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探究预测七省联考(“九省联考”)语文试题传达出什么重要信息?万众瞩目的410万人参加的七省联考(或者称之为“九省联考”)语文考试已经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是一张由教育部官方命制的卷子,因此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本次试卷亮点、新题不少,这必然会影响到大家对2024年的新高考的种种猜测和预判。【命制背景和试题定位】从参考省份入手,九大省份分别为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甘肃、广西、贵州、河南、新疆,共分为三个层次。其中,黑龙江、吉林、安徽三省已参与过去年的四省联考,并加入了新课标二卷的行列,应当作为此次考试命题的主要参与者;江西、甘肃、广西三省即将参与2024年的新高考,是此次九省联考最直接、最深刻的被影响者;河南、新疆将于2025年开启新高考,因此是新高考改革的过渡成员。从创新层级上说,新高考一卷>新高考二卷,并且黑龙江、吉林、安徽三省也尚且只经历了一次新高考试题,同时要兼顾其余老高考地区的固有模式,所以九省联考在试题定位上并不会像新高考一卷一样具有高度创新性,在发展上必然有所滞后。与其说这份试卷是纯粹的新高考试卷,不如说是新高考过渡的样板卷。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这份试卷并没有大家普遍观望的高度创新性,也能够更准确地定位这份卷子在年后模拟卷命题过程中的参考意义和价值。对新高考一卷省份(估计短期不会再扩容)来说,这份试卷固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不能够简单地将其定性为趋势并照葫芦画瓢式地模仿,因为新高考一卷必然比这份卷子更灵活,更有挑战性(正如四省联考与2023年新一卷也并没有题型上的绝对吻合);对新高考二卷省份来说,这份卷子是对新形势的一个总结,总的来说题型也与去年四省联考类似,模拟卷应对此有所借鉴,但需要更灵活;对尚处于老高考模式的省份来说,这份卷子的借鉴意义是最大的,因其较好地契合了老改新过渡阶段的某些特征和要求。【传达信号】下面来说说这次七省联考(“九省联考”)语文试题传达出什么重要信息?选择题数量增加到12题,众望所归。2023年的全国卷,某些地区选择题才区区8题24分,而新高考卷也只有30分,让无数人认为语文要全盘主观题化了。这次九省联考的适应性考试,选择题增加到12题(36分),让所有一线的老师和学生松了一口气。过多、过滥的主观题,让阅卷主观因素对学生分数的干扰大了很多,有失公允。值得重点关注的有以下几点:信息类文本选择题变为4道,且为图文对比解读。(原题)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气温条件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及存续期生计方式农牧并重农耕A.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B.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早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C.文化II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D.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这一次九省联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有4道选择题,前两道考信息筛选,第3道考“论点和论据”,第4道考图文对比。这第4题弥足珍贵,新课标卷很久很久没有图文结合的试题了。按照国际PISA阅读惯例,图文结合是重要的阅读方式,高考不可漠视这一社会阅读的大趋向。同时,信息类文本,没必要考太多主观类试题,筛选和辨识是这一文本的阅读价值所在。2、文学文化常识基本确定已从文言文阅读中退出。选择题第11题为教考结合,关联教材,考查与教材内文言实词的对比辨析。(原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保,文中指守卫、据守,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B.行人,文中指使者,与《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意思不同。C.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D.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与《庄子·逍遥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当然这种考查形式早已出现,只是偶尔还有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各占一半的情况。这次的联考让我们再次确定文学文化常识基本确定已从文言文阅读中退出。而这种关联教材,考查与教材内文言实词的对比辨析的考查形式更体现教考融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3、语言文字运用有2道选择题。(原题)19.下列句子中的“给”与文中加点的“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冰凉的雨水把她的衣服都给淋湿了。B.你简直太不像话了!马上给我出去!C.他来北京前是专门给人家修理电视的。D.我赶到时,那批货物已经全给卖光了。这种考查,继续前几年的方向,考具体语境下的词语含义。这类试题,并不是“手拿字典,分数我有”的靠死记硬背、机械刷题能提分的题目。符合教育部考试院的要求。(原题)2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这一题看似新奇,实则还是语句衔接题的变种,考查考生对于语段整体的理解,知道哪儿最需要加入古诗,衔接上下文。很多老师抱怨,这种衔接题和语句补写题有考点雷同之感,其实不然,多次考查同一考点,证明考试院对于逻辑思维的考查十分重视,大家要适应。二、反套路或少套路,多考能力。曾经的试题,题干固化,答案套路横行。这不利于为党育人,为国选材。如今的试题,更加注重真正读懂文本。例如:(原题)8.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5分)这一题要求学生筛选隐藏的细节。早在学习莫泊桑小说《项链》的时候,学生就受到过此类训练,这类题目教考结合,题干不偏不怪。命题人很真诚!又例如:(原题)9.