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测试卷高三年级历史学科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1.荀子主张“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王者之政也”。该主张A.得到了诸侯国的普遍支持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适应了官僚制形成的需要D.意在重建宗法等级秩序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出现以下几种“士”的类型。这反映出A.百家争鸣促进士人著书立说B.尊贤养士强化了各国诸侯权威C.士阶层积极奋进的时代风貌D.学术繁荣推动了思想观念融合3.复仇之风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后世统计汉朝时的血亲复仇,已确定的就有59例:如《后汉书》记载,酒泉郡女子赵娥,其父为恶霸李寿所杀。赵娥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夜夜磨刀,于都亭前手刃仇敌。两汉法律严厉禁止复仇,在司法实践上却又格外包容。这种前后矛盾的现象根源于A.两汉尚武的社会风气B.法律价值的内在冲突C.儒学影响立法观念D.官员法律意识淡漠4.东汉中后期的皇帝普遍子嗣较少,以致多位皇帝是由外藩入继大统,即他们不是上一个皇帝的儿子,而是选自其他藩王的子弟,且其生母不能跟随入宫。这A.推动了豪强势力的兴起B.易造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直接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5.据统计,宋代熙宁六年以后,每年铸钱六百万贯,而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一年铸钱十八万九千余贯。此后多年,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没有准备金的宝钞,严禁使用金银交易。这表明,明朝A.吸取了元朝的教训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雕版印刷技术成熟D.货币政策存在弊端6.表1所示为唐朝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表1A.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B.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C.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D.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7.史载,南宋福建汀州人口剧增,北宋构筑的旧城无法承载,市街向城外转移,城内仅有三个坊,而城外却有三十三个坊、街,城外街还包括位于城门外五里的杉岭市。史籍中有关南宋城市领域扩大的例子还有很多。此类史料表明,南宋时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社会经济活力增强C.政府经济职能加强D.自然经济加快瓦解8.针对清末新政,有学者指出“清廷已陷于一个诡论性的微妙处境:不改革则不能解决问题,而要推行新政就需要花钱;且多一项改革举措,就增进一步经费的窘迫,直至破产。”这反映了清末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B.权力重心下移外溢C.满汉矛盾日益激化D.政府统治危机加深9.魏源《原叙》对“夷之长技”的赞许以及“师夷长技”的主张在二十年之后得到集体性回响。其时有感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郑观应、王韬、薛福成等一批洋务思想家发出“警世危言”,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广取“诸国富强之术”。这体现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A.找到了救亡的正确道路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C.已经改变文化自大心态D.代表了新兴阶级的利益10.公元前5世纪前期,罗马经常和周边的伊达拉里亚人、高卢人、埃魁人、沃尔斯奇人等战争,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这种斗争方式被称为“撤离运动”。到公元前449年,平民开展了三次“撤离运动”。这一运动A.体现出平民家国情怀淡薄B.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C.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D.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11.许多雅典政治家出于政治需要竭力拉拢民众。雅典将军客蒙就经常救助穷人,然而他却因微不足道的原因被放逐10年,后由于波斯再度入侵,才被提前召回参战。客蒙的上述经历与遭遇反映了当时雅典A.采用直接民主方式B.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C.追求城邦利益至上D.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2.《美国科学院院报》近期的研究称,印象派美术大师莫奈画作(如下图)中呈现的其实是工业革命时期空气严重污染的状况。他的画作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情感。材料旨在表达A.艺术作品反映社会存在B.工业革命推进绘画技术C.画作隐喻空气污染危害D.印象画派蕴含启蒙精神13.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14.晚明时期,时人王道隆称江南地区:“今则市廛以质当为相先,宴席以华侈相尚,……拥资则富屋宅,买爵则盛舆服,钲鼓鸣笳用为常乐,差有僭逾之风焉”。这一描述反映了当时A.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转变B.社会奢靡之风日渐盛行C.江南百姓物质生活较富足D.民众文化娱乐生活丰富15.表2为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揭示的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状况。对下表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合理的解释是表2A.维新变法推动近代教育学制确立B.科举制度废除切断士人传统仕途C.辛亥革命成功实现近代教育转型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16.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非洲经济转入停滞和低潮时期,非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从60年代的4.7%下降到70年代的2.7%,80年代又下降到1.4%,被称为“失去发展的10年”。许多内陆国家还长期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文化观念落后B.地理环境恶劣C.人口增长过快D.经济的依赖性17.晚明时期,女性诗人创作表现出了历史上少有的立言意识、节烈意识、史诗意识及名士意识,而此前女性文学创作以闺怨为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B.社会的主流意识发生嬗变C.社会娱乐生活的丰富D.