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首次进入新高考7省生物高考模拟试卷广西新高考模拟卷(解析版)

2024-01-08 · 19页 · 1.8 M

广西高考模拟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其中第1-12每小题2分,第13-16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为在适宜的条件下,研碎高等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放入离心管中并依次按一定步骤处理的示意图,P3和P4物质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碎的细胞通过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B.起始的离心速率较低,较大颗粒沉降到管底C.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只存在于P2D.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存在于S1、S2、S3、P4【答案】C【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P1含有细胞壁、细胞核,P2是叶绿体,P3是线粒体,P4是核糖体。【详解】A、因为不同细胞器的质量不同,差速离心法可以将不同细胞结构沉淀、分离,A正确;B、差速离心法采用逐渐提高转速的方法,该方法起始的离心速率较低,密度较大颗粒沉降到管底,B正确;C、分析图示可知,图中P1含有细胞壁、细胞核,P2是叶绿体,P3是线粒体,P4是核糖体,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S1、P2,C错误;D、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相对质量较轻,存在于S1、S2、S3、P4中,D正确。故选C。2.研究人员研究某植物的耐盐机制时,发现了参与该植物Na+和K+平衡的关键转运载体和通道,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H+运出表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H+运出液泡的方式为协助扩散B.与NHX运输Na+相比,Na+通过NSCC运输时无需与其结合和消耗能量C.随着Na+进入表皮细胞增多,液泡渗透压逐渐增大,体积变小,细胞吸水能力降低D.表皮细胞通过SOS1将Na+排出细胞和运送到木质部导管等处来降低高盐的胁迫【答案】C【分析】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2、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详解】A、由图可知,H+运出表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H+运出液泡的方式为协助扩散,A正确;B、NHX为转运载体,NSCC为通道蛋白,通道蛋白运输离子时不需要与离子结合,且不消耗能量,B正确;C、随着Na+进入表皮细胞增多,液泡渗透压增大,体积逐渐恢复,细胞吸水能力增强,C错误;D、由图可知,表皮细胞通过SOS1将Na+排出细胞和运送到木质部导管等处来降低高盐的胁迫,D正确。故选C。3.细胞中葡萄糖和亮氨酸的代谢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⑨表示过程,虚线框表示线粒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储存于丙酮酸,少量转移至ATP中B.过程②产生CO2时需水的参与,过程③~⑦发生于线粒体内膜上C.若过程⑧受阻,则呼吸作用无法进行,导致细胞因缺乏能量而死亡D.过程⑨发生于核糖体,亮氨酸的羧基与相邻氨基酸的氨基可发生脱水缩合【答案】D【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因此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详解】A、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至ATP中,葡萄糖储存的能量大部分仍储存于丙酮酸中,A错误;B、过程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水的参与,过程③~⑦中有CO2产生,说明仍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C、丙酮酸也可以产生乙酰辅酶A,呼吸作用仍可进行,由图可知,亮氨酸能参与合成乙酰辅酶A,该酶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必须的酶,乙酰辅酶A缺乏,会直接影响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但不影响无氧呼吸及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能量,C错误;D、过程⑨为亮氨酸,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在核糖体中合成,亮氨酸的羧基可与相邻氨基酸的氨基发生脱水缩合反应,D正确。故选D。4.最新研究表明线粒体有两种分裂方式:中区分裂和外围分裂(图1和图2),两种分裂方式都需要DRP1蛋白的参与,正常情况下线粒体进行中区分裂,当线粒体出现损伤时,顶端Ca2+和活性氧自由基(ROS)增加,线粒体进行外围分裂,产生大小不等的线粒体,小的子线粒体不包含复制性DNA(mtDNA),继而发生线粒体自噬、降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药物抑制DRP1蛋白活性,线粒体的两种分裂方式均被抑制B.正常情况下中区分裂可增加线粒体数量,外围分裂不改变线粒体数量C.线粒体外围分裂可能由高Ca2+、高ROS导致DRP1蛋白在线粒体上的位置不同D.线粒体自噬过程需溶酶体合成的多种水解酶的参与,利于物质重复利用【答案】D【分析】1、结合题意和识图分析可知,线粒体有两种分裂方式:中区分裂和外围分裂,两种分裂方式都需要DRP1蛋白的参与,正常情况下线粒体进行中区分裂,可增加线粒体数量,当线粒体出现损伤时,顶端Ca2+和活性氧自由基(ROS)增加,高Ca2+、高ROS导致DRP1蛋白在线粒体上的位置不同,导致线粒体进行外围分裂,产生大小不等的线粒体,小的子线粒体不包含复制性DNA(mtDNA),继而发生线粒体自噬、降解,因此外围分裂不改变线粒体数量。2、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和吞噬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或病毒,与细胞自噬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详解】A、根据题意,线粒体有两种分裂方式:中区分裂和外围分裂,两种分裂方式都需要DRP1蛋白的参与,因此用药物抑制DRP1蛋白活性,线粒体的两种分裂方式均被抑制,A正确;B、中区分裂可增加线粒体的数量,外围分裂可产生大小两个线粒体,小的线粒体发生自噬,大的线粒体仍然存在,不改变线粒体的数量,B正确;C、据图和题意分析可知,可能由高Ca2+、高ROS导致DRP1蛋白在线粒体上的位置不同而发生线粒体外围分裂,C正确;D、线粒体自噬需溶酶体参与,在溶酶体内多种水解酶的作用下将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分解,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但是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D错误。