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 (2)

2024-01-06 · 19页 · 2.2 M

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地理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组(共28小题,每题2分共56分)图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影响图中甲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 B.交通 C.水资源 D.宗教2.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A.青藏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内蒙古地区 D.新疆地区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东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B.我国西部的实际人口数量小于人口合理容量C.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D.若实际人口数量等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人口与物质资源基本协调【答案】1.A2.B3.D【解析】【分析】【1题详解】由图可知,甲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生态环境较恶劣,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密度较小,所以地形是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A正确;水资源、交通和宗教都不是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合理容量小,A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B正确;内蒙古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较差,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较小,C错误;新疆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环境承载力差,人口合理容量小,D错误,故选B。【3题详解】目前从实际人口数量看,无论东部还是西部,实际人口数量均已超过人口合理容量,AB错误;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C错误;人口合理容量是—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D正确。故选D。【点睛】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度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余各要素均为正相关。黄土高原是我国第三大高原,这里黄土深厚,地表千沟万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是由于作用形成的()A.海浪堆积 B.风力堆积 C.流水堆积 D.冰川堆积5.造成其地表千沟万壑的根本原因是:()A.风力侵蚀 B.冰川侵蚀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答案】4.B5.C【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土地貌成因及外力作用。 【4题详解】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有诸多猜想,目前比较成熟的一种学说是“风成说”,“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是从蒙古、西伯利亚和亚欧大陆内部被风吹来的,属风力堆积地貌,B项正确。海浪堆积为沿海地貌,A项错误。流水沉积作用是因为水流速度的减慢和水流量的减小造成的,C项错误。冰川沉积作用是在冰川运动中或消融时因搬运能力降低,而将其携带的各种岩石碎屑沉积下来的堆积作用,主要见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D项错误。故选B。 【5题详解】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夏季降雨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C项正确。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统称风蚀,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雅丹地貌,主要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地区,A项错误。冰川侵蚀地貌主要见于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带,B项错误。海浪侵蚀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D项错误。故选C。 【点睛】黄土高原原生黄土是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堆积物,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经洪积、冲积改造而成的。在第四纪黄土堆积时期,随着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旋迥,黄土地层呈现黄土与古土壤的更替变化,黄土是在风力吹扬搬运下,在干旱半干旱环境堆积的风成堆积物,经过长距离的搬运和分选,其物质组成具有高度的均一性。下图为我国某市区一处路段的人工隧道示意图,该隧道并未采用传统山体基部掏空的方法,而是在开挖山体后又建造的,隧道长100米,顶高10米,隧道两侧小山丘的相对高度为20米,隧道顶部与山体表面都有茂密的植被覆盖。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6.该隧道处的构造地貌属于()A背斜谷 B.向斜谷C.背斜山 D.向斜山7.隧道顶部采用植被覆盖的最主要目的是()A.净化空气 B.美化环境C.降低噪音 D.涵养水土【答案】6.C7.B【解析】【6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山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一般隧道会修建在山体中,因此该隧道处的构造地貌属于背斜山,C正确,ABD错误。故选C。【7题详解】由材料知,该隧道位于我国某市区,在该隧道顶部覆盖植被有利于美化环境,B正确;由题干“隧道顶部采用植被覆盖”、结合材料“隧道长100米”可知,隧道顶部植被覆盖面积较小,植被对当地净化空气、涵养水土作用不大,A、D错误;由材料“顶高10米,隧道两侧小山丘的相对高度为20米”可知,隧道深埋地下,隧道内车辆噪音对地面影响较小,C错误。故选B。【点睛】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于排水,是隧道的良好选址。读甲、乙两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等值线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8.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海域都有利于形成大型渔场B.乙海域有利于渔场形成,甲海域不利于渔场形成C.甲、乙两海域都位于大洋东部D.甲海域位于大洋西部,乙海域位于大洋东部9.下列关于图中数码表示的洋流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寒流 B.都是暖流C.①②③是寒流,④是暖流 D.①③是寒流,②④是暖流【答案】8.B9.C【解析】【8题详解】乙处渔场寒暖流交汇有利于渔场的形成,而甲处位于赤道两侧,不利于渔场形成,A错误,B正确;图甲中a、b在赤道附近,两处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均为寒流,分布在中低纬度大陆的西岸,c、d分布在北半球大陆的东岸,C、D错误。所以选B。【9题详解】图甲中a、b在赤道附近,两处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①②均为寒流;c、d分布在北半球大陆的东岸,③处等温线向低纬方向凸起是寒流,④处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起是暖流。