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24-10-31 · 14页 · 30.7 K

济宁市实验中学2022级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历史试题(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的传世文献《国语》记载:“昔伊、洛(黄河支流的古称)竭,而夏亡。”而殷墟甲骨卜辞和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尚书》中均将夏朝称为“西邑”。汉代亦有文献称禹为“西夷人”。下列相关认识中,最为合理的是()A.夏朝的灭亡源于气候变化 B.战国竹简文书更真实可靠C.商汤的功绩被后人所夸大 D.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突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朝被称为“西邑”,禹被称为“西夷人”,据此可得出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突出,D项正确;仅凭“昔伊、洛(黄河支流的古称)竭,而夏亡”得出“夏朝的灭亡源于气候变化”的结论,材料信息不足,论证不充分,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战国竹简文书也存谬误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商汤功绩夸大等相关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治理较为集中;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管理出现急剧政治变革,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小农经济性质得到强化 B.宗法体制遭到破坏C.官僚行政体系初步形成 D.集权观念成为主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特点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氏族”“宗族”的构成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到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的局面,主要以地域关系划定,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遭到破坏,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未得到强化,且材料与经济无关,排除A项;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3.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有效应对办法是()A.注重道德教化 B.限制土地流转 C.调整赋税对象 D.强化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说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土地兼并,针对土地兼并和无地农民的存在,此后历代为了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调整赋税标准和对象,从以人丁为主征税转向以资产为主进行征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统治的稳定,C项正确;注重道德教化并不能解决土地兼并带来的赋税问题,排除A项;大土地所有制下占据大量土地的是地主,封建国家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土地的流转,排除B项;抑商政策针对的是商人阶层,因此强化抑商政策并不会强化政权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4.西汉时期,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的壮大,发展起来的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坞堡内部有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的大地主和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的武装组织,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这()A.是政府对官僚集团妥协的产物 B.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C.瓦解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 D.导致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破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东汉(中国)。据题干“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逐渐代替了官方对民间推行统治,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B项正确;坞堡是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的壮大,不是针对官僚集团的放纵妥协,排除A项;坞堡是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农民,不利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瓦解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坞堡经济体现的也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5.唐代只允许少数官员于京师设置家庙,到宋代,家庙成为普遍出现在乡里的宗祠;宋代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建立宗祠、修纂族谱。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发展 B.基层治理的完善 C.门第观念的淡化 D.社会救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只有部分人才能设置宗庙,这是强调门望的表现,到了宋朝时期宗庙更加普遍,说明宗祠的设置已经没有门槛,这是门第观念淡化的结果,C项正确;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时已经逐渐瓦解,排除A项;家庙由少数人设置,到家庙的普及不是基层治理完善的结果,不能反映基层治理的完善,排除B项;社会救济通常指的是政府或社会对贫困、受灾等弱势群体的援助和支持,与家庙和族谱的普及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6.明代士人陈梅认为:“欲以县令人之身,半理数万户口赋税。其可得乎!愚故为之说曰:以县治乡,以乡治保,以保治甲,视所谓不过人者而加倍焉,亦自详密,亦自易简,此斟酌古今之一端也。”这表明陈梅主张()A.加强地方自治权力 B.简化郡县行政管理制度C.发挥基层组织作用 D.