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学年上学期10月考试历史学科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命题人:倪彦军第Ⅰ卷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龙山时期的中心聚落或城邑,存在内城、外郭与城壕共存的现象。内城规划有大型建筑及居址区,外壕则修筑有护城河或壕沟,用于防御,间或作为聚落排水之用。这主要说明当时该区域( )A.社会复杂程度增强 B.城市布局已成定式C.迈入成熟国家阶段 D.部族之间战争频繁2.周初分封诸侯,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首先要建立一个军事据点即“国”,“国”以外广大田土则称为“野”。国人是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野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这种治理模式( )A.加剧了地方的冲突 B.促进了民族认同 C.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D.维系了专制集权3.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却“不及远矣”。这反映荀子( )A.厚古薄今的历史观 B.对儒家理念的坚守C.儒法道兼容的思想 D.对变法图霸的推崇4.《水经注》记载了东汉敦煌人索劢事迹:“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索劢的做法( )A.改变了西域的生产方式 B.开启了屯田戍边的模式C.推动了西域地区的统一 D.扩大了农耕文明的影响5.班固的《汉书》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形成“十志”,其中《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艺文志》是一部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初具规模的史志目录。据此可知《汉书》( )A.改变了史学关注重点 B.扩大了史学研究范围C.推动了汉代文艺发展 D.沿袭了传统史书体例6.下图出自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弯弓射鸟画像砖,其中的人物形象突出了夸张的形体姿态、手舞足蹈的大动作以及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之美。这可以说明汉代( )A.四川地区的绘画水平高超 B.经济水平影响雕刻工艺C.体现超然自得的气韵风度 D.艺术表现具有时代特征7.从汉末直至两晋,原本地位崇高的太学博士、助教等学官地位一落千丈,被视为闲职,成为名士不耻为之的“浊官”,以至于“多使微人教授”,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选官制度发生变异C.文化教育水平的倒退 D.军阀混战政局不稳8.宋代以来,很多学者批判侧重解释“五经”字句音、形、义的汉代儒学。王安石“视汉儒之学若土埂”,并从主旨、大义的角度另立新说;朱熹虽不认可王安石的新说,却赞同他用新理论否定汉代儒学的做法。宋代的这种学术倾向( )A.确立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弥合了变法与守成的论争C.使得学者自由解释经典 D.促进了儒家思想革故鼎新9.磁州窑在宋代步入兴盛,其产品着眼于实用、美观、经济,以瓶、罐、盘、碗、盒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具为主,纹饰图案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丰富。宋代磁州窑的繁盛( )A.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得益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折射出商业环境的宽松 D.表明世俗化审美已成主流10.明代史学家王世贞认为:高拱官居宰辅,倾轧同僚,“虽有小才,乌足道哉”。清初阁臣张廷玉认为:高拱在整顿吏治、选储人才等方面政绩显著,“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多元评价利于还原真相 B.正统观念影响人物评价C.情感倾向主导历史认知 D.传统史学研究趋时更新11.《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往往呈现出一种固定的叙事模式,即在作品开篇时用一个神话传说或鬼怪故事引入故事,长篇故事被分解为较为均匀的多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开头或结尾会有一段诗词,这种模式的产生主要源于( )A.早期小说商业功能的需要 B.戏曲艺术创作的成熟C.出版业和印刷业的新发展 D.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12.明清时期出现了对水陆资源、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并使其在生产中相互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形式有苏南地区的粮一畜一鱼—果—菜综合经营,珠江三角洲的桑鱼、果鱼、蔗鱼等综合经营,并取得了“视田之入复三倍”“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效果。这表明当时()A.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 B.传统经济政策得以实施C.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 D.生态农业发展效益显著13.光绪十五年(1889),大臣刘铭传上奏:“臣于十年前即有创修铁路之奏,徒以格于迂论,议不果行。今者圣明在上,与在廷王大臣坚持定见,决意举行,臣等方额手称庆,以为从此推行尽利,庶几富强可以立致,敌患可以潜消。”这一言论( )A.表明洋务运动的最终破产具有必然性 B.在根本上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C.体现了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的忧患意识D.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封建统治危机加深14.1902年蔡锷在《军国民篇》指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他认为的国魂,便是尚武精神;1903年梁启超在其《论尚武》中也指出,“然则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他们旨在( )A.锻炼国人体魄推翻满清统治 B.学习军事技术抵御列强侵略C.振奋国人精神挽救民族危亡 D.进行思想启蒙维系传统文化15.清末的革命派学者,借用泛巴比伦学派学说,宣传中国的人种、文化都源于西亚,而把“满族人”划为“西伯利亚人种”蒙古族之一支脉,强调划清满汉族源界限。这反映了( )A.民族革命观念的影响 B.西学东渐思想的本土化C.历史学在交流中进步 D.满汉民族矛盾不可调和16.1908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马星驰在《神州日报》上发表了一幅漫画,名为《图穷匕现》。该漫画反映了( )A.清政府的统治丧失民心 B.广大民众排斥民主思想C.晚清正逐渐走向民主化 D.资产阶级革命走向高潮17.1912年3月27日,北京《民视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并举例“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这一时评( )A.折射出武昌起义后复杂的政治形势 B.有利于促进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C.