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参考答案ABCDAAACDAAB2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和社会分化不断扩大,村落之间原本平等的关系不断失衡。集中了社会权力、高级手工业生产和贵族阶层的中心聚落,围绕着它分布的普通村落,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就是古人所谓的“国”或“邦”。中华大地进入了万国林立的时代。这说明此时社会的文明进程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故选A。材料提到中心聚落出现城垣类防御工程,但不能得出战争频繁的结论,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区域文化交流,C项排除。普通村落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越来越沦为中心聚落的附庸,D项排除。25.根据材料中从中朝官中选拔官吏出任外朝的信息,可知这些官员既是内朝的侍从顾问,又同时出任外朝官,一身二任,以及“贯彻盐铁官营,实行均输平准,改革币制,有的代替皇帝巡行各地”等活动,可知既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又削弱了地方豪强力量,从而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故选B项。A项实现平衡错误,中外朝制度强化君权削弱相权。C项“反噬”力量错误,汉武帝时期中朝官并未威胁皇权。D项“优化”错误,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手段,但同时也为西汉末的宦官专权外戚专权埋下隐患,从制度发展上看并非优化。26.根据材料中“元朝”“落后的影响”“逆转”可排除BD两项,根据“为明朝所继承”可排除A项,元朝户籍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违背了宋代人身依附逐渐减弱的趋势。27.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弃儒就商趋势增长,商人财富上的成功对士人是一种莫大的诱惑;明清商人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以此获得社会声望,士绅商人化,商人士绅化,出现士商融合的现象,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冲击,故选D。商人社会地位发生显著变化,不等于其政治地位提高,A项排除。中国传统社会,功名、官位还是绝大部分士人的价值追求,B项排除。明清时期,统治者仍然实行重农抑商,C项排除。28.根据材料,日本出兵台湾违反万国公法可知,随着列强侵略和西方文化的传播,近代中国由朝贡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近代外交观念已经影响中国,故选择A项。大众传媒是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但《申报》是一份民间报纸,左右政府决策的表述过于牵强,而且从材料中也无法获取这样的信息,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C项;材料只是显示东南沿海受到日本侵略,无法说明边疆危机空前严重,排除D项;29.根据材料中17、18世纪的史实,可以看出中国瓷器的国际市场呈现下降之势,再结合材料19世纪中国进口瓷器的显著增加,可以判断近代中国瓷器制造业在不断衰落。而18、19世纪正是西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代,由此体现其近代工业的技术优势,故选A项。材料与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无关,排除B项;近代制瓷业衰落凸显传统科技自身重经验轻理论的弊端,并非清政府造成,排除C项;仅瓷器进口值一项无法说明中国外贸处于何种地位。30.根据材料中“不准备扩大占领地区”、“以治安第一为基调”“集中于剿灭中共”可以看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对华作战重点向敌后战场转移,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故选A项。此时反法西斯同盟尚未建立,排除B项;日本只是调整了侵华策略,并未改变侵华的总方针,排除C项;D项在本题中缺乏论据。3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逐渐分裂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抵制,中国选择优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故选C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发展全方位多边外交,排除A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的抵制、封锁中国,我国贸易环境面临不利局面,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排除D项。”32.据材料,阿拉伯文化的西传,唤醒了沉睡中的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早日到来,故选D项。阿拉伯文化的西传,间接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A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B项排除。阿拉伯文化有其独特丰富的内容,排除C项。33.根据材料中“英国国王贩卖选邑,首相售卖议席进行拉票”,“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可知当时英美政治腐败,再结合时间可以判断,这是18、19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出现的卖官鬻爵、政党分肥现象,也是催生文官制度在19世纪中后期建立的原因之一。故选A项。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扩展,亟需更专业的职业官僚体系,也是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可以体现政党政治下存在的问题,但重点不在于强调政党政治的出现,C项不符合“最能说明”;材料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的弊端,并非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4.根据材料中“放弃、罢课、离职、取海水制盐”等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这符合印度社会宗教盛行,以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特征,故选A项。根据材料“恢复手纺车”可知,这一运动在经济上的落后项,也无从发展无产阶级,可排除B项和D项;这一运动也并未使得印度完成民族独立,排除C项。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35.对历史材料的解释应当放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进行,我们对幅图片产生误解,可能是因为没有注意作者身份、人物形象、漫画中文字等相关内容,历史解释要回到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故B正确。A选项与该认识变化无关;虽该漫画能反映出C,但还认识变化无法得出;D选项“取决于”表述绝对。43.答案:(1)积极:推翻了封建秩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顺应历史潮流;先后开展了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迅速;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使世界不断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两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消极:加剧贫富差距,激化了阶级矛盾;(学生回答“加剧贫富差距”即可)倡导享乐主义,导致信仰缺失,道德沦丧;(学生的作答中涉及其中一点即可)殖民扩张与侵略,使东方不断从属于西方;(学生回答“殖民扩张与侵略,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可)激化了西方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威胁世界和平。(三点6分,其他看法言之有理亦可)(2)变化:由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再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3点3分)背景:资本主义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探索不能挽救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探索。