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调研模拟预测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2024-05-29 · 20页 · 52.8 K

扬州市2024高三考前调研测试语文2024.05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表现确定的情感或激情完全不是音乐艺术的职能。②情感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心灵中,好像可以用一种艺术把它从心灵里提取出来,而这种艺术却无法表现其他的精神活动似的。相反地,情感是以观念和判断——即理智和理性思维的全部领域,也就是被人们看作是情感的对立面的那个领域为依据的。③是什么使情感成为某一特定的情感?使它成为渴慕、希望、爱情呢?也许只是内心波动的强弱么?不是的。不同的情感可以有同一的强度;同一情感,可以因人、因时,而强弱不同。只有在一系列的想象和判断的基础上——这些想象和判断在强烈感受的顷刻也许没有被意识到——我们的内心状态才可能凝结为某一特定的情感。希望的情感是与想象一个未来的、比之现今更幸福的情况分不开。忧伤则是把过去的幸福与目前情况相比较。这是一些非常确定的想象和概念,没有这些东西,没有这种思想的材料,就说不上我们目前的感受是“希望”或“忧伤”,造成这些情绪的,正是思想的材料。如果把它抽掉,那么留下来只是一种不确定的波动,或者只是一般的快感或不快的感觉。没有某个被爱者的形象,没有那种要使之幸福并企图赞美和占有这个对象的愿望,就不能设想什么爱情。不单是心灵的波动形式,更是这种波动所具有的概念核心,它的真实的、历史的内容才能使它成为爱情。就它的力度说,它可以是温柔的,也可以是暴风雨似的,它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在各种情况下表达的却都是爱情。仅从这点来看,就足可说明,音乐只能表达那些各种各样附加的形容词,而绝不能表达名词本身,即爱情本身。④可是为什么音乐还是能引起(不是必然会引起)忧伤、欢乐等情感来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在谈到音乐的主观印象时,还要加以探讨。上面我们只是从理论上来确定,音乐是否有能力去表现某一明确的情感。对这个问题我们给予否定的答复,因为情感的明确性是与具体的想象和概念分不开的,而后者不属于音乐造形范围之内。——相反地,有一类观念可以用音乐的固有方式充分地表现出来。那就是一切与接受音乐的器官有关的,听觉可觉察到的那些力量、运动和比例方面的变化,即增长和消逝、急行和迟疑、错综复杂和 单纯前进等一类观念。——此外,一首音乐作品的审美表情,可以用优美、温柔、激烈、刚强、纤丽、清新等言词来形容,这些观念都可以在乐音的组合中找到相应的感性表现。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这些形容词来描写音乐的形象,而不需要联想到这些词对人类内心生活所具有的伦理上的意义,这种伦理意义被人们通过习惯的观念联系不假思索地应用到音乐上去,甚至时常与纯音乐的属性私下混淆起来。⑤作曲家所表现的观念,首先和主要的是纯音乐性的观念。在他的幻想中出现一支明确的、优美的旋律。这旋律只代表它自己,不代表别的东西。但是,正如任何一个具体现象那样,总是指向较高一级的属类概念,指向最先充实这个现象的观念,并且愈来愈高地一直到达绝对理念,同样地音乐的观念也是这样。例如一曲刚演奏完的、平静和谐的柔板可以优美地体现出平静和谐的一般观念。习惯于把艺术观念与人类自己的内心生活联系起来的一般幻想力,又把这个结束了的乐曲提高一步,比如说,把它解释成为表达了一种平静下去的顺从的心情,或者随即又可能把它提高为极乐世界永恒宁静的预感。⑥诗和造型艺术首先也只是表现一件具体事物。一幅卖花姑娘的图画只能间接地表示少女的满足和朴素那类较为一般性的观念,一片积雪的墓地只能间接地表示尘世倏忽的观念。同样地,听者也能从某一乐曲中听出青年的那种知足的观念来,从另一乐曲中听出人生空幻的观念来,当然这种解释比起图画的解释来是极不可靠,可能是随便臆想的;但正如这些抽象的观念不能说是图画的内容,同样,也不能说它们是音乐作品的内容:至于说乐曲表现了“倏忽无常的情感”或者“少女知足自乐的情感”,那是更谈不到了。⑦假如音乐不能表现情感的内容,那么它能表现情感的哪一方面呢?⑧它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音乐能摹仿物理运动的下列方面:快、慢、强、弱、升、降。