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2024-03-13 · 14页 · 1.1 M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学校2022-2023一下学期历史3月份月考试卷卷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第Ⅰ卷(选择题 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考古发现,商代妇女可以参与政治生活,如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不仅名字出现在多件器物上且相传还领兵作战,此现象在周代几乎不存在。这一变化( )A.强化了周天子共主地位B.避免了政治动荡的发生C.源于周代宗法制的推行D.吸取了商亡的历史教训2.有学者认为,西周赋予了天下之国的民族性,使天下之国成为一种超越城邑之国的华夏国家形态。这一转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世袭制的确立B.分封制的推行C.宗法制的完善D.礼乐制的崩溃3.商朝时期,商人在被征服的地区通过“授民授疆土”的方式扶植商玉在该地区的代理人,这些分封下的诸侯其实只是封而没有分,也就是与殷商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即使周王室与分封下的诸侯无血缘关系,也通过联姻等形式使其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这种变化表明西周时期( )A.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逐渐式微B.王政统治的控制力得到一定强化C.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D.中央实现了统治权力的高度集中4.西周的有铭青铜器由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数,由诸侯国制作的为数甚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室、王臣的青铜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第1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贵族政治的破坏B.礼乐制度的衰落C.中央集权的式微D.治铸技术的提高5.农业给世界带来的改变比之前任何的变革都大。农业的出现( )①促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生产者②促进了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产生③大大提升女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④推动了天文、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西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盛行休耕制,或种一年休一年,或种一年休两年。到了战国时期,土地肥沃的地区已经采用连作制,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A.铁犁牛耕普及全国B.土地所有制发生剧变C.小农经济开始产生D.农业耕作趋于精细化7.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增多。就起士农具而言,有锄、插、護、铲、犁等;收割农具主要是鐮刀、斧、锛等;手工工具与农业生产也有很大关系,如用于是荒时砍伐树木。这体现出秦汉时期( )A.小农经济地位日益巩固B.政府高度重视生产工具革新C.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D.铁犁牛耕成为主流生产方式8.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有一流派提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A.法治管理B.无为而治C.隆礼重法D.兼爱非攻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第2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10.春秋时期,某一学派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仁”,这一学派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该学派是(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11.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汉代司法审判不依据颁行法律12.《后汉书》记载了一些地方官员的事迹,如胶东相吴祐,遇到百姓打官司,总是“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这类地方长官为数不少。这说明(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B.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从东汉开启C.东汉基层社会实现了长治久安D.儒家思想影响官员的为官意识13.里耶秦简,2002年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其中一枚里耶秦简,其上写有“迁陵以邮行洞庭”的字样,迁陵是洞庭郡的属县,该枚里耶秦简说明秦朝( )A.采取了开明的边疆政策B.建立分级的文书传送系统C.开创了重要的选官制度D.创立全新的地方行政制度14.秦律规定,郡守须派人到各地巡察,对不守法律的属吏依法论处;各县属吏如有不法行为,令、丞未认真查处者,将令、丞上报京都处置。该规定旨在( )A.规范官吏行政B.削弱地方权力第3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C.严格控制民众D.树立法律权威15.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下列属于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是( )A.实行禅让制B.建立宗法制C.采用分封制D.推行郡县制16.《后汉书》记载:汉初迁徙豪强“盖以强干弱枝,非独为奉山园也”。然而,汉中期以后出身关中的大族,很多是汉初从东方迁徙而来的。由此可见,当时( )A.王国势力已根深蒂固B.地方豪强威胁到中央集权C.迁徙豪强的成效有限D.关中经济水平落后于中原17.在西汉前期,教育主要依靠私学,传授内容仍是百家之学,但从西汉中期开始,官学广泛建立,传统的百家之学已逐渐受到冷落,经学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A.百家之学逐渐走向消亡B.官学取代私学C.汉行尊崇儒术文教政策D.汉代教育普及18.“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材料意在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A.缺乏统治大国经验B.缺乏共同文化心理C.法家思想激化矛盾D.多因素的共同作用19.学者许倬云认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非常显著。政府通过移民,使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人口压力大为减轻。许倬云的分析主要强调,汉代人口分布的变化( )A.加快了少数民族内迁的步伐B.是历史发展的必然C.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平衡发展D.缓解了边境的危机20.据《后汉书•百官志五》记载,每年地方官员“上计于所属郡国”,具体为“丞附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贵”第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由此可知,汉朝的上计制度(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推动了汉代选官制度的变化C.成为中央治理地方的重要方式D.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考课体系21.公元214年,刘备攻破成都后接受刘巴的建议,铸造“直(值)百钱”(1枚直百钱抵100个汉五铢钱,但重量只为汉五铢钱的4倍),命令官吏用“直百钱”收购物资;数月后,益州府库充盈,为刘备打退曹操对汉中的进攻提供了物资保障。由此可知,这些做法( )A.加重了对益州百姓的剥削B.使五铢钱退出了流通领域C.是解决财政问题的长效手段D.埋下了蜀汉政权覆亡的隐患22.南宋绍兴初年,小麦一时成为紧销食品,麦一斛至万二千钱。为了满足需求,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出现种麦之后“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是,当时(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B.稻麦复种制尚未出现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绍兴和议的负担沉重23.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北魏是表现骆驼形象的第一个高潮,骆驼载货、特别是驼载丝绸成为极富特征的造型。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则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下列关于骆驼形象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反映了丝绸之路逐渐开拓与日益兴盛B.反映了制陶技术的进步C.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人们观念认识的更新D.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第5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4.唐都长安城在规划过程中秉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布局规整,中轴对称,象征帝王为尊,百僚拱侍。宫殿建在城市北方,处于首位,尤其是东北侧龙首原上大明宫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统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优越的地理位置。长安城的布局,体现了唐朝( )A.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B.天下一统的政治理念C.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D.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25.东晋以后,世家大族在南方强占山泽现象愈演愈烈。为此,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亦可占山一顷。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这些举措( )A.进一步增强世家大族的实力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有助于推动南方地区的开发D.促进外来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26.《封氏闻见记》在谈及唐代后期的饮茶之风时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说明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弛B.南北饮食习惯已趋一致C.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D.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加强27.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由此可知这一制度( )A.为之后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严重隐患B.尚未纳入国家政治经济控制体系C.体现了唐朝统治者以夷制夷的理念D.实现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28.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设置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下列项中,描述“藩镇割据”局面的是( )第6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B.“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C.“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D.“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29.根据唐代官方的漕运数据统计,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官仓所收米粮以河南、河北的漕粮为主,关西(含关中)、河东(山西)次之,淮南、江南仅居第三位。据此可知,当时( )A.经济重心仍在北方B.地方割据势力强大C.运河漕运受到阻碍D.粮食仓储体系完备30.“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B.北方地区遭到浩劫C.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31.西汉察举制下已经出现了秀才、明经等考试科目。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后增加经世致用的考查内容,最终形成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立的选官制度。这主要有助于隋朝( )A.打击地方势力B.强化儒家教化C.形成向学风气D.选拔实用人才32.唐代时,读书人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时则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完善B.门第观念的消失C.社会阶层的固化D.商品经济的发展33.《新唐书•百官志》载:唐因隋制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