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江苏省镇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4-09-27 · 7页 · 850 K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初高三历史质量监测2024.09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而治理国家,正如《乐记》所言:“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这说明当时()A.礼乐教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B.儒家思想影响了治国理念C音乐艺术源于社会礼乐文明 D.神权和王权统治相互结合2.下表是中国古代某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表(部分),该时期应为()州名下辖州名下辖司州郡七,县一百零六冀州郡、国九,县一百青州郡、国六,县六十五并州郡九,县九十八徐州郡、国五,县六十二A.秦朝末年 B.西汉初期 C.东汉末期 D.北宋初年3.下图是唐代某一时期进士籍贯分布图,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唐代进士籍贯分布情况反映了当时()唐代进士籍贯分布图A.南方发展后来居上 B.政治经济中心仍在北方C.江浙地区人才辈出 D.选官制度促进社会创新4.南宋时期江南一带,四五月间“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腰镰刈晚禾,荷锄种新麦。”当地充足的劳动力是实现一周左右完成收麦与秧稻“双抢”的必要保证。据此可知()A.政局变动引发劳作方式变革 B.地缘因素决定生产发展C.稻麦复种制提高了粮食产量 D.北民南迁助推区域经济5.下图是1901年发表于西方杂志的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桌上有一大盘水果,上面标着“中国赔款”,用一根细绳悬挂在桌子上方的是一把巨大的剑,上面写着“中国的觉醒”。该漫画旨在揭示()A.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义和团运动阻止了列强侵华的步伐C.清朝统治日益腐巧无能 D.列强彻底瓜分中国的图谋难以实现6.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的原则,并进行了大规模开放空间建设:一是把贵族私家花园辟为开放空间,如玄武湖、瞻园等;二是建立了一些新的开放空间,如公园、广场等。这表明当时中国()A.自然环境影响城市建设 B.公共事业立法持续完善C.城市规划理念不断进步 D.治国体现中体西用思想7.1933年“红五月”一个月内,江西苏区全省就扩大红军约2.5万人,太大突破扩红1万人的计划。毛泽东对时任于都县扩红突击队队长的刘英说:“你宣传的对象是农民,长篇大论不灵,学生腔也要不得”“要像江西老表学说话呐!”据此可知,“扩红”运动()A.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 B.有利于长征转危为安C.促进敌后抗日力量发展 D.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8.1955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整顿,指出“当前合作化运动,应基本上转入控制发展、着重巩固的阶段”。区别不同地区的情况,或者暂时停止发展,或者适当收缩,或者在巩固中继续发展。该举措()A.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复杂 B.配合了农村土地改革C.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实施 D.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9.1979年7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一条广告的启示》:“我们国家这么大,各项建设事业的需要,包括人民生活的需要,五花八门,如果单是依靠行政手段去安排组织,不免挂一漏万;利用市场经济,作一些补充调剂,只会有好外。”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明确 B.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思想解放C.主动寻求市场成为企业共识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10.21世纪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的热点问题,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全球治理体制改革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体现了中国()A.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B.扩大主场外交的影响力C.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D.谋求主导世界政治格局11.据下图信息可知,人类早期文明()A相似性多元性并存 B.都发源于大河流域C.彼此隔绝独立发展 D.呈现多元一体格局12.从11世纪或者12世纪开始,西欧许多自治城市市民通过特许状拥有了自己立法和司法的权力,他们扫除阻碍商人经济活动的关卡,废除封建的人身奴役。因此,自治城市的特许状被珍贵地保存在市政厅内。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城市自治()A.有利于国王权力的加强 B.冲击了封建等级体系C.体现了大陆法系的精神 D.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13.宗教节庆和体育休闲曾是英国人休闲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18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开始实行法定周末假日,英国人逐渐适应了新的作息时间,上班时间认真工作,休班时间才到酒馆、咖啡馆或者工人俱乐部娱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的影响 B.殖民扩张的推动C.启蒙运动的深入 D.光荣革命的完成14.下图为《凡尔赛体系下欧洲及中东领土的变迁图》,据图中信息可知,一战()A.缓和了列强在远东地区的矛盾 B.冲击了欧洲传统霸权C.推动了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 D.确立了美国霸主地位15.20世纪70年代,中东石油价格暴涨,许多西欧国家向苏联大量购买石油。苏联凭借着“石油红利”所带来的“优势幻觉”,雄心勃勃地推进全球争霸战略和军备竞赛,两大阵营的对抗态势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性逆转。这表明该时期()A.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B.石油危机促进苏联持续发展C.苏联社会经济发展潜伏隐患 D.美苏争霸进入长期对抗阶段16.