像爱情、愤怒、恐惧等一类观念不能在器乐作品中体现出来,因为这些观念与优美的乐音组合间没有必然联系。那么这些观念的哪一方面是音乐实际上能有效地掌握的呢?是运动的一面(当然是广义的运动,它包括各个乐音或和弦的强弱变化方面)。这个运动是音乐和情感状态的共有因素,音乐能创造性地以无数的差别和对比来塑造这个因素。(摘编自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情感的依据属于理智和理性思维的领域,这与人们的通常认知相反。B.音乐只能表达各种附加的形容词,却无法表达名词——也就是具体的情感。C.形容音乐的优美、温柔、激烈等词语,都是由音乐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引起的。D.我们对图画的解释通常是间接的,相比而言对音乐作品的解释就更不可靠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一系列想象和判断的参与,我们的内心状态才可能凝结成某一特定的情感。B.因为感性表现具有相应性,所以人们会把伦理意义不假思索地应用到音乐上去。C.纯音乐的属性决定了旋律只代表它自己,但是一般幻想力改变了纯音乐的属性。D.作者认为音乐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因此否认了情感和激情是音乐艺术的职能。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章中艺术观的一项是(3分)A.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流水高山,独许钟期,最知伯牙。D.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4.为了让论述更为周全、严密,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策略?请结合文本第③段加以说明。(4分)5.班级围绕“音乐是否具有伦理意义”展开辩论,你作为反方代表,将进行立论陈词,请结合文本列出陈词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棵被描写的树东西它就站在那儿,站在谷里村风声呼呼的坳口,年龄两百多岁,身材粗壮,需要两人张开手臂才能合抱,高一百多米,枝丫撑开像一把巨伞。进村的人首先看见它,离村的人最后离开它。第一次长久地注视它,是父母去卖粮迟迟不归。一大早,他们就挑着晒干的粮食走出村庄,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下午还没看见他们的身影,我便担心起来,担心他们遇到麻烦,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太阳离落下去的地方越来越近,饥肠辘辘的我坐在家门口盯着村头,盼望他们快点从枫树下闪出来。可是直看到太阳落山,直看到枫树的叶子由一张一张变成一团一团,直看到枫树的枝干糊成一片,他们也没有出现。虽然小路看不见了,枫树也看不见了,眼前一片漆黑,但我的目光仍然朝着它的方向,好像还看得见它,好像只要这么长久地看着,父母就会回来得快一点。第二次长久地注视它,是我高考之后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那年夏天,我在县城参加完高考后,便回家跟着父母劳动。在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流如雨的日子里,心里总是隐隐腾起一丢丢希望。那时姐夫在村部做文书,他说了,只要在村部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就会提前飞奔而来。于是,每天下午我就伸长脖子遥望,第一次知道“把坳口望矮”是什么滋味,第一次晓得一个人跟一棵树可以望出伟大的友谊。是的,那年夏天,我望着它的叶子从深绿变成浅绿,发现即使每一片树叶都是绿的,但却有一层淡淡的黄晕提前笼罩在树冠上。我记住了它的粗枝,记住了它的整体和局部,记住了树叶如何在夕阳照耀下折射反光,而又因为风的干扰让那些反光若隐若现,记住了不同等级的风如何摇晃它,记住了夜色如何像糨糊渐渐挂满它的枝丫。直到快把它的每个细节都倒背如流时,我才接到姐夫带回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份迟来的通知书,仿佛是为了腾出时间,让我更加仔细地打量树,了解它。