心学的传播与时代的发展18.1874年,日本入侵中国台湾,并援引万国公法质疑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清朝据《台湾府志》中的政府公文书,坚持“台湾番地有主论”,强调“万国公法者,乃近来西洋各国编成之物,殊无载我清朝之事,故不引为论辩之用,当以正理熟商”。这说明A.日本联合欧洲列强共同侵略中国B.清廷据理力争维护自身正当权利C.日本极力巩固对台湾的殖民统治D.清王朝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19.1927年12月下旬,毛泽东明确提出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以及宣传、组织、武装和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并提出要通过口头讲话、贴布告、写标语、出传单、演新剧、墙报上做文章等多种手段宣传革命,这说明毛泽东A.重视维护革命统一战线B.创新根据地的宣传方式C.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D.注重动员群众投身革命20.1950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工作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举行各民主党派学习座谈会,每两周一次,学习内容主要为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方法以自学为主,以小组讨论和报告为辅。这一活动A.促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B.旨在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C.植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D.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21.表3所示为1978—1990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企业概况。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表3A.城乡经济实现均衡同步发展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2.1983年3月,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号召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制用于国土防御的反弹道导弹系统,在空间拦截和摧毁进攻美国的战略弹道武器和航天武器,彻底消除战略核导弹的威胁。反弹道导弹系统计划用25年,耗资1万亿美元来完成。这反映出美国A.加强对苏联的遏制B.被迫实行战略收缩C.消除了核战争威胁D.国防科技全面落后23.列宁认为:“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得出这一结论是基于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国家政权基础的改变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凸显D.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24.20世纪70年代,不结盟运动将重点议题从政治上争取和维护各国的民族独立、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转移到经济上追求经济解放。下图为1961—1979年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中经济相关宣言、决议与纲领的数量变化图,据此可知,70年代1961—1979年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中经济相关宣言、决议与纲领的数量变化图A.不结盟运动与美苏关系缓和B.传统的殖民体系已经瓦解C.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实力增强D.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25.(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元明清三朝,缅甸一直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元朝军队灭亡南宋后,于1287年成立缅中行省。缅甸蒲甘王朝国王兼任元朝缅中行省的丞相,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省。明朝兴起后,缅甸各王邦部落仍是分裂状态,大多臣服明朝,接受土官封号,成为明朝的“土司”。清朝乾隆年间,清缅战争爆发,最终以缅甸称臣纳贡收场,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材料二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东亚宗藩体系岌岌可危。1885年,在经历三次英缅战争之后,英国将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86年,中英双方在北京订约,第一条规定缅甸对中国仍守十年一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1887年10月11日,中英《缅甸条约》签订,清缅宗藩关系正式终结,这也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瓦解的缩影。——摘编自何瑜、张波《清代中缅宗藩关系述论》材料三1950年6月,中国和缅甸建交,但少有往来。朝鲜战争基本结束后,周恩来指出要“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与此同时,朝鲜战争使缅甸决心按照自身价值观而非大国意愿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中缅的关系改善推动了中国与泰国的接触,也推动了缅甸与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关系的改善。同时,缅甸力邀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亚非会议,一系列外事活动让周恩来观察到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看到“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摘编自梁志《走向和平共处:中缅关系的改善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对缅中行省的管理特点并阐述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7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缅关系加以阐释。(8分)2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摘编自丁新约《中国共产党英烈志》等围绕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基础》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各个企事业单位从属于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国家与城市社会几乎是重合的。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
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
2024-02-04
·
7页
·
890.7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