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4-09-10 · 6页 · 41.3 K

南海区2025届高三摸底测试历史试题试卷共4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满分48分。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夏代称木星为“岁星”,对于木星的认知,构成了夏代星象纪年的重要依据,称“一年”为“一岁”。商代社会认为民之本在于农业,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年”的观念逐渐固定下来。据此可知()A.年俗蕴含先秦文化因子 B.天人合一观念历史悠久C.律历制定体现神权色彩 D.夏商农耕技术水平高超2.秦统一以前,赐爵与授官是统一的,为官必须有爵,“斩首一级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但在统一后任命官吏不再以有无爵位为条件,不少大臣如丞相王绾、隗状、冯去疾等不仅无爵,就连军功也没有。这一变化()A.打破了宗法血缘关系 B.完善了官僚体制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激化了君相矛盾3.汉朝土地税虽然只是“三十税一”,但是汉朝的口赋、算赋,以及各种更赋、徭役等则比较繁重。而且汉朝的税收,除土地税之外,都需要以货币的形式来缴纳,农民需要将农产品出卖,换取货币。这一现象()A.反映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C.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4.入南朝后,门阀士族以妄自尊大其门户地望为好尚,偃仰自高,以“深沟高垒”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戒备“寒人”的僭越。这从本质上说明()A.寒人地位提高 B.士族权力得到强化 C.皇权不断加强 D.士族内部相互制约5.唐代女性可以抛头露面,进行社交或经营市场贸易。她们往往出身于中下层,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生计,多为就近流动贩卖。这一现象反映唐代()A.阶层流动突破传统观念束缚 B.商业发展的氛围较为宽松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D.“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6.投壶是传统宴饮游戏和礼仪,宋时被广泛推广。司马光修改投壶规则:“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谓正也;中正,道之根也。”由此可知,宋代()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社会成员地位日趋平等C儒学复兴成效十分显著 D.娱乐被赋予了教化劝能7.元初海运征粮范围包括湖广、江西及皖南地区。至大四年(1311年)元廷整顿漕运事务,征收范围开始中于浙西诸地,尤以嘉兴、平江、松江为主。该年将嘉兴、松江等地秋粮六十余万石和江淮财赋府税粮一百余万石以及江浙财赋府税粮二十四万余石提拨充海运。这表明,元代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对江南地区存在超常掠夺C.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大规模长途贸易得到发展8.明朝以沐氏家族永镇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以行”,从而使得云南“土著者少,寄籍者多”。这些举措()A.强化了云南的有效治理 B.瓦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C.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D.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9.如表所示是明清时期嘉定府部分镇的经济状况。这些状况反映了当时当地()地名经济状况罗店镇土产稻三棉七,农民生计惟赖木棉安亭镇土田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沙土高仰,粒米不产,仰食外郡,仅种木棉一色南翔镇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传统经济形态的破产C.新的经济因素开始出现 D.商业市场容量的扩大10.清朝诸帝大多推崇明太祖朱元璋。顺治帝曾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洪武所定条例章程,规画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康熙和乾隆曾多次致祭明太祖陵。据材料可知,清朝诸帝的行为主要是基于()A.肯定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 B.赞扬明初抵御外来侵略行为C.推崇明代中央集权治理经验 D.获取汉人对满清政权的认同11.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由于白银短缺,中国商人不愿用白银交易,他们往往使用茶叶、生丝等作为等价物交换英国商人带来的棉制品、鸦片等货物,英国商人因棉制品滞销,也被迫接受,这种“易货贸易”形式在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主要的产茶及产丝地流行。这一现象()A.加剧广州贸易地位衰落 B.便利外商掠夺中国原料C.造成了银贵钱贱的局面 D.引入新的商业经营方式12.清代推行协饷制度,规定由税收富裕的省份拨款协助收支不平衡的省区,如甘肃、新疆地区,社会、经济秩序的维系,均有赖“饷银得资周转”。但是咸丰后期,中央政府下拨给新疆各城的协饷逐年减少。这一现象表明,清代()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国家行政依循守旧C.对边疆的治理潜藏危机 D.政治体制开始变革13.1864年,郑观应阅读《万国公法》后写道:“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甲午战前,郑观应说:“公法仍凭虚理.……是故有国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这表明,郑观应()A.追求国家与民族的发展 B.强调外国法律制度的先进性C主张建立平等中外关系 D.宣扬中体西用以求富国强兵14.洋务运动时期,傅兰雅在《儒门医学》中对霍乱的描述如下:“(霍乱)根源为毒气从空气中传布,或藉水散行不能决。