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实验中学2022级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共45分)第Ⅰ卷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气象学上把我国华西地区在9-11月出现的,持续时间较长的连续阴雨天气,称为华西秋雨。华西地区秋季夜雨的发生频率约占2/3。图为华西秋雨天气形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如图所示,华西秋雨形成时期,闽粤地区最可能()A.因气压骤变而台风频发 B.因锋面滞留而阴雨连绵C.因气流下沉而气温偏高 D.因持续降温而发生凌汛2.下列不属于华西秋雨对区域农业活动造成的影响是()A.缓解伏旱天气,提供农田灌溉水源 B.积温热量不足,农作物生长期延长C.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积累 D.长期阴雨,不利于农作物晾晒【答案】1.C2.A【解析】【1题详解】如图所示,华西秋雨形成时期,闽粤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气温偏高,天气晴朗,不属于锋面滞留区,B错误,C正确;华西秋雨持续时间较长,形成时期气压较稳定,因气压骤变而台风频发的可能性很小,A错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高于0°,河流没有结冰,加上闽粤地区没有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流,不会发生凌汛,D错误。故选C。2题详解】伏旱天气主要在7月份,此时是9-11月,并不能缓解伏旱天气,A错误,符合题意;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导致气温下降和光照减少,可能导致成熟的秋粮发芽、霉变和农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不利于农作物的晾晒,B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夜雨多对白天光照的影响小,夜雨导致夜晚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物质的积累,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华西秋雨的形成,是由于秋季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滞留在该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冷暖空气长期对峙,于是就形成了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秋雨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有些年份秋雨不明显,甚至出现空雨季,有些年份则阴雨连绵,持续时间可达一月之久。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纬度3~5月6~8月9~11月12~2月总计升温型混合型升温型混合型升温型混合型升温型混合型升温型混合型0°~30°N000000010130°~40°N524252101312335840°~50°N132151101215274917021750°~60°N3422350037403460°~70°N1610610011783.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A.尼罗河流域 B.印度半岛C.中国西北 D.格陵兰岛4.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①春季气温高于秋季②春季雨水多于秋季③气温变化趋势不同④秋季地表积雪较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与其他季节相比,冬季升温型洪水显著少于混合型洪水,主要因为该季节()A.降雨较多 B.降雪较多C.气温较低 D.升温较快【答案】3.C4.B5.C【解析】【3题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N的中纬度地带,以40°~50°N最多。尼罗河流域、印度半岛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排除AB;中国西北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多高海拔山地,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升温快,因此多融雪洪水灾害,C正确;格陵兰岛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带,D错误。故选C。【4题详解】表格数据表明,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③、④符合题意;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且雨水多少与融雪洪水灾害出现关联度不大,①、②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混合型洪水是雪面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冬季气温较低,升温较慢,不利于升温型洪水的形成,C正确;冬季气温低,降雨较少,A错误;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冬季降雪量不大,B错误;冬季昼短夜长,升温速度较慢,D错误。故选C。【点睛】融雪洪水由积雪融化形成的洪水,简称雪洪,融雪洪水在春、夏两季常发生在中高纬地区和高山地区。影响雪洪大小和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积雪的面积、雪深、雪密度、持水能力和雪面冻深,融雪的热量(其中一大半为太阳辐射热)积雪场的地形、地貌、方位、气候和土地使用情况。相关系数一般用来衡量两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正负数值分别表示正相关和负相关。下图为我国内流区内某河流出山口处1960~2015年年径流量和降水及气温与年径流量相关系数变化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冰川冰雪融水 D.湖泊水7.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河流年径流量整体变化特征及原因是()A.年径流量减小降水量减少 B.年径流量增大降水量增加C.年径流量增大全球变暖 D.年径流量减小过度开发【答案】6.B7.C【解析】6题详解】读图可知,该河流年径流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大,故该河流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B正确;该河流年径流量变化较大,说明补给水源不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是河流相对稳定的补给水源,AD错误;20世纪90年代以前该河流年径流量大多与气温呈负相关或相关系数为正值时系数较小,而冰川冰雪融水与气温呈正相关,C错误;故选B。【7题详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河流年径流量在图中表现为波动中上升,说明年径流量有增大趋势,AD错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降水量相关系数下降,而气温相关系数上升为正相关,且系数值超过年降水量,说明气温引起的冰雪融水补给量是年径流量增大的主要原因,B错误,C正确;故选C。