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2023-11-20 · 14页 · 93.3 K

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是对汉代《水经》的注释与补充,篇幅却达原书的20倍。《水经注》不仅详细记载了1000多条河流,还记录了与之相关的山川古迹、风土人情、人物掌故、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歌谣俗谚,可谓中国古代社会地理图景的再现,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在战乱频仍的北魏全凭传抄流传,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清初学者刘献廷称此书为“宇宙未有之奇书”,沈德潜称此书“不可无一,不容有二”,以示历史上难有与之比肩的作品。《水经注》吸引着数代学者研究,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郦学。清乾隆年间的全祖望、赵一清和戴震,被誉为“郦学三大家”,近代对《水经注》研究贡献较大的学者有王国维、胡适等。不仅如此,海外学者也充分认识到了《水经注》的学术价值。1918年,日本著名汉学家小川琢治撰写《水经与水经注文》,全面介绍《水经注》并给予极高评价,他的学生森鹿三成为在日本名气和成就最大的郦学家。1905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发表《魏略所见之西域诸国考》一文,称《水经注》“是一本具有极高价值的地理文献”。《水经注》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如此高的学术地位?首先,郦道元为水著述是因为中华知识体系中的史书传统,而为河流撰史则将观察对象从人类自身向自然世界延伸。春秋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典故,书中涉及35条水道的分布,东汉时《水经》出现,郦道元延续了前人的书写传统,并非首创。这一传统一方面缘于水在农业文明中有着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来自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观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自然关怀。在西方,柏拉图开启的人与自然“二元论”,将人与自然视为对抗关系,这也是西方知识体系中没有较早出现《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为河流、庙宇撰写历史著作的主要原因。其次,中国传统人文学科按照经、史、子、集四个分类,往往把史学提高到与经学并驾齐驱的地位,有“六经皆史”之说。由一本书形成“郦学”,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水经注》包含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词章学等,还体现了史学对其他古代人文学科的引领作用。这与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按今天的围书分类法,《水经注》仅是地理专著,读者也就难以体会它的价值。最后,西方相关著述直至19世纪才出现。西方启紫运动后,社会学科组织分化、学科分科趋于细窄化、学科知识专业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切断。法国人文地理学科的形成,影响了之后对西方史学界起革命性作用的法国年鉴学派。20世纪30年代后,年鉴学派《莱茵河》《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逐渐以河流水道作为线索书写历史。作为反思与修正,年鉴学派开创的史学范式推崇“总体史”,强调打破学科界限,以史学整合社会科学的研究。跨越十余个世纪,年鉴学派的观念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郦道元的书写不谋而合。这一“巧合”的背后,是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郦学”显示了中国独有的史学引领的中华传统知识体系,这对如今构建中国学派、形成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有着宝贵的启发意义。(摘编自《文情俱胜<水经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不仅在篇幅上远超《水经》,且对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作了最全面的再现。B.郦道元为河流撰史,既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水”的重要性,又缘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C.因为《水经注》这本书体现了史学对其他古代人文学科的引领作用,所以《水经注》能在学术界形成“郦学”。D.《水经注》影响了法国人文地理学科的形成,对打破学科界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给年鉴学派提供了依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引出论述对象,接着论证了《水经注》的国内国际学术地位及其原因。B.文章将中西方思想文化进行比较,显示了史学引领下中华传统知识体系的特点。C.文章引用中外学者的评论,有力地论证了《水经注》的学术地位以及学术价值。D.文章以年鉴学派的反思与修正为例论证了中华传统知识体系对西方学术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郦道元将观察对象从人类自身向自然世界延伸,体现了“观象于天,观法于地”的自然关怀。B.西方没有较早出现为河流、庙宇撰写历史著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将人与自然视为对抗关系。C.如果仅把《水经注》归类为地理专著而忽略其史学意义,它的学术价值就无法被读者体会到。D.学科分科趋于细窄化、学科知识专业化等现象人为设立了学科壁垒,不利各学科的整体研究。(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中,亭台楼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亭”的历史很早。