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点睛】洋流根据流动海水温度(洋流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高低,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寒流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山东省寿光市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近些年来兴起了一种新的蔬菜种植方式——植物工厂。植物工厂是一种通过对室内环境条件进行高精度控制,实现作物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不依赖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解决特殊环境下蔬菜生产难题的最佳途径。下图为某植物工厂的多层立体栽培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植物工厂发展社会经济条件有()①气候温暖湿润②水源充足,水质好③消费市场广阔④当地廉价劳动力充足⑤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⑥引进先进技术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⑤⑥11.与植物工厂相比,寿光市的蔬菜种植受限于()A.机械化水平 B.自然环境 C.生产成本 D.交通运输【答案】10.D11.B【解析】【10题详解】气候温暖湿润与水源充足,水质好均属于自然条件,不是社会经济条件,①②错误。由于植物工厂是一种通过对室内环境条件进行高精度控制,实现作物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所以植物工厂的自动化水平与科技化水平较高,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较小,因此受劳动力的影响较小,④错误。由于经济条件的发展,目前对于蔬菜的市场需求增加,所以消费市场广阔能够促进植物工厂的发展,③正确。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且引进先进技术,有利于加大科技投入,能够提高技术水平,有利于植物工厂发展,⑤⑥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题详解】由于植物工厂是一种通过对室内环境条件进行高精度控制,实现作物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不依赖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寿光市的蔬菜种植受限于当地的光照,气温与降水等自然环境,因此与植物工厂相比,寿光市的蔬菜种植受限于自然环境,B正确。植物工厂对于机械化水平要求更高,A错误。生产成本与运输对于寿光市蔬菜种植的影响相对较小,CD错误,故选B。【点睛】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水分,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自然条件中的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各地区由于热量、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0》提出,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控制能源消费强度,优化能源开发布局,大力发展西部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与风电相比,光伏发电的特征是()A.清洁可再生 B.对土地需求大 C.资金投入大 D.建设周期长13.能源强度又称单位GDP能源消费量,控制能源强度将()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抑制经济发展C.加快工业化进程 D.提高动力指向性型工业竞争力【答案】12.B13.D【解析】【12题详解】风电与光伏发电均属于新能源,均有清洁无污染的特点,A项与题意不符;因太阳能分散,利用难度较大,故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大,B项正确;风力发电的建设成本较高,设备复杂,安装困难,维护成本也较高,因此光伏发电相比风力发电投资较少,建设周期较短,C、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能源强度又称单位GDP能源消费量,控制能源强度实际上是提高能源利用率,与能源消费结构无关,A项错误;提高能源利用率,可节约能源投入成本,提高动力指向型工业竞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B项错误,D项正确;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与工业化进程关系不大,C项错误。故选D。【点睛】光伏发电的优点:①可再生;②清洁无污染;③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④可在用电处就近发电;⑤;获取能源花费的时间短。缺点:①照射的能量分布密度小,即要占用巨大面积;②获得的能源同四季、昼夜及阴晴等气象条件有关。裂点是河床纵剖面上,缓坡段与陡坡段的转折处,它的形成与河流的溯源侵蚀、河床的构造抬升、岩性变化有密切关系。裂点型瀑布是由裂点导致河床的落差增加而形成的瀑布。河南省云台山地质公园内的“云台天瀑”落差高达314m,为典型、壮观的裂点型瀑布。下图示意“云台天瀑”形成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云台天瀑”裂点的形成过程是()A.构造抬升—流水下蚀—岩层崩塌—裂点形成B.流水下蚀—构造抬升—岩层崩塌—裂点形成C.构造下沉—岩层崩塌—流水下蚀—裂点形成D.岩层崩塌—构造下沉—流水下蚀—裂点形成15.裂点型瀑布的高差大小取决于()A.岩性差异 B.地壳抬升幅度C.流水速度 D.海拔【答案】14.A15.B【解析】【分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地貌的形成。早期大幅度的构造抬升导致河流下蚀强烈,当下切到抗侵蚀能力较弱的下部地层时,下部基岩的侵蚀速率要大大高于中上部基岩,底部极易形成侵蚀凹槽或穴,致使上部厚层灰岩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大规模崩塌,形成裂点,故A正确,BCD错。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地貌特征。伴随多次地壳抬升,地层持续崩塌,瀑布高差加大,所以裂点型瀑布的高差与地壳抬升幅度密切相关,B正确。瀑布高差和岩性、河水流速、海拔关系不大,故ACD错。故选B。【点睛】河流的下蚀作用下蚀作用是指沟谷或河谷底部长期受水流冲刷,沟槽与河床向纵深方向发展的现象,是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下蚀作用强度与流量、流速、谷底纵剖面坡度、上游来沙量和谷底物质抗冲性有关,还与地壳运动有关。当地壳抬升时,下蚀作用增强;地壳下降时,下蚀作用减弱。林窗是指由林冠层乔木的死亡或移除等原因造成林冠层上形成不连续的林中空隙,对森林更新、结构优化、功能提高有重要作用。人工针叶林普遍存在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的现象,为优化林分结构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水平,浙江某科研小组在省内某林场人工马尾松林(针叶林)开辟林窗(海拔413米)做相关实验,发现湿度等地理要素发生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人工针叶林普遍存在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其主要表现在()①种类组成单一②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减少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不稳定性减弱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7.实验发现该林窗内地表空气湿度变小推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