【点睛】河流水的补给来源有多种形式,包括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和沼泽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等。砾质曲流河的河道为高弯曲度单河道形态,凹凸岸交替分布于河道两侧,河道两侧仅发育小面积的河漫滩。图中A处沉积物砾径达50~120cm,个别大于3m,棱角状零星分布于河道底部。下图为砾质曲流河沉积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8.图示曲流沙坝形成最早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9.A处沉积物来源于()A.上游来水 B.凹岸陡崖 C.凸岸河漫滩 D.流槽搬运10.砾质曲流河河道两侧仅发育小面积河漫滩的原因是()A.区域构造抬升 B.地转偏向力弱 C.河流侵蚀下切 D.两侧地形限制【答案】8.A9.B10.D【解析】【8题详解】结合图示可知图示曲流沙坝形成最早的是河漫滩,也就是距离河漫滩最近的①,②③是河流泥沙沉积,河漫滩面积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形成的曲流沙坝,A正确BC错误,④是河流的凸岸,是河流逐渐弯曲后泥沙慢慢堆积形成的,形成的时间晚于左侧河漫滩,也就是同时代的③附近的河漫滩,D错误。故选A。9题详解】A处沉积物砾径达50~120cm,个别大于3m,棱角状零星分布于河道底部,结合图示可知A处的沉积物颗粒远大于附近河流凸岸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但A处凹岸河岸陡峭,附近的凹岸陡崖被侵蚀,容易坍塌,在河底沉积形成颗粒较大的沉积物,B正确;上游来水在河道弯曲部位流速较慢,不能搬运较大砾石,A错误;凸岸河漫滩河水流速较慢,沉积物颗粒物粒径较小,C错误;流槽一般是涨洪水时候,在原来河漫滩冲刷形成的流槽,河水搬运的颗粒物粒径较小,D错误。故选B。【10题详解】结合图文信息可知砾质曲流河的河道为高弯曲度单河道形态河道,凹凸岸交替分布在河道两侧,说明区域构造抬升过程中河流也在摆动,逐渐形成曲流,A错误;地转偏向力在此处曲流河道两侧不会减弱,B错误;河流侵蚀下切和沉积同时进行,并不矛盾,因此河流侵蚀下切不是河道两侧发育小面积河漫滩的主要原因,C错误;该处河道两侧有基岩,河流在侧蚀时受到地形的限制,河道摆动幅度较小,限制了河漫滩的发育,形成了较小面积的河漫滩,D正确。故选D。【点睛】河流凹岸凸岸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所决定的。水流的速度较快的地方会产生凹岸,水流速度较慢的地方会产生凸岸。此外,河流的弯曲处也会形成凸岸。水流速度较快,水流对河岸的侵蚀能力较强,在凹岸的地方会形成一些深槽和河床的陡坡。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其独特的冰川地貌对全球变暖极其敏感,大气0℃层高度是决定青藏高原冰川地貌消融状态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1979-2019年青藏高原夏季大气O℃层高度平均值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决定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的直接原因是()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地面反射 D.大气逆辐射12.导致甲、乙两地夏季大气0°C层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季风环流 D.海拔高低【答案】11.B12.A【解析】【11题详解】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位于对流层中,根据所学可知,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因此决定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高度的直接原因是地面辐射,B正确;地面反射是指被地面反射回大气中的太阳辐射,而太阳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不是直接热源,AC错误;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不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D错误,故选B。【12题详解】由图可知,青藏高原夏季大气0℃层平均高度的空间分布呈现不均匀,总体南部平均高度高于北部,对流层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特点为自近地面向高空递减,因此0℃层平均高度越高,近地面气温越高,读图可知甲地纬度更高,近地面气温较低,乙地纬度更低,近地面气温较高,因此主导因素是纬度,A正确;甲乙两地都位于青藏高原内部,海陆位置,海拔高低相差不大,BD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受季风环流影响小,C错误,故选A。【点睛】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部分地区气温快速升高,导致冰川加速退缩、湖泊显著扩张以及冰川径流增加等失衡现象,也引发了冰崩和冰湖溃决等重大灾害,未来草地退化、生态环境安全和水资源短缺的潜在风险可能逐步加剧。旗云为珠穆朗玛峰峰顶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故称为旗云。所谓旗云,是在珠峰顶上不断生成的对流性的积云,受高空强风的影响,随风飘动,波涛起伏;远望,宛如一面旗帜飘挂在峰顶,故曰旗云。科学家们发现,在7000米高原以下的珠峰,表面都被冰雪覆盖,从7000米以上到峰顶,反而是碎石坡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3.海拔7000米以上到峰顶,无积雪覆盖反而是碎石覆盖坡面的原因是()A.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 B.风力强劲,坡面陡峭C.高空降雪少 D.距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烈14.珠穆朗玛峰峰顶的旗云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可能是()A.日出前后 B.11-13时 C.13-15时 D.日落前后15.珠穆朗玛峰的峰顶旗云一般指示方向是()A.西方 B.东方 C.东北 D.西北【答案】13.B14.C15.B【解析】【13题详解】珠穆朗玛峰海拔7000米以上到峰顶,无积雪覆盖,主要是由于“受高空强风的影响”,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B正确;海拔7000米以上与7000米以下珠峰的气候、空气湿度、太阳辐射差异小,AD错误;高空降雪虽然较少,但珠穆朗玛峰极其严寒,降雪可常年不化,故高空降雪少不是海拔7000米以上到峰顶无积雪覆盖的原因,C错。故选B。【14题详解】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冰晶聚集在微尘周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24-10-31
·
13页
·
2.6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