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将社会福利改称工作福利,荷兰、比利时等国采取对申领福利补助的公民规定一些附加条件的办法,用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愿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英国福利调整的主要特点是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成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方福利制度的调整()A.试图兼顾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B.导致了西方社会经济的恶化C.进一步扩大了国家财政开支 D.体现出欧美应对危机的乏力第Ⅱ卷(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礼记》云:“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所谓“备荒莫如裕仓储”。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以稳定粮价。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汉宣帝(前74年~前48年在位)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低至一石五钱,“农人少利”,宣帝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的建议,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摘编自王文涛《社会救助视角下的汉宣帝中兴》材料二两宋时期,设置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仓储系统,除继承前代常平仓、义仓外,北宋还创建了广惠仓、惠民仓,惠民仓用于城市粮价调节,功能与常平仓类似;广惠仓侧重于常规性济贫,是为配合政府福利机构而专门设立的恤贫仓储。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即常平新法。具体运作是将原有常平仓、广惠仓钱谷兑换成现钱,以借贷的方式,贷给城乡居民。南宋时期,朱熹在乡里创建社仓,并由民间自主经营,之后宋廷诏行“朱熹社仓法”于诸路。——摘编自杨芳《“国家大本,足食为先”:宋代仓储制度的发展与创新》(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宣帝建立常平仓制度的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常平仓制度的发展。(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的历史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41年6月底,遭投降派诬陷而被革职发配新疆的林则徐在路过镇江时,客居扬州的魏源特地赶来,在江边上设宴款待林则徐。此后,两位挚友同宿一室,相与长谈。林则徐把自己多年积聚的有关《四州志》的资料交给魏源,希望魏源撰写一部《海国图志》,以唤醒国民,放开眼界,了解世情,挽救民族危亡。——摘编自林敏《魏源与镇江山水》编写一幕当时林则徐与魏源的对话场景。(要求;明确列出对话主题,主题体现历史视角;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逻辑清晰。)19.音乐不仅是生命中流动的旋律,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改变了社会的等级秩序,贝多芬真切感到,自由将照亮一切。……1804年贝多芬曾创作《英雄交响曲》欲献给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称帝时,贝多芬立刻将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欧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贝多芬的影响下,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们以自由为旗帜,广泛搜集民歌,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曾把贝多芬的音乐带到了统一德国的战场上。——摘编自央视国际《音乐家—贝多芬》解说词材料二1934年12月6日,《桃李劫》在上海金城电影院公映,《毕业歌》的旋律从银幕飞向了大街小巷。即便是在当时较为偏远的内陆城市,《毕业歌》也在当地学生心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革命家余建亭回忆:“《毕业歌》中的‘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唱后或者听后使人产生悲愤的情绪……‘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歌声鼓舞着人们起来斗争,挽救危亡。”新中国建立后,《毕业歌》继续在建设岁月里熏陶着一代代青年,从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毕业歌》历久弥新,愈加嘹亮,成为一代代青年的青春必唱,更见证着他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摘编自邹赜韬《从上海唱响的<毕业歌>何以激励全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贝多芬音乐创作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并概括其对欧洲文化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毕业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指出其能够“历久弥新,愈加嘹亮”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337年开始,英格兰与法兰西由王位而引发了百年战争,在国王的鼓动下,系列爱国口号在英格兰流传开来。战争结束后,英法间国家界限逐渐明朗化,国家主权也逐渐清晰。由于法语成为了敌人的语言,英国人产生了创立民族语言的想法。16世纪,在宗教仪式中英语逐渐取代拉丁语的地位。15世纪,英国两大贵族家族就王位的归属爆发了战争,他们相互残杀,贵族势力消灭殆尽。之后都铎王朝建立了绝对专制王权制度。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后,国王成为了世俗界与完救界的双重首领。同时不断推进的国家机构的改革,为英国民族国家所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摘编自袁广雪、张士昌《论英国民族国家的成因》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政府以东印度公司贸易为平台,相继征服了印度各邦。印度全境第一次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这成为印度民族主义兴起的首要条件。英语最终作为共同的交流语言,加强了各地区的相互理解和民族沟通,促使他们产生了休戚与共的认同感。最早出现的一批懂英语的精英阶层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后,通过报纸、演说、编写小册子和群众集会等方式宣传民族主义和西方的民主和平等观念。他们发出了学习西方、复兴印度的呼声,成为领导民族主义运动的政治代表。——摘编自马忠玲《英语在印度:谁的选择》(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的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英语在印度的推广产生的客观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