此病能从此人传与彼人……免此病之法,令房屋内洁净无秽气为最要。此病之如何传染尚未详知。”这说明,当时()A.西医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B.出现卫生观念的现代化启蒙C.对疫病有科学全面的认识 D.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15.1895年,中日战场转移到威海。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无权指挥山东防务。山东巡抚李秉衡因与其有隙.坐观北洋舰队覆灭。这表明,当时()A.海防塞防之争日趋严重 B.清廷已无力控制地方C.军事防御体制弊端丛生 D.洋务运动已彻底失败16.时人评论近代画报:“上海自通商以后,取效西法,日刊日报出售,欲使天下之人咸知世务,法至善也。然中国识字者少,不识字者多,安能人人尽知报中之事?于是创设画报,月出数册。或取古人之事,绘之以为考据;或取报中近事,绘之以广见闻。”据此可知,当时画报()A.真实客观报道各类事件 B.宣传反清革命思想C.动员民众投身救亡运动 D.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17.社学是元政府在全国各地农村普遍设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明清时沿袭,在闽粤地区发展尤为兴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使得明政府遭受极大打击,无力维持在东南地区的统治秩序。大量民众逃避国家赋税,四处劫掠,里甲人口大量流失;民间重奢风气兴起,“逾制”现象日益增长。为转变地方风气,明英宗创设提学官主持地方教育事务,赋予社学社会管理职能。同时,由于学术发展,儒家士大夫都积极投身社学实践活动;本土士人也授徒宣讲,潜心治学。——摘编自张昂霄《明清闽粤地区的社学与地方社会》材料二清初,广东地区的地方力量壮大,地方宗族和士绅也开始参与到社学的兴建中。康熙时期,佛山县的崇正社学已经被废止,佛山当地的士绅鉴于这种情况,共同出资,为崇正社学构建铺舍。雍正十年,潮州知府龙为霖重修当地社学,并命名为“韩山书院”。道光二十七年,番禺县三乡、五十三乡共同筹建长平社学,其影响力覆盖附近百余村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各乡组织保甲团练,皆在长平社学里进行组织联络,传递消息等。——摘编自《广东通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闽粤社学发展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朝广东社学建设的变化,并结合所学从基层治理的角度分析社学的影响。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曾面临多重难题;第一、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其基本法则就是变“弱干强枝”为“强干弱枝”。第二、解决军人问题,办法有变私人军队为国家军队、领兵权与发兵权分离等。第三、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坐大,总体变迁规律是皇权渐重,相权渐轻。第四、处理好皇亲国戚和世家大族问题,办法是构建开放性政权以替代封闭性政权。第五、运用好社会基层力量,法则是变“下重上轻”为“上重下轻”、依靠乡绅制度缔造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桥梁。——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国家治理:历史传承与现代突破》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阶段,兴办京师同文馆和派遣留美幼童是其两项重要的措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京师同文馆无论是教习还是学生,均会在学成后给予官职;同时在服饰上都会有晋升,清代原有服饰等级特征也是他们外在的荣耀象征。所以京师同文馆虽有大量西方知识的引入,可其学员服饰依旧保持清代的服饰等级制度。而那些留美幼童,被指责“不穿长袍、不行三跪九叩礼是不忠不孝的表现”,尤其是“走路不踱方步、参加体育运动和游戏”的学生更是放荡不羁的表现。这就造成了留美幼童既需满足传统礼教习俗,又需融入西方的学习环境,进而形成了“装束若西人,而外罩短褂,仍近华式”的形象。——摘编自刘玉琪《晚清士人“西服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服饰选择》材料二刘玉麟留学的际遇年份重要事件1875抵达美国求学。1881清廷决议撤回留美学生,其无缘升入美国大学。1881他先被分到北洋医学堂习医,后又被派往天津电报学堂当教习,在李鸿章的赏识下,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1911出任驻英公使。1912经过艰辛谈判,与英方签字,达成了1000万英镑的借款。——据《社会资本视野中的晚清留美幼童个案研究》整理(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刘玉麟留学际遇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和固然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液态流动的。流动,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这种丰富、广泛、持续的社会流动性,是从宋朝才开始涌现出来的。——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材料二在外人叩关的炮声中,一向闭关自守的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大量华工走向世界。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伴随着农村自给自足状态瓦解而加强的地区间联系,使人口在乡村间的迁移更加普遍。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若干新因素,为移民的空间和职业选择提供了新途径,城市移民随之增加。——摘编自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1)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一中宋朝社会的“液态流动”。(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人口迁移现象的原因。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