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重庆康德半期考试历史答案

2024-11-10 · 3页 · 872.3 K

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11月调研测试卷历史参考答案1~5BACAA6~10BCDBB11~15DBCCD1.B。仔细观察三幅图中陶盉的造型风格高度一致,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距今4000多年前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盉,被二里头文化继承并加以发展。三星堆出土的陶盉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几乎一模一样,属于从中原地区传播过来的。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长江流域的古蜀文明交流、互动,并最终汇集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材料主要是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的陶器造型风格的相似,不能体现制陶技术的先进。仅仅从陶器出土也不能证明早期国家的出现。2.A。材料中荀子认为日月之蚀、星坠木鸣等现象是自然界运动变化正常现象,觉得奇怪可以,但是不必恐惧,这一看法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色彩。B选项体现了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并非唯物主义;D选项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法则、规律不会变化;C选项属于心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A选项认为自然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具有客观规律,故选A。3.C。秦汉时期的地方治理既有啬夫、游徼是郡县任命的正式官员,也有三老作为地方民众的代表,体现基层自治与国家治理有机结合。乡里官员的设置没有体现地方管理体制的灵活多样,德治也并非秦朝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4.A。北魏统治者将鲜卑贵族确定姓族,仿照北方汉族的门阀士族体制建立统治秩序,又推进汉族士族与鲜卑皇室通婚,构建新的封建统治秩序。学习中原传统文化和削弱汉族门阀并非其目的,B、C错误;D项未能反映整个材料的意图。5.A。狄仁杰、李德裕作为朝廷官员采取措施禁止地方上的封建迷信活动,废除陋习,体现利用国家权力推进社会文明发展。此类举措不完全是针对佛道两家,与儒学正统地位和社会基层治理无关。6.B。宋初统治者为了防范五代时期骄兵悍将局面,实行“将从中御”的领兵策略,通过赐阵图形式来遥控指挥行军作战,是宋初专制皇权强化在军事上的体现。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不利于军事作战的灵活指挥,也不属于崇文抑武的政策体现。7.C。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东南沿海地区航海活动频繁。古代航海活动有极大风险,对林默(天妃、妈祖)的崇拜符合民众心理慰藉的需要,这种民间信仰被官方认可,纳入国家典礼充分说明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材料反映的不是宗教问题,更没有体现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对妈祖的祭祀礼遇不能反映女性社会地位提高,也不符合宋元时期的史实。8.D。《织工对》记载的明代杭州纺织工匠访谈,是研究明代手工业发展的第一手史料,材料中“日佣为钱二百缗”“当求倍值者而为之佣”信息反映当时杭州民营纺织业中存在手工工场大规模生产的雇佣关系,是异于传统的新经营方式。材料不涉及国家对工匠的人身控制和农产品的商品化。9.B。材料反映清代徽商的经营活动,是典型的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大量的财富用于购买土地,不利于商业资本积累和生产的扩大,此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常态,不利于传统农耕社会的转型。徽州地区确实人地矛盾尖锐,但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徽州地区的经济支柱主要是商业活动。11月调研测试卷(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10.B。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西学东渐,洋务派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但是此举遭到传统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说明洋务派力主的中体西用思想并未成为社会共识。争论焦点集中于对待新学的态度,不能说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材料反映教育体制的变革,不是选官制度。11.D。漫画中信息“山东”“圣地”“日本旗帜样的枷锁”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强占山东,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12.B。《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报纸,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该报纸发行过程中也有事件体现国共两党的斗争,但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国统区的新闻报道还是处于国民党的新闻控制检查下,该报纸的发行不等于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地位确立。13.C。诗词中“渝州、建国、毛泽东、柳亚子”等信息判断此诗反映的重大事件是抗战结束后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重大事件。14.C。明清时期归化、绥远的地名设置体现是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名称中带有汉族和华夏文明的优越感色彩。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1951年,政务院下发文件,要求清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地名。地名改名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无直接关系,青色城原意也并非是生态保护之意。15.D。1984年,步鑫生作为国营企业改革的先进典型被广泛报道,其管理理念反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才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体制才逐步成为社会共识。16.(18分)(1)特点:集中于唐宋元时期;具有真实性和亲历性;游历范围扩大;记述内容丰富,包括亚非诸国风土人情、中非贸易航路等。(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2)状况: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制瓷等手工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瓷器等远销亚非;民族交融,宗教文化多元。(每点2分,共8分)(3)作用:有利于开阔眼界,增加中非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非文化交流与传播;是研究古代中非关系、亚非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每点2分,共4分)17.(25分)(1)背景:国力贫弱,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东渐,西方体育传入;新式教育的发展;思想解放(维新变法、民主革命思潮兴起),有识之士的推动。(每点2分,共8分)(2)变化:由体育弱国发展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由参与国际比赛到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由竞技体育为主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共同发展;由政府单一主导到多元主体的举国体制主导。(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促进国际交流,扩大了对外交往;增强了国民体质,推动了国家现代化建设。(每点2分,共6分)11月调研测试卷(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3)阐释:国家强弱影响体育兴衰。民国时期,列强侵凌,社会动荡,民贫国弱,体育事业发展艰难;(2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科技、教育事业不断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迅速。综合国力的增强,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体育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分)18.(12分)评分说明:归纳其基本观点,并明确指出其错误(3分)。他认为中国社会是停滞的,只能依靠外力才能打破循环而得到发展。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歪曲。若只是将其某一例证或具体看法视作观点,并进行相应驳斥,应予降档给分。运用史实驳斥其观点(7分)。主要两个方面:运用史实正面论述中国社会的发展性而非停滞性(4分)。运用史实驳斥其任一个“例证”或“看法”(