(三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3)区别:①西方追求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经济利润;(涉及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中国追求天下大同、全人类共同价值(涉及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共2分)②西方采取的是暴力掠夺,剥削压迫(涉及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中国是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涉及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共2分)③西方是少数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中国是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涉及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共2分)④西方追求“支配—从属”世界秩序;中国追求“休戚与共”、世界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其中一点即可得1分)。(共2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⑤西方是资本主义性质,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共2分)(一共5个方面,学生任答三个方面即可得6分)43.答案解析(1)结合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分别得出经济的工业革命、政治的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等,再结合所学从思想的人文主义等、科学的近代科学产生发展等积极影响方面展开阐述。消极方面则较多的从材料中获取“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利己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娱乐主义”等得出贫富差距、东西方差距、阶级矛盾等、道德沦丧等,可以结合所学得出出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局限性。(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通过改良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得出由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之路、民主共和之路,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小问,根据“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和野蛮扩张”“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顽固”得出社会性质、封建危机的加深。再结合所学,从新的经济、阶级,新的思想、政党等方面组织(资产积极的救亡图存探索失败;新的经济因素发展,无产积极产生壮大;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共的诞生等)。(3)据材料二“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材料一“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殖民”可知,①实现路径不同(西方采取的是暴力掠夺,中国是自主和平发展,)。据材料二“天下大同……休戚与共”和材料一“利己主义……道德沦丧”等可知,②价值取向不同(西方追求利己,中国是共同富裕,全人类共同价值),③结果不同(西方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④世界秩序不同(西方追求“支配—从属”;中国追求“休戚与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⑤性质不同(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中国是社会主义),⑥出现时间不同(西方出现早,中国晚),其他言之有理即可。44.(12分)此题宏观论题或选取某一具体时段做论题均可宏观论题示例:历史的横向发展促进纵向发展公元3世纪及以后,中国北部的鲜卑拓跋诸族,欧洲的日耳曼诸族,或者和平迁徙,或者暴力侵犯,向与他们邻近的先进农耕地区扩展。这种横向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开民族之间的闭塞局面,而且加速了游牧民族向先进的封建社会形态过渡。而在历史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西方国家的海上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导致世界各地区间前所未有的密切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交往,而这种世界性的密切交往,又转过来促进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资本势力对封建农业体系的侵蚀瓦解,直至后来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综上所述,文明间的横向联系推动了各地区文明形态的演进。某一具体时段论题示例:15世纪以来历史的横向发展促进了纵向发展15世纪以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伴随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不仅为西欧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而且推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世界市场迅速拓展。依靠海外扩张所带来的资本,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西欧国家迅速完成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转型。15世纪以来历史进程的发展说明历史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历史的横向发展会促进纵向发展。提供以下参考:论题:历史横向发展受纵向发展的制约论题:历史横向发展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论题: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论题:工业革命后,历史的横向联系促进了纵向发展评分标准:评分项论题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分数回避问题,无论题、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水平1仅罗列史实。0—4分无论证。识。论题不甚清晰;论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5—8分证不尽一致、合理。知识。观点鲜明;论证一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水平3叙述结构完整。9—12分致、合理。建立联系,史实充分。45.(1)特点:体现儒家“恤幼”“慎罚”“明德”等理念(学生答出“体现儒家理念”即可)学生若答出:体现了传承和发展;有阶段性;也可得分。45.(1)年龄是重要量刑依据;分类详细,具体明确;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体现儒家“恤幼”“慎罚”“明德”等理念(学生答出“体现儒家理念”即可);君主掌握最高司法权;相关规定不断调整优化,学生若答出:体现了传承和发展;有阶段性;也可得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言之有理即可,每小点2分,四点8分)(2)对未成年犯罪起到了打击震慑作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强化司法过程中的灵活性;彰显和宣扬了儒家矜弱恤幼的理念;为后世司法立法提供了借鉴;体现
2024届河南省五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答案
2024-04-28
·
6页
·
336.9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