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5届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十月联合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15:CCDDBAADBDDBDDC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华文明距今有数千年历史,且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辽河流域等,故C选项正确。单凭此图,看不出各文明间的交流情况,A项错误;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而非“同源”,B项错误;古代西亚、北非、美洲都产生了灿烂文明,不能说中华文明领先于其他文明,D项错误。答案:C【解析】春秋时期邗沟的开凿是出于军事需要,吴王夫差伐齐时派人开凿,故其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的历史发展局势,C项正确。南北交通大动脉指隋朝时期的大运河,A项错误;此时江南还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且农业的开发是因,开凿邗沟运粮为果,B项错误;春秋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吴越不是全国商业中心,D项不符合春秋时期的客观史实。答案:D【解析】三段记载中,移民类型不同,既有迁徙豪强于茂陵(都城附近),又有新开拓疆域后移民戍边,故其共性在于巩固国家统治,维护大一统政权,D项正确。A项因果倒置,移民的目的不是开拓疆域,而是开拓疆域后有迁徙内地民众戍边的情况;B项不符合史实,汉代未实现区域经济平衡,且不是统治者移民的主要目的;C项不全面,只谈到移民边疆的目的,材料中茂陵附近不算边疆。答案:D【解析】晋武帝的“转封”让诸王原有封国(大量土地财产拥有地)与其掌军权之地合二为一,进一步地加强了诸王的势力,为后续的“八王之乱”埋下隐患,D项正确。这种转封体制不利于国家军事力量的加强,故A、C两项错误。此举也与民族间交流交融无关,B项错误。答案:B【解析】材料中佛教故事在西晋后广泛流传的关键是“劝人向善,劝子行孝”,与儒家思想有契合之处,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思想有更多融合,B项正确。A项“三教并行”并非西晋政府推行的政策,而是客观现象,A项错误;印度与中国文化不能说有“大量”共同之处,且材料为单一论据,不能得出C项这个结论;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只是受到冲击,且材料中“善”“孝”的观念也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故D项错误。答案:A【解析】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隋文帝网罗儒士可以帮助隋朝整理文献,了解前朝典章制度,规范政治生活礼仪等,有利于国家治理,A项正确。此举不是文化专制的体现,并非压制其他思想的存在,B项错误;选官制度的革新指以分科考试的方法取代九品中正制推举制,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的变革,不选C项;材料未涉及到南北文化的差异及网罗儒士对南北文化的影响,不选D项。答案:A【解析】金朝按“猛安”“谋克”为女真人编制户籍,反映了其从游牧逐渐走向定居。按有无“物力”分课役与不课役户,体现农耕生产对其政权的重要性。对于奴婢户籍的规定也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这三方面都能体现其政权的“封建化趋势”。这些户籍的规定不单只涉及到基层治理,B项不全面;推行相应的户籍制度不一定能满足财政收入的需要,C项错误;金朝虽分立女真人户和汉人户,但不能说民族矛盾不可调和,且D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D【解析】元朝建立后在原有地方层级行政长官外新设“达鲁花赤”,掌督察之权,后实际成为各级最高行政长官,这适应了蒙古统治者的需要,D项正确。达鲁花赤为新设长官,故会增加政府财政开支,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行政效率,A、B项错误,元朝保留了“路、府、州、县”地方行政层级,C项错误。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千户所设立最多的为浙江、广东地区,南直隶(苏皖沪)及福建数量也颇多,结合明朝局势,可得出是基于殖民势力东来,东南海防形势严峻而增加这些地方的军事防卫,B项正确。卫所制是明朝重要的军事制度,并非破坏此前的地方管理体制,A项错误;明朝整体对海外贸易限制比较严格,C项错误;沿海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军事驻地的设置没有直接关系,D项错误。答案:D【解析】材料中康熙提到“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体现了其民本思想,D项正确。“天朝上国”针对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而言,中国处于更高地位,A项错误。“传统华夷之辨”原指华夏族群与少数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伴随清朝疆域的奠定,长城不再是政权的分界线,民族间的交融也更强,故B、C项错误。答案:D【解析】近代民族危机与统治危机下,洋务派设同文馆培养人才的举动,后也得到清廷总体认可,并予以同文馆毕业人员相应官职,这体现了时局变化下统治集团内部包括顽固派的观念也有所革新,D项正确。近代选官制度的建立是在1913年北洋政府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清朝统治集团仍存在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内部矛盾没有消弭,B项错误。科举制度于1905年清末新政时被废,C项错误。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国民大革命期间,伴随北伐战争的推进,长沙的商民协会也积极支持国民革命军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体现了国民大革命的群众性,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中商民协会举动无直接关系,且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材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而非软弱妥协性,C项错误。答案:D【解析】宣言中对共和国性质的规定,对外政策的条款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共同纲领》对国家性质,外交政策的规定有相似之处,D项正确。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到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重心没有发生变化,A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于1942年1月形成,且与宣言没有因果关系,B项错误。《宣言》的发表并未起到打破国民党封锁的效果,C项错误。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这些改造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的转变,彰显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性质,D项正确。A项博物馆管理的现代化在晚清近代博物馆建立时已有,A项错误。光是这些改造达不到清除群众封建残余思想的效果,B项夸大了改造效果,故不选。C项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处的时空特征,且与材料中所提及改造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答案:C【解析】攀枝花从民国末年的一个村,到1965年前后被划为特区,有大量外来迁入人口的迁入,这与当时国家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有关,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于1956年完成,且与攀枝花一地人口的流入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攀枝花一地并没有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府,B项错误。