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三年级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校对人:高三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当下互联网上一些关于“文艺”的评品论说,无论肯定抑或否定,在激情四射的表达中,大多弱化了对于作品之理、创作之理、思想之理的内在要求和事实判断。就像我们看到的那些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随着“无理”的情绪宣泄开始无所忌惮地溢出文艺之“理”、创作之“理”的边界。“讲理”的思想沉淀、循“理”的精神探讨开始步步后退,甚而同样沉落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然而,真正的文艺评论终究不应沦为以“集体”名义进行网络营销的言辞狂欢。文艺评论之为“评论”而非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全在一个“理”字。作为一种对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中的文艺事实的学理评说和讨论,文艺评论合法性的获得,核心就在于能够“讲理”“辩理”及“明理”。只有这样,文艺评论才是真正事关文艺价值存在的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文艺评论“讲理”,首先离不开“因事循理”,这是从总体上确立文艺评论学理客观性的基本遵循。这个“事理”,就是文艺作品、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等所具有的存在事实,包括文艺作品的创作结构及其呈现特色、创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创作方式、创作活动的内在旨趣等一系列体现文艺存在的事实根据——因为有了这样的“事理”,一切文艺才可能最终构成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的特殊存在,成为具有特定价值判断属性的评价对象。任何文艺评论活动及其参与者都不可能跳开或罔顾对象“事理”的客观性,文艺评论的积极功效,就在于能够从缘事寻理、据理分析的过程中,让文艺的接受者由此获得对文艺作品、文艺创作的完整把握和细致理解,而非一叶遮目或者支离破碎,食而不得其髓。其次,对于文艺评论来说,文艺作品、文艺活动等的“事理”客观性,是文艺评论所要分析、揭示和阐释的对象,同时又必定联系着评论者的立场、趣味、意识与观念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艺评论从来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结果,而一定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这个“主体存在”就构成了文艺评论内在的“情理”,亦即评论者在实际评论活动中所显现出来的具体观念意识和价值建构意图。“事理”从外部规定了文艺评论的对象特质,“情理”则内在结构起了文艺评论的判断立场。这是文艺评论之所以能够不拘于一般的事实描述,必定从文艺作品、文艺活动、艺术家创作等具体“事理”中见出更深一层意义、更高一层价值的特殊性所在。总言之,文艺评论要想最终体现批评活动的选择趣味、实现批评活动的目的、完成批评活动的阐释效力及其对社会大众的精神影响力和对社会文化的价值深化效用,那么,基于“事理”而不失“情理”、“情理”活跃而不违“事理”,便应成为文艺评论积极地走向一种建设性活动的正道。(摘编自王德胜《文艺评论的“事理”与“情理”》)材料二:构建良好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理性化、“公共性”规则的建立是关键,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艺批评主体素养的提升。文艺批评公共空间,是文艺批评的“公共”空间。这里,我们强调的不是文艺批评的“空间”概念,而是批评空间的“公共性”这一本质特征。尽管在文艺批评公共空间中的个体,批评什么、怎样批评,都呈现为个人的“自由”,但这一文艺批评“自由”是以公共空间的“公共性”为限定的有限自由,实质是一种受动性的“自由”。文艺批评的自由性受制于主体自身的素养。聚焦融媒时代文艺批评主体,自身“两个素养”—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作为非专业的融媒体艺术评论者,审美素养的提升是必要的,仅就“审美”范畴内涵来说,它包含身心愉悦的成分,但又不局限于感性欲望的释放,还有心灵情操的升华;审美不等于伦理道德意识的“善”,但涵盖趋利避害、和谐相处的“善”的因素,只有懂得“美的规律”才能有效提升主体审美素养。作为批评主体,提升媒介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二是文艺批评规则与标准的构建。从文艺批评客体的维度讲,客体对象的客观属性是批评话语阐释的逻辑起点,无论我们如何强调阐释具有主观性、能动性的特性,我们都需清醒地认识到,理解是主观活动.但理解对象的规定性和理解方法的科学性却是客观的。况且,任何主观阐释都不是对“虚无”的阐释。相反,都是指向特定客体对象的阐释,而特定客体对象又是历史性生成和历史性存在的具有质与量的内在具体规定性。这就为主观化的批评阐释注入客观化的理性规范和制约。三是文艺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及其良好运行机制的构建。不同“部落”的批评主体,有其各自擅长的文艺种类及其批评的特长,这就为“部落之间”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供了可能。同时,批评者个人素养、人格的完善有助于自身形成宽广的胸怀,以宽容心态客观看待不同的观点,克服以往“部落”之间存在的相互轻视、相互攻击的弊端。此外,良好的运行规则与机制又可以有效促进公共空间中文艺批评沿着包容并蓄、扬长避短、综合互补的轨道发展,最终达到构建风清气正、欣欣向荣的文艺批评公共空间的目标。(摘编自杨杰《融媒时代文艺批评的话语阐释与公共空间构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上一般的群体“议论”或情绪化“偏论”忽视了作品对“理”的内在要求,最终演化为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攻讦。B.文学作品的事实根据不同于一般日常事实,因为文艺作品中存在“事理”,这些“事理”赋予了文学作品特定的价值。C.审美素养和媒介素养是融媒时代对文艺批评主体提出的新要求,两种素养缺少了一种,就会影响文艺批评的自由性。D.不同批评“部落”之间的融合、互动能让文艺批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批评上达成共识,避免相互轻视与攻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文艺评论能“讲理”“辩理”“明理”,就在核心上具有了合法性,能用以对文艺价值进行具体判断和思想建构。B.文艺评论是有主体存在的判断活动,评论者的立场、趣味等具有主观性,会形成不同的观念意识和价值建构意图。C.理解对象的规定性、历史性生成和历史性存在,理解方法的科学性都是客观的,都规范、制约着文学批评的主观性。D.文艺评论领域的“网暴”现象,反映的是文学批评之“理”、集体观念、公众空间以及文艺批评规则和标准的缺失。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当下互联网文艺评论现状引入,指出文艺评论领域中“无理”的现象,为下文讲“理”做准备。B.材料二第二段强调公共空间“公共性”概念,主要论证文艺批评自由是受动性的有限“自由”这一观点。C.材料一论述“事理”“情理”的关系时,既突出了它们的区别,又阐述了两者的联系,体现了辩证性思维。