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遗址房屋排列整齐,同时期裴李岗遗址墓葬秩序井然。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坚固的城堡,距今五六千年的良渚古城,城垣宽而低矮,主要功能应是防水而非军事防御。青铜在亚欧草原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工具,在中国则主要铸造礼器。以上考古成果可以实证中华文明在起源阶段A.崇尚秩序与稳定B.避免冲突与战争C.追求集权与礼制D.从事游牧与渔猎2.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存在“三条线”,以及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块”(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A.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未超出部族板块B.先秦时期中原华夏势力向北进抵甲线C.古代少数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线之间D.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建都于丙线的附近3.《汉书》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歌谣)”,并命人为其编订音律。在祭祀仪式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天子和百官)皆肃然动心焉。”由此可知,汉代乐府的创立A.目的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B.体现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C.开创对民间诗歌整理的先河D.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4.在汉代张掖郡辖区内出土的《居延汉简》记载:“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闰月丙戌,甲渠(县级屯戍机构名)令史董子芳买郭(要塞)卒口威裘一领,直(值)七百五十,约至春钱毕已(还清欠款)。旁人(证人)杜君隽。”此简的史料价值在于A.了解西汉管理西域的机构设置B.提供财物交易契约的实际例证C.明晰汉代地方官吏的行政职责D.研究东汉监察制度的具体案例5.下列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葬中的东晋时期纸本绘画《地主庄园图》(部分)及简介中的信息反映出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图中人物头戴高冠、身穿袍服,手拿团扇,右侧有曲盖、节、麾、幢图中厨房摆满了石白、磨盘、精美的酒坛.鞍形烤炉等用具图中的田地里,阡陌分明.庄稼茂盛,田边有犁、耙等农具A.图中人物身份表明门阀士族兴起B.面食已成为当地人的主要食物C.该地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D.传统绘画“以形写神”的特点6.708年,兵部尚书韦嗣立上疏建议从刺史、县令中提拔台、省京官,为此,唐政府发布敕令,“京官中有才干堪治人者,量与外官。外官中有清慎著称者,量与京职”,逐步形成“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惯例。这一做法A.提升了官员的从政素养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D.加强了唐代中央集权7.如表摘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下列对表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陆地疆域面积统计表(万平方公里)朝代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隋唐面积3405684921924684164161076朝代北宋辽南宋金西夏元明清面积2644764014044413721761216A.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呈逐渐扩大之势B.大一统王朝的疆域较之其他更加辽阔C.中国古代的疆域由各民族共同奠定D.中国古代王朝政治中心呈现北移趋势8.魏源在修《海国图志》时将各国分册页制图,“每如图国,山水城邑,钩勒位置,开方里差,距极度数,不爽毫发.于是从古不通中国之地,披其山川,如阅《一统志》(指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3页共8页封建王朝官方的地理总志)之图……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欤?”这体现出魏源A.突破了传统天下观的固有认知B.唤醒了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C.旨在顺应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D.开启洋务新政以求御辱强国9.《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与清政府议定,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卸货后自投商贾,无论与何人交易,听从其便”“与中国商民任便交易,不加限制,以杜包揽把持之弊”。以上规定使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在长江沿线增设通商口岸C.十三行的贸易垄断被打破D.西方对华鸦片贸易合法化10.严复在《原强》中指出,西洋“其莺悍长大既胜我矣,而德慧术智又为我民所远不及……苟求其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能使其民皆若有深私至爱于其国与主,而赴公战如私仇者”。这一思想A.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提供了反清斗争的理论依据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D.揭示了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11.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均以更为务实审慎的态度向西方报道中国局势,并不多见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达出对孙中山政府实际治理能力的担忧。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A.同情南方革命政府B.反对中国建立共和政体C.注重维护在华利益D.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12.1912年.中华书局编写的教科书推向市场,风行一时。在其《中华书局宣言书》中说:“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不能达也。”这从侧面反映出A.南京临时政府主张教育革命B.教育救国思想有一定社会基础C.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了改变D.科举制废除推动了教育的发展13.清末,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但多意指“大汉族”。民国初年,各种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蓬勃兴起,如“中华银行”“中华革命党”等,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逐渐流行传播。这一转变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4页共8页A.有利于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B.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D.冲击了传统的华夷秩序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分别为3、2、1、0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4.1891年,在两湖地区架设电报线的工程由于受到湘省当地绅民的重重阻碍而中途停工。1895年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后,他积极开通风气,说服土绅,并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商议,修改了湖南境内原有铺设线路.