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是边塞哨所一类的建筑。战国时期,在国与国的边境上都设有这种亭,置亭长,任务是侦察敌情,防备敌人。到秦汉时,这种亭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十亭为一乡,亭设亭长一人,管理当地治安和民事纠纷。刘邦起义前就是“泗水亭”的亭长。大约在秦汉以后,这种十里一亭的政治作用消失了,亭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休息场所,出现了“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再看“台”:《尔雅》曰:“四方高而台。”实际上,把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也叫“台”。传说中的黄帝住在“轩辕台”。三国时曹操所建的“铜雀台”,名噪古今,算得上中国第一名台。另外,还有“越王台”、“戏马台”、“歌风台”和“拜将台”。三看“楼阁”:二者并无多大区别,都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建筑。它们的区别在于,“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旧时皇宫里常把楼阁建于台上,作为宰相等人办公处,因而有“内阁”之称。(选编自北方有陶《中国古代的亭台楼阁》)材料二:把亭台楼阁修在山上,登高而望远,从上往下看,山,高低起伏,水,蜿蜒曲折,此情此景还暗示着想象中君临天下俯瞰大地的一种视觉效果。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性迈。闭眼沉思也好,举目观望也罢,同样进入的是登临送目的境界,思绪自然信马由缰。那山高水远的意境与怡悦古人体会甚深。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妆;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古人留下的亭台楼阁,总是文化历史高度的意象,这些去处,往往点缀名人名文,则相得益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忧患意识让人热血沸腾,只可惜历代的统治者并不领情,豪杰的抱负也就屡屡落空,“睹物兴情”,登高远望,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淼无穷的宇宙苍穹,人的力量显得微弱渺小,不值一提;面对自然,人的弱点和不足暴露无遗,人在自然力量面前是那样的相形见绌。这样以来,人生的短暂感、自我的渺小感等种种悲观消极的情绪在人的内心便自然产生,所以说,亭台楼阁中也饱含了文人墨客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这种情感内涵丰富,里面蕴藏的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思想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编自青砖雕刻《亭台楼阁分析》)材料三:古亭台楼阁是共同的社会财富,其保护工作应当由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地方政府要综合利用多种途径,开展亭台楼阁的保护宣传工作,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保护意识。例如,利用地方电视台或当地报纸、广播,宣传地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意义,激发人们的参与意识,从而降低甚至杜绝破坏古亭台楼阁的行为。方面也与破坏成本偏低有间换联系。分面与环现影响,城市建议建筑企业为了降低工程成本,不愿意花费资金迁移古亭台楼阁,,在城模化建设中,但是这种违法行为并没有得际情况,尽快出台内容科学、执行到位的古亭台楼阁保护法规,对于违法破坏古亭台楼阁的必须依法给予惩罚。另外,对于古亭台楼阁保护工作突出的个人或单位,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对古亭台楼阁修革的本质就是对古建筑遗迹的保护,但是在修茸和保护过程中要注意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割舍,尽可能在小规模改造的前提下对古亭台楼阁进行修葺,以确保它们能够一代又一代的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够有幸目睹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同时实现古亭台楼阁在现代社会的新生。古亭台楼阁作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一旦失去将不复存在。因此,如何保护我国的古亭台楼阁尤为重要。面对现代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当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保证对古亭台楼阁进行保护的同时又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它们的潜在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选编自古建家园《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后来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休息场所,台是指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B.楼阁都是指与两层以上房屋建筑。但是“阁”的使用价值比“楼”大得多,宰相的办公处就称为“内阁”。C.古人登临亭台楼阁,极目远望,往往进入山高水远的境界,睹物兴怀,油然而生个人和家国的复杂情感。D.古人留下的亭台楼阁为江山增色,名人触景生情的名文为名胜添彩,这种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对古亭台楼阁应该如何保护?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本要共3小题,15分)完成7分题。我的母亲老舍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