故选D。5.家鸡的正常喙和交叉喙分别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E和e基因控制,其中某种基因型会使雌性个体致死,现有一对家鸡杂交,子一代雌性∶雄性=1∶2,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若ZeW个体致死,则子一代雄性个体中有杂合子B.若ZeW个体致死,则子一代中出现正常喙的概率为100%C.若ZEW个体致死,则子一代雄性:个体表型不同D.若ZEW个体致死,则该家鸡种群中基因型最多有4种【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子一代♀:♂=1:2,说明有一半的雌鸡死于某种基因型;由于控制雌鸡喙性状的E、e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后代雌鸡中有一半致死,则亲代雄鸡的基因型为杂合子(ZEZe),所以亲本组合可能是ZEZe×ZeW或ZEZe×ZEW。【详解】AB、若ZeW个体致死,则亲代基因型是ZEZe和ZEW,子代中该家鸡种群中的基因型有ZEZe、ZEZE,ZEW,雄性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子代都是显性性状,表现为正常喙,AB正确;CD、若ZEW个体致死,则亲本组合为ZEZe×ZeW,子一代为ZEW(致死)、ZeW、ZEZe、ZeZe,雄性个体表型不同,该家鸡种群基因型最多只有三种,C正确,D错误。故选D。6.如图1为某家系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和乙病(相关基因用B/b表示)独立遗传,且都不位于Y染色体上。甲病的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用同一限制酶切割后会形成不同长度的DNA片段。为测定部分家庭成员是否携带甲病致病基因,基因检测结果如图2.(注: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群中女性甲病患者频率与男性几乎相等B.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增添导致C.乙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与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相等D.Ⅱ1与人群中正常女性婚配,所生女儿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88【答案】C【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详解】A、对于甲病来说,Ⅱ2(有甲病)其父亲Ⅰ1无甲病,说明甲病不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为杂合子,既有正常基因又有甲病基因,Ⅰ1无甲病基因,说明正常基因的条带为1403kb和207kb,甲病致病基因为1610kb。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2和Ⅱ2的条带应该相同;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Ⅱ1和Ⅱ2的条带应该相同。因此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病在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A错误;B、正常基因的条带为1403kb和207kb,甲病致病基因为1610kb,因此甲病可能由正常基因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B错误;C、根据Ⅰ2(正常)和Ⅰ4(正常)但Ⅱ4生有乙病,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与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相等,C正确;D、Ⅱ1的基因型为BbXAY,人群中正常女性的基因型B_XaXa,两人所生女儿皆患甲病;乙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乙病病基因(b)的频率为1/10,B基因频率为9/10,正常女性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11,因此婚配后代中女儿两病皆患的概率为1/22,D错误。故选C。7.“惊魂未定”指人或动物受到惊吓刺激后,兴奋在反射弧突触处发生复杂变化,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这将导致人紧张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其机理如图所示(nNOS是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能以精氨酸为底物,利用氧生成NO和瓜氨酸)。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N受体与A受体均能与谷氮酸结合,表明受体无特异性B.Ca2+内流与钙调蛋白结合后激活nNOSC.长时程增强作用的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D.NO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突触前神经元,促进谷氨酸释放【答案】A【分析】由图可知,长时程增强作用的机理是:受到刺激时,突触前膜内含有谷氨酸的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释放出神经递质谷氨酸,谷氨酸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Ca2+和Na+大量内流。Na+大量内流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Ca2+与突触后神经元中的钙调蛋白结合后激活nNOS,促进NO的合成,当NO生成时会进入突触前神经元,通过反馈调节促进谷氨酸的释放,谷氨酸又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与A受体结合,会使兴奋时间延长。【详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虽然N受体与A受体均能与谷氨酸结合,但受体仍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A错误;B、由图可知,谷氨酸作用于N受体导致Ca2+内流,Ca2+与钙调蛋白结合后激活nNOS,nNOS以精氨酸为底物,利用O生成NO和瓜氨酸,B正确;C、由图可知,长时程增强作用,受到刺激后,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与受体结合后,产生相应的作用,是突出后神经元产生NO,NO在作用于突出前神经元,使其释放更多的谷氨酸,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D、NO是气体,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由图:NO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突触前神经元,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结合,释放更多的谷氨酸,D正确。故选A。8.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示意图。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