那年九月,我离开村庄到更远的地方上学。走过大枫树时我像被谁拽了一下,忽然回头,第一次从这个角度端详它。这是另一番景象,它的两根主枝丫像巨人的手臂那样张开,树冠撑得更大,比从村庄看它时显得更为粗犷有力,仿佛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透过它的枝丫可以看见村庄零零星星的房屋,看得见站在家门口挥手送别我的亲人。这样的情景在我的短篇小说《天空划过一道白线》中有所描述,那就是:“走着走着,他感到前方的吸力渐渐变弱,身后的吸力却越来越大,忍不住一回头。全村人都在朝他挥手,他们的手像风里翻飞的树叶。而他的家孤独地站在村头,被狂风呼呼地吹着,仿佛快要被吹哭了。” 也是从我回望的那一刻起,它在我心目中不再是一棵普通的树,而是具有了强大的牵引力。21岁那年,我到布柳河畔的平腊村做基层工作。布柳河是红水河支流,水美鱼肥,青山隐隐。平腊村坐落在布柳河河谷,地势平坦,水量充足,周围尽是稻田。站在浪花翻滚的河岸,闻着树木百草的馨香,我抬头朝家的方向望去。天哪!只一眼,我就看见它站在高高的山上,浓荫如盖,仿佛远在天边又近在眼前。乡愁瞬间涌来,像拳头猛地捶打胸口。我背上书包朝着它的方向拔腿就走,一会儿淹没于草坡一会儿穿行于树林,上沟下坎,爬山越岭,虽然多次迷路,但只要找个空地一抬头,准能看到它。只要一看到它,我就把它当准星瞄准,两点一线,便又能回到正确的路上。当时交通不便,在县城工作的我快一年没回家了。我扑哧扑哧地走着,一刻也不想停歇,一边走一边想念父母,想象他们见到我时的惊讶表情。从太阳初升走到日头悬顶,三个多小时,又饥又渴的我终于回到谷里。不巧,父母下地干活去了,我家门头挂着一把铁锁。我不知道他们在哪块地头,便拨开自家的窗闩,爬进屋去,炒了一碗米饭,煮了一碗鸡蛋汤,填满肚子后,留下一张字条和几张钞票,又拔腿回程。出发前我站在儿时遥望树的位置,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想只是因为在山下多看了它一眼,我竟要来回走三十多公里的山路。后来我开始写作,当需要一个村庄的名称时,我脱口而出“一棵枫”,就这样,它被我写进了散文和小说。“到了秋天,那些巴掌大的树叶从树上飘落,它们像人的手掌拍向大地,乡村到处都是噼噼啪啪的拍打声。无数的手掌贴在地面,它们再也回不到原来的地方,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树枝上才长出新的手掌。”我曾这样描写过它。在小说里,它拉近了老乡间的情感距离:“刘建平说我是鼎罐厂的,就在你们村的山下。平时我们一抬头,就看得见你们坳口那棵树。那棵树实在太大了,十几里远都看得见。有次我路过时正好落雨,就躲到树下,结果衣服一点都没湿着。”就这样,它变成了一棵被我经常描写的树,变成了一棵具有审美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树。是的,如果我要给我的家乡设计一个标志,那一定就是它。因为在这里只有想象的历史,却没有印证的实物;只有口口相传的过往,却没有文字的记载。唯一大一点的物件或者说久一点的实体就是它。它像挺立在村口的摄像头,既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捕捉了每个人的蛛丝马迹。(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母外出卖粮迟迟不归,幼小的“我”一直在盼望,直接原因是从太阳快要落山到眼前漆黑,我早已饥肠辘辘。B.高考后我焦急地等待录取通知书,在村部做文书的姐夫虽然答应一看到通知书就会送给我,但他还是因故迟送了。C.“我”在布柳河畔与回来的山路上看到村口的老枫树,可以说,每一次“看到”都是物理意义上的,即真的看到。D.老枫树“那边是柔美,这边是刚健”,两种不同的风格其实是老枫树本身就具有的,并不是源于“我”的发现。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运用拟人、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老枫树,使老枫树高大巍峨和村庄守护者的形象毕现。 B.作者在写老枫树的过程中多次抒发对父母的挚爱之情,但不能据此得出“老枫树象征父母”的论断。C.文章细致描写平腊村的景象,意在说明他乡再怎么富饶美好,也取代不了家乡在“我”心中的地位。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