恢复古代乡里宗族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里甲制,本题材料“以县治乡,以乡治保,以保治甲”可知,陈梅主张发挥县、乡、保、甲等基层组织的作用,C项正确;“以县令人之身,半理数万户口赋税”,显示了县令在地方治理中的重要角色和责任,不是加强地方自治权力,排除A项;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不是实行郡县制,排除B项;宗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确实发挥着作用,但材料没有族规家训等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7.1841-1860年,中国香港地区发行的中英文报刊总量超过内地报刊的总和;而1861-1894年,上海发行的英文报刊占全国(含香港等地)英文报刊总数的55%以上,上海发行的中文报刊也占到全国(含香港等地)中文报刊总数的57%以上。这一时期,上海报刊业的发展()A.加速了贸易中心转移 B.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C.由欧洲帝国主义主导 D.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61-1894年,上海发行的英文报刊和中文报刊数量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因为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大量报刊宣传救亡图存思想,体现了上海报刊业的发展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上海报刊业的发展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并未体现上海报刊业的发展对贸易中心转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上海报刊业的发展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未体现上海报刊业的发展由欧洲帝国主义主导,排除C项;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8.同治年间,台湾《淡水厅志》修成,其序言强调淡水乃“沿海七省藩卫”,“海防尤重”。光绪年间所编《恒春县志》则记载日本“觑我土地”,朝廷派沈葆桢“提兵渡台”,“以公法条约,折冲于尊俎之间”。这反映了()A.边疆危机的开始出现 B.近代海权意识的发展C.日本侵华野心的暴露 D.近代外交思想的实践【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沿海七省藩卫”“海防尤重”可知,同治年间沿海地区的边防危机加剧,需要加强海防建设;“觑我土地”“提兵渡台”“以公法条约,折冲于尊俎之间”反映出光绪年间在日本侵略台湾的危机下,统治者派沈葆桢以军事和国际公法相结合的方式维护领土主权,体现了近代海防观念或海洋意识的发展,B项正确;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危机,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日本试图将中国台湾地区纳入其版图,暴露了侵华的野心,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近代外交思想是指在近代历史背景下,国家或特定历史时期的领导人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对外交政策的原则和目标的定义,以及指导外交活动的思想观念和战略规划。材料未涉及近代外交思想的实践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9.有学者在评价近代中国某一派别时指出:“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该派别的核心主张是()A.中体西用 B.变法维新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派别是洋务派,洋务运动虽然学习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但只是停留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表面层次上,没有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改革,这种现代化只是表面的,没有真正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A项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已经触及政治制度,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也触及政治制度,排除C项;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民主共和,不仅触及政治制度而且涉及思想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面是1877年《纽约时报》对当时上海的一篇特别报道的部分内容。火轮信使———个美国人的游记1877年12月24日《纽约时报》特别报道,记者:TW.K清国海岸独特的景象……气势非凡的商埠大都……蒸汽革命和环球旅行改变了上海……豪华马车横行的世界……电报和蒸汽快船改变游戏规则……从史料研究的角度看,该报道()A.属于个人亲见,在游记史料中实证性较强B.作为历史见证,新闻史料的价值最具权威C.源于外国媒体,对中国报道带有西方偏见D.囿于个人视野,对上海的观察不符合实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7年(中国上海)。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报道的是游记所载的个人亲见,实证性较强,A项正确;“最具权威”高估了新闻史料的价值,排除B项;不能因该报道出自外国媒体而判断其对中国的报道带有西方偏见,排除C项;虽然个人游记类史料局限于个人视野,但也有参考价值,“不符合实际”的判断没有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11.1881年9月29日,《申报》发表文章称,派遣留学生出国是一种浪费,因为他们中很少有人出身名门望族或者巨商大贾,“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这说明()A.教育近代化艰难起步 B.守旧思想阻碍人才培养C.国人对留学教育不满 D.舆论导向影响国家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派遣留学生出国是一种浪费,因为他们中很少有人出身名门望族或者巨商大贾”“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和所学可知,近代中国以来,受守旧思想影响,名门望族子弟很少出国留学,基本上都是下层百姓的孩子,说明的是守旧思想阻碍人才培养,B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人对留学教育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舆论导向对国家政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2.20世纪初,法政教育在科举废除后呈现爆炸式增长之势;进入民国时期,各类法政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统计,1912年至1925年,法政学校占全国高等学院四成左右,在校生比重更是超过半数。这一发展情形()A.助推了政体变革的进程 B.反映了国民意识的觉醒C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