小说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这一题要求学生分析叙述角度对于艺术效果的作用,和近些年的“艺术效果题”如出一辙,随文命题,高!命题人很真诚!再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保,文中指守卫、据守,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B.行人,文中指使者,与《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意思不同。C.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D.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与《庄子·逍遥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意思不同。这题,很难得的是,四篇课内文章都是高中篇目了,破天荒第一次!是啊,教考结合,干嘛总是和初中教考结合。命题人真的懂高中教学!1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题目没有故弄玄虚,更加没有引经据典来对比分析,就考最简单最基础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的基本功、童子功都能展示出来。命题人很真诚!三、作文题目更贴近生活,表现出更明显的“反押题”倾向!1、题目五彩纷呈、各有特色:此次试题的作文命制有了重大突破,针对不同的省份,作文题目不同,共有4个作文题目。(作文1)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报考大学时选专业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决策。你想选择哪个专业?为什么这个专业对你重要?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这是属于宏大主题的作文。高一时候,学生就进行过专业报考和职业介绍的训练,所以高三考生对这一题一点不陌生。写作时候要明确专业名称,进行概念阐释,然后把这一专业对于国家、社会、自我的意义写出来。注意,近来某些网红比如张学峰对于选科有过惊世骇俗的言论,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注意甄别,写作时候可以把张学峰当做反例。(作文2)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这是属于二元思辨作文。礼尚往来,本是礼仪之邦的传统。“精挑细选”还是“直接送钱”成了大家的困扰。虽是小事,其实有着很深刻的二元思辨的意义。毕竟,不同的送礼对象,确实有着不同的诉求。(作文3)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Ⅰ提到自然带的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是属于一元思辨作文。这一题提出一个陌生的概念,“交错带”,就像当年“幸存性偏差”吓坏考生一样。其实不要过于紧张。“环境波动→最先改变→整个变化”,七雄争霸中,《谏逐客书》让秦国最先改变,有一统天下的气象,李斯不就是“交错带”吗;百年大变局中,追梦的奋斗者如我辈青年,不也是社会大众的“交错带”吗?这次七省适应性测试联考(河南、新疆也加入,实际上是九省联考)的作文题目(河南考区)有些出人意料,一改二元、三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题或单纯材料型的作文题,给了一个读写结合+材料+话题型的作文题。作文题看似简单,但“交错带”这个话题名词明显很陌生,写好这个作文有一定难度。想必平时各个学校的高三学生并没有练习过这个话题,“反押题”思路在指导高考作文出题的方向。(作文4)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这是属于任务驱动作文。注意,“选定一个方向”,不要面面俱到,否则36分以下。任务1中提及“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证明这是要求有散文化的抒情性的说明文;任务2中提及“陈述历史、现状,谈谈保护与传承”,也规定了写作思路;任务3中提及“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就是明确要求写记叙文了。这是全国卷多少年来第一次,破天荒。这也是教考衔接!2、更贴近生活、“反押题”倾向更加明显:这4个作文题目都体现出贴近生活、真实性非常强的倾向。“专业选择”的作文题目,直接关系“个人发展”;“礼物”的作文题目强调是“亲人、朋友之间”和“人际交往中”;“文化遗产”的作文题目明确说是“我们身边”……这次的4个作文题目,生活感、真实性增强了,“反押题”倾向特别明显,可以预测跟真实生活关联是今后甚至是高考作文命制的方向。但是这种作文难度也增加了,准备的各种套路、模板通通用不上了,甚至连平时积累的作文素材都用不上。这种作文要写好更不容易。3、新高考作文不走思辨了吗?九省联考给我们提供的四套作文,分别是选专业送礼还是送钱交错带文化遗产。这四道作文题一经面世,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呼声最高的莫过于:新高考不走思辨了吗?其实,恰恰相反,这四道作文题并没有脱离思辨的航道,而是希望在思辨的理论性和具体生活的实践性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既不走高度抽象、过分哲学化乃至脱离生活的纯理论路线,也不走一味堆砌实例素材、社会热点的假大空路线,而是试图聚焦学生个体,问出元芳,你怎么看?的问题。【全卷总评】(作文除外)信息类文本阅读:选用两则材料(与2023年新一卷不同,与新二卷一致),并且选用了科普类材料(在22年新高考转型期间许多人对”科普文”的极力渲染下,科普类已经见怪不怪了),而不再采用较为虚泛的政治类文本(如T8联考),结合2023年新一卷《后真相时代》,说明论述类文本已逐渐”脱虚向实”,弃冠冕堂皇而空洞乏味的材料而去,转入具有实际意义内涵的实际性的文本。此外,在题型设置和题干表述上,一、二两题具有迷惑性的”绝对化”表述增多,从而使学生不能通过语感一眼看出答案,体现了命题人与学生打”心理战”的特点。第四题图表分析曾是老高考的”常客”,此处也安排了一题,考法更全面(不过有点像纯地理题),体现了对逻辑思维的考查,这也启示题型可能微调,选择题可能增多。第六题依旧是概括题,题型安排没有太大变化。2.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当代文学作品小
七省联考(“九省联考”)语文试题传达出什么重要信息?
2024-02-15
·
9页
·
49.9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