揭示出清政府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 D.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意义18.《新青年》一位老订户曾写道:“今春初读贵刊,犹如迎头一棒,顿觉青年之价值……鄙人现虽非贵刊所述之新青年,然确信可将头脑中所积以往遗下之全部旧思想汰去。”由此可见,《新青年》( )A.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武器 B.起了唤醒国人思想觉悟的作用C.动员了青年积极投入革命浪潮 D.动摇了封建伦理思想统治地位19.胡适认为五四运动应始于1917和1918年发展的新思想运动。历史学家何干之则主张五四运动应始于《青年杂志》创刊。据此可知,他们认为五四运动( )A.以北大学生为革命的先锋 B.是新文化阵营分化的结果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延续了民权和觉醒的信念20.如图所示是中国共产党发行最早的红色股票——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股票。这一股票的诞生( )A.成为中共反抗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基础B.体现了近代中国企业股份制改造C.表明中共积极探索基层民主政权建设D.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21.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标语口号,如“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接受十月革命的革命经验!中俄联合万岁!”“拥护广东国民革命政府”等。这些标语口号的宣传( )A.完成了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B.扩大了红色政权的影响力C.推动了工农革命意识觉醒 D.转变了中国民主革命性质22.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创办的《红星画报》发表漫画《支部应成为游击队的火车头》。它反映出( )A.红军重视对敌的舆论宣传B.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C.游击队依托铁路进军城市D.苏区尝试推进工业化建设23.20世纪30年代,川陕革命根据将几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予以限制或降低,规定大米每斗0,4元(银元,下同),食油、食盐维持原价每斤0.2元,猪肉每斤由0.64元降为0.5元。这一做法(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原则 B.适应了抗战形势的需要C.促使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巩固了根据地群众基础24.革命根据地第一家合作社于1929年在福建上杭县成立;到1936年,整个根据地共有各类合作社2万个,社员达100万人,其形式有劳动互助合作社、犁牛合作社、消费合作社、运销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根据地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 )A.丰富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内涵 B.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C.推动了民间救助体系的构建 D.意在为革命胜利创造经济条件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要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典籍关于“礼”的记述春秋战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西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戴圣《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道者,所繇(由)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两宋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礼是那天地自然之理。理会得时,繁文末节皆在其中。——朱熹《朱子语类》明末清初仁、义、礼、智、乐,俱是虚名。人生堕地,只有父母兄弟,此一段不可解之情,与生俱来,此之谓实,于是而始有仁义之名。——黄宗羲《孟子师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礼”的内涵。(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礼”变化的因素。(6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都城的居民主要是皇族、官绅地主阶层和一般的城居地主、房主、高利贷者、富商等。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贩等贫下坊郭户,“家业”微薄,不足以影响全城收入结构。皇族、缙绅及城居地主的传统收入,多来源于贡赋和私租,而直接依附他们的官府役人、工匠、婢仆等人的收入,实际上是这类租赋的一小部分。宋代汴京收入中的各地上供米纲、绢帛纲、土贡,“全仰两浙苗米”。北宋汴京界身巷的“金银丝帛交易之所”,“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其中多官僚商人,特别是那些凭借官势、辗转经销专卖物资和交引钞券者。吴自牧所云南宋临安“城内外不下数十处,收解以千万计”的质库,几乎都属于富豪之家。而这些官僚地主兼营放贷业的资金,无不植根于乡村农业之中。——摘编自郭正忠《宋代城镇的经济结构》(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都城人群收入结构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都城人群收入结构特征的成因。(6分)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郭沫若在1929年著成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写道:“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是一样。”在国内外的反动派都在叫嚣共产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时候,郭沫若发出了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不仅极大地鼓舞了一切进步人士对革命的胜利和信心,更告诉人们中国古史的研究也必须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作为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阐述商周史研究的著作,此书一直受到后人的尊重和重视。正如《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日译者藤枝丈夫所说:“王国维、罗振玉、孙诒让、商承祚、王念孙、王引之以至日本的林泰辅等诸人的注解(指甲骨文字和金石文字),到了郭沫若先生,以新史学的方法再整理一番,对古代社会给了一幅鲜明的图画。”应当说,这对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很公允的评价,对他以大无畏精神所造成的成绩应当予以肯定。——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4-10-31
·
5页
·
834.8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