这深刻反映了A.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辛B.民族危机促进民众观念转变C.中国电报事业的艰难起步D.有识之士助推通讯事业发展15.下表是一些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出处内容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八年今日》今日何日?正官僚得志,武人专横,政客捣乱,民不聊生之今日也。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目的尚未达到也。1927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先生,看见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在于国民党没有民众的基础,而只有军队,所以在十三年决心改组国民党.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辛亥、北伐与抗战》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的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谘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了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A.不同的评价体现历史的复杂性B.不同时期的评价切合时代需要C.不同阶级立场的评价有所不同D.不同史料能综合反映历史全貌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5页共8页第Ⅱ卷本卷共3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窈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他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朱熹还认为,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材料二19世纪末,严复等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来探索中国转型的新路径。严复在借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三育”论,主张培养德智体并重的真国民。他认为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溽在于民力已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鼓民力,开民唱,新民德。“鼓民力”是指提倡体育,训练国民强健的身体;“开民智”是指开发人民的智慧,提高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改革科举制度,讲求西学;“新民德”的目的是培养人民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与精神。这成为中西方教育理论思想交融的契合点和起始点,拉开了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序幕。—摘编自李素敏、张思远《我国“五育”思想的历史脉络、基本特征与未来展望》(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教育思想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严复教育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时代背景。(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迄今为止,公认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的河南三门峡虢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6页共8页国墓地,比西亚赫梯人的人工冶铁要晚了1000多年。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西汉以来,钢铁冶炼行业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还能大批量生产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如灯、釜、炉、剪等,罗马帝国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曾说“在所有的各种铁之中,以中国铁为最好。中国人把它连同各种织品和皮货输送给我们”。鉴于铁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代王朝多直接控制钢铁冶炼,17世纪以前,中国至少有10项冶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摘编自李绍强《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材料二洋务运动后期,一些洋务派督抚开始在自己主政区域建立钢铁企业。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安装吊车,铸造大型汽缸;购置3吨汽锤,锻造大车轴;建立轧钢厂,轧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钢板和6—120毫米圆钢、方铁。1890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成中国第一座3吨炼钢平炉,后又建成了一座15吨炼钢平炉。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这是中国也是远东第一座近代钢铁联合企业。1896年汉阳铁厂招股209万两白银,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从1871——1895年,全国钢铁最高午产立,铁没能超过50万吨,钢没能超过10万吨。——摘编自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中国古代钢铁冶炼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近代洋务钢铁企业的基本特点。(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稷下学宫”20世纪以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稷下学宫”这个概念,部分专家考证,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稷下学宫”一词来自1944年郭沫若写的《庄子的批判》一书。结合文献和目前考古勘探发掘成果来看,多数学者认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建筑基址群就是“稷下学宫”的遗存。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7页共8页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关于“稷下学宫”的记载西汉《史记》“高门大屋”西汉《盐铁论》“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益齐极下先生千有余人。”东汉《中论》“昔齐桓公田午(前374—前357在位)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北宋《稷下赋》“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北宋《太平寰宇记》“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综合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对“稷下学宫”这一历史概念进行阐释.(要求:概念定义完整明确;史实准确;说明完整清楚;观点正确.)第一次月考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8页共8页天津市耀华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Ⅰ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题号123456789
天津耀华中学2025届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4-10-20
·
10页
·
1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