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大联考顶尖联盟2024届高三阶段性测试(二)(新教材版)语文试题

2024-01-11 · 11页 · 62.1 K

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实际上,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节所讲的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源”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地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变为普遍的空气压力,以至于罩盖着后来的元、明、清诗。我们只要看六朝钟嵘的批评“殆同书抄”,看唐代皎然的要求“虽欲经史,而离书生”,看清代袁枚的嘲笑“天涯有客太诊痴,误把抄书当作诗”,就明白宋诗里那种习气有多么古老的来头和多么久长的影响。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滋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地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据说在文艺复兴时代,那些人文主义作家沉浸在古典文学里,一味讲究风格和辞藻,虽然接触到事物,心目间并没有事物的印象,只浮动着古罗马大诗人的好词佳句。我们古代的批评家也指出相同的现象:“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及至作诗,了无意思,惟学古人句样而已。”这是讲明代的“七子”,宋诗的病情还远不至于那么沉重,不过它的病象已经显明。譬如南宋有个师法陶潜的陈渊,他在旅行诗里就说:“渊明已黄壤,诗语余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谁云古人远?正是无来去!”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假如陈渊觉得一眼望出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所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给陶潜限制得很偏狭。这种对文艺作品的敏感只造成了对现实事物的盲,点,同时也会变为对文艺作品的幻觉,因为它一方面目不转睛,只注视着陶潜,在陶潜诗境以外的东西都领略不到,而另一方面可以白昼见鬼,影响附会,在陶潜的诗里看出陶潜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材料二:如果说唐诗是“诗人之诗”,而宋诗就是“学人之诗”。这一点,也是宋代的作家和唐代的作家不一样的地方。我感觉到宋代作家的人文修养、文化修养,甚至包括艺术修养,都高过了唐人,归结到一点,就是宋代诗人的学养是比较丰富的。就文学的发展而言,宋诗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在唐诗已兴盛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宋诗与唐诗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主要的观,点有这样几点:一点是,认为宋诗和唐诗的不同,就是人文意象占主导地位。古典诗歌的意象,大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然的意象,就是日月星辰、山川风物,自然界的意象;另外一种意象是人文的意象,就是历史文化遗存的意象,这种人文意象更多地体现在典故的运用上。所以,宋诗用典比较多,这被认为是宋诗的一个特点、一个特征。另外,还有一点认为,宋诗从整体上来说,它追求一种格调,风格典雅。宋诗的美,是一种什么美呢?有人说,是一种老境的美,就是渐入老境。老境的美就是一种平淡的美,是老树著花的美。所以,宋诗的这种代表,像黄庭坚,他的风格就是一种瘦硬的风格。瘦硬就是他尽量避免用很多感情色彩比较强烈的形容、比喻这样的词句,尽量避免用华丽辞藻。比较华丽的辞藻往往是在人的感情比较丰富的时候用,而宋诗里面没有这种,它都是比较平淡的;而且,从苏东坡开始到黄庭坚,他们都把平淡作为诗人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最高标志。(摘编自王若怡《宋诗是否真的比唐诗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虽较粗糙,但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B.我们可以继承、借鉴、批判吸收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决不能用此代替自己的创作。C.钟嵘的“殆同书抄”和袁枚的“天涯有客太冷痴,误把抄书当作诗”,都对宋诗提出了批评。D.苏轼、黄庭坚都把平淡作为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最高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诗的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可能是他对形式的偏重发展到了极端。B.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有一些作家沉浸在古人作品中而忽视现实事物的现象。C.宋诗贵独创而不贵拘泥的原因是宋人的人文修养、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都超过了唐人。D.材料一和材料二表现出的对宋诗的看法都只是大体而言,并非所有宋诗都如此。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着重论述宋诗的不足,在论述时使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而且旁征博引。B.