眠10.小麦需要日照长度达到一定值才能开花,下面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小麦细胞内的光敏色素能感知光信号B.光信号在细胞内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被传导到细胞核C.和小麦类似的植物通常在春末夏初开花D.长日照能提高细胞核内与开花有关的基因数量11.下列关于环境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B.年轮是由不同的光照强度引起植物细胞分裂速度快慢和细胞体积大小不同而产生的C.春化作用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D.植物水平放置时,根尖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沉降可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12.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b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D.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猞猁13.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出生率B.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⑥,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D.小麦田中每平方米有20株杂草,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14.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3000立方米自然湖利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并整理如表所示。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年龄0+1+2+3+4+5+6+7+8+≥9个体数9218658555752597885116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A.该种群属于衰退型,预测该种群在湖泊中的数量会越来越少B.大量捕捞丧失繁殖能力的个体,不会导致该种群出生率变化C.仅根据题干所给数据,无法得出该自然湖中该鱼的种群密度D.若标记物使老年个体更易死亡,则调查所得老年个体数偏大15.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几种曲线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时,符合Nt=N0λt的数学模型B.图中阴影部分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在一封闭的培养体系中,不更换培养液,酵母菌数量最终呈曲线③增长D.a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16.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在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年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记的80只,标记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A.240只 B.300只 C.400只 D.600只17.酵母菌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得到的酵母菌数目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图2为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中方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在指数期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每个酵母菌的合成代谢均大于分解代谢B.实验开始时接种酵母菌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C.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用吸管滴加培养液D.利用图2的计数方法获得图1曲线,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18.下列有关种群研究的应用,错误的是( )A.对农林害虫的防治,有效保护或引入天敌生物,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又可以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B.建立自然保护区,给野生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C.渔业上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的量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生态位等种群水平的科学研究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如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参数λ和时间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5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B.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竞争逐渐增强C.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了λ值的大小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20.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独培养时,甲藻数量大于1.0×106个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变小B.单独培养时,乙藻的增长方式呈现“J”形C.如果起始数量相等且营养条件相同,甲藻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K值相同D.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程度持续加强21.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率、迁出率来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B.持续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说明高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D.新冠病毒容易在密集的人群中传播,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所以阳性个体要进行隔离22.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草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森林生物群落只有垂直结构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C.森林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D.生态位包括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3.下图是某地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图,其中a、b、c分别代表高山、森林、海洋。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研究图中b地区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图中b地区苔藓植物已经不存在,被占据优势的木本植物完全取代C.图中c地区藻类植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对环境中O2的利用D.图中影响植物分布的关键因素:a、b、c区域都是光照强度24.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土壤中的小动物构成了土壤中的生物群落B.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C.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防止小动物逃走D.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25.豹猫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体型比家猫略大,控制颌骨的肌肉坚强有力,犬齿长而发达。豹猫的食物包括鼠类、兔类、蛙类、爬行类、小型鸟类、昆虫等,因此豹猫与赤狐、雪豹等一同成为我国西南山地的主要食肉物种。据此作出的推测不成立的是( )A.控制颌骨的肌肉和犬齿发达与其食性相适应B.豹猫与赤狐、雪豹可能有生态位的重叠C.被豹猫捕食的生物彼此间都是种间竞争关系D.豹猫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当地群落结构复杂性2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草履虫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且增长速率不变B.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就会越小C.区别新疆北部的针叶林和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D.与弃耕的农田相比,裸岩的演替速度相对较慢,经历阶段通常相对较少27.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这是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的差异作出的类型划分B.生活在这些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分别有各自适应环境的方式C.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D.这些群落的形成受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28.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
生物-陕西省西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综合评价
2023-12-27
·
36页
·
410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