D.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从批评主体与文学作品关系的角度,对提出的三个措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文艺批评的建设,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5.曾有人举报《水浒传》中带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认为这本书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对这一评论的局限性进行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白兰花戴涛①每次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儿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②那是大约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它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③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个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儿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④阿婆,这是什么花?⑤白兰花。⑥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⑦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⑧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的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所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⑨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的问男的: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⑩男的说:我也不知道。⑪于是他们辩下来间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栀子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脑子里转。⑫老妇人做笑地看着他们俩:恩,白兰花在这个城市里被人欢喜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⑬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⑭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⑮难得你们年轻人欢喜,就送给你们啦。⑯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栓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俩像白兰花一样美好。⑰眼前的这一幕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晴不禁有些湿润了。⑱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⑲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体现这个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问里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个城市的味道。朋友听了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这点小生意你也做。⑳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平静,说:这样好吗?㉑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㉒老妇人终于同意了。㉓明天您先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㉔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老好人见我这样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㉕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㉖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了,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㉗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㉘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侯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读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㉙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㉚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欢喜。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小孩儿,要比拿其他的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喜欢白兰花,而失望是因为有关白兰花的记忆已经模糊淡忘。B.老妇人精心挑选、小心翼翼为女青年挂上白兰花,还送上美好祝福,可见服务态度很贴心,是为了推销,卖出更多的白兰花。C.老妇人对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精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B.小说中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推动了“我”希望为老妇人揽生意,探究老妇人家境这一情节的发展C.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老妇人卖白兰花的故事,“我”作为故事参与者,增添了文章真实性。D.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现在,然后回忆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8.小说结尾揭示老妇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卖花,前文已作了多层铺垫,请概括说明。(4分)9.茹志
2024年初东北育才学校高中部高三年级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4-03-13
·
8页
·
42.8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