材料一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是为了论证宋诗弊病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C.材料一第二段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论证有力,论证手法多样。D.材料二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宋诗与唐诗的不同,肯定了宋诗的创新。4.材料一举陈渊的例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并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宋诗有哪些特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漫川关王剑冰一处于商洛山阳之地的漫川关,昔为秦楚之畛域,今是鄂陕之边界。金钱河在不远处静静地流着,那里有水码头。水码头接纳来自南方的船帮客商,想象不到,秦头楚尾的漫川关,曾经百船联樯,千篙并奏,上货卸货,喧闹繁忙,颇负“小汉口”之名。那货物有铁、钒、水晶石、磷、石灰石、煤。还有柑橘、茶叶、油桐、棕榈及木耳、蘑菇。水路通着湖北的上津古镇,过夹河关入汉江,可直达武汉。还有繁闹的旱码头,接纳来自北方的骡帮商贾。水旱码头由来已久,早在秦代,苻菁就在漫川关通关市,招远商,到了明清时期,古街上已是十户九商。秦楚茶馆、望江客栈、川陕鄂酒家等商号会馆不计其数,“泉盛源”“樊盛恒”“洪顺泰”等老字号旗幡招展。漫川关是骡帮和船帮的交易中心。船帮建有武昌会馆、湖广会馆;盐帮、西马帮、北马帮、关中帮建有北会馆、骡帮会馆。镇上的老鲁说,这里深受秦楚文化的影响,既含北方之犷悍,又兼南方之灵秀。人情淳厚,民风简朴,重礼仪,讲义气。这帮那会的,相熟不相熟的,要有什么疙瘩,都会在这漫川关解决。解决绝不是拼杀火并,而是在帮会头人的操持下,摆一桌席,喝一场“摔碗酒”,之后便各自大笑着上路,再见面就成了兄弟。漫川关水域宽衍,而四围都是险峻的高山,南有郧岭,东靠太平,西有猛柱,北有天竺。山山连绵,构成这险要的一片天地。也就成了鄂陕咽喉,山水要道。就在这里,秦楚争霸、宋金元会战,加上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加上后来的“大刀会”“红枪会”,可谓金戈铁马、硝烟弥漫。多少年来,古道在山间盘绕,流水在山下回环。古道是接连不断的骡马铃声,水上是高亢沉郁的船工号子。人们从远方赶来这漫川关,看两场舒筋活络的大戏,在老街上吆五喝六,喝一通畅快的老酒。高兴够,潇洒完,然后离去,重新踏上过关中、走西口的万里征程。那征程就有了念想,想着何时回返,还在这里看一看,吼一吼。那样,可真的是痛快地享受了一场人生。二随便走进一个个大门小户,都能感受到那种山川般的热情。在一个门口刚探头,未见人,先闻声:进来坐,喝茶呦。说话的老人盘腿坐在一张木床上,她的床很大,像一片田野。能够想象,她从小就常坐在田野间,坐在鲜花绿浪中。老人姓蔡,银丝满头,声高气朗。蔡奶奶喜欢人们到她家里来,来了就和人唠嗑。她身边的媳妇说,来找她的人很多,她也就惯了,没人来反而寂寞。跟她唠起来。实际上你不说,她也会冲着你说这道那。蔡奶奶耳朵有点背,媳妇总是对着耳朵告诉,而她说出来的话,却很清楚。蔡奶奶说,她从小跟着母亲去水码头卖红芋,有时候就会遇到使船来的父条,亲帝给她带来一条红绳或一只发卡,她就欢喜得到处显摆。父亲后来手受伤就上岸了,改做骡马生意。蔡奶奶说,早先漫川关往北有两条骡马道,父亲曾经带着她过碥头溪、越鹘岭、经高坝店去过县城。这个蔡奶奶,还真有些见识。媳妇说蔡奶奶早年还会剪纸,剪喜上梅梢,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会用玉米叶子编篮筐。媳妇说镇子来的人多了,都喜欢买些当地手工和土特产,有人就来向地学习,然后回去做了卖。媳妇说文化馆还来找她问过民间谚语。大家就让老人家再说说,蔡奶奶张口就来。她说,“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她说,“明不尽的是理,走不完的是路。”她说,“河有两岸,事有两面。”听了让人慨叹不已,都夸老人家不简单。再问:您老可会唱漫川大调?螅妇对着耳朵大声说给她。她张口就是一句:闲来窗后听周易,忙时船头看漫川……问她老人家今年高寿,媳妇说八十九了,比我大三十一。这一句蔡奶奶听见了,说,八十八,离八十九还差两月呢。大家又笑了。走时看到她门上的对联:寿长寿高寿比山,福广福盛福如海。三离开漫川关,走上来时的路,那路在群山峻岭间盘绕,不知是不是当年的骡马古道,也许骡马古道比这更绕,它一直没入了白云之中。偶尔看到的那条水,早没有了大大小小的船只。有了高速公路,有了铁路,并且还有了高铁,水旱码头也已成了古董。倒是山腰间那些梯田,还像以前一样,生长着绿油油的庄稼以及丹参、杜仲、远志和山茶。青龙山、卧虎山、落凤山、如意山深深浅浅,层层叠叠,云气蒸腾,蒸腾出无尽的青山绿水。人们在其中,还在劳作,那是祖辈的形象。刚才从漫川关出来时,看到老百姓在路边,摆卖的都是自家的收获。那带有露珠的农家美味,让多少人流连忘返。他们的身后,是广阔的田野,永远带有希望的田野。我感到了这片土地的丰厚与神秘,蘑菇、核桃、葡萄、大枣,都带有着一种纯粹的野性,这种野性制作出琼瑶,酿造成美酒。一个个小作坊,大厂房,无不告诉我们,旧的漫川关成了景点,新的漫川关仍旧是景点。你看那些不断涌到这里的人们,这里走那里看,吃着小吃,装着土特产,赶上时候,还可以看不同风味的大戏。日月更迭,世事变迁,不变的是商洛永久的气质与情怀。(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交代漫川关过去和现在的区域作用,体现了作者对当年繁华的漫川关如今沦为两省交界处境的感伤。B.漫川关的水旱码头接纳船帮和骡帮商贾,文章通过对水旱码头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此地昔日繁荣的商业气息。C.文章在描写蔡奶奶时不断提到她的儿媳,突出了蔡奶奶的儿媳在她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此地人的孝顺。D.文章写听大戏的内容,从过去“看两场”和现在“可以看”的变化中体现出此时的戏曲已经衰败到很少人看的特征。7.下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