1982年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D项并不是攀枝花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23分)思想:国家治理需要优良的教育制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注重劳动教育);教育内容与生产生活相关(教育走向世俗化)。(1点1分,共3分)背景:政治维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或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经济维度: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或工业革命的发展,机器大生产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思想维度: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促进思想解放;或近代科学的兴起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或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对劳动者的关注社会维度:社会日益分裂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壮大(建议每个维度2分,任答到2个维度给4分)不同:教育目的:古代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或精英、士大夫),近代的教育目的重视启民智以实现国家复兴;教学内容(或指导思想):古代的教育内容以儒学为主,突出德育与智育;近代教学中西结合,增加对美育,体育的关注。(每个维度2分,共4分)原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斗争的开展(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近代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与阶级基础;思想教育:西学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中国人思想的解放,而传统教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个人上:严、蔡的爱国精神与个人才能。(每个维度2分,任答3个维度共6分)价值:对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对教育:让教育回归生命本源和教育本质,推动素质教育的落实;对国家: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每点2分,共6分)(20分)特点:中非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丝绸之路为主要通道;中非交流包括经济和文化交流(经济交流促进文化交流);既有官方交流也有民间贸易往来(交流主体);以间接交流为主。(每点1分,任4点4分)原因:西非黑人作为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具有特质与技艺,数量多,价格低);殖民者攫取高额利润,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的需要;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形成)(1点1分,任3点3分)影响:(共6分)对西非:造成西非人口流失;造成西非社会的破坏与衰退(西方殖民主义者强加给西非人民的一场灾难)(2分,一点1分)对美洲:西非黑人奴隶为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改变,黑人与白人、印第安人混血产生了新的族群;(2分,一点1分)对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1分)对世界:把黑人文化带到了美洲,加速了全球化背景下黑人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客观上加强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1分)认识: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现代化而进行的多方面合作与努力。(1分,从“是什么”维度解读即可,包括中非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非现代化是合作共赢的现代化等)历史上中非有长期友好合作的传统;现实中同为发展中国家与地区都有谋求国家发展的需要(2分,从“为什么”维度解读即可,包括历史原因或现实原因,只要正确分析了原因即可得2分)有利于促进中国和非洲的经济文化发展,提高现代化水平;有助于全球南方现代化建设,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辟了一种新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4分,从“怎么样”维度去分析中非携手现代化的意义,从中非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新型合作模式等方面思考,只要答到2个方面的意义即可给4分)18.(12分)观点2分,论述9分,结论1分观点一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制度之间有机联系形成一个系统。观点二某一制度的创立必有渊源,某一制度也不是突然消失/制度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观点三制度的创始与发展是时势和人为的结果观点一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制度之间有机联系形成一个系统西周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构成西周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使政治生活等级化,形成天下归周。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使家族生活政治化,达到天下归宗。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和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表现。礼乐制使等级观念生活化,形成天下归心。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相互联系构成西周的政治体系。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套严密官僚制度。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有利于加强皇权。中央之下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中央集权。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以文书御天下,并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文书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和皇帝制度一起构成了秦代政治。(北魏实行均田制,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形成租调制。均田制与租调制相互关联。到了唐代中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实行两税法取而代之。)综上,一个王朝的制度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制度之间相互关联互动,对维系王朝的统治和推进历史的发展起重要作用。观点二某一制度的创立必有渊源,某一制度也不是突然消失/制度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一个历史过程。分封制适应了井田制的需要,通过层层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各诸侯国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经济逐渐产生发展。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宗
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答案
2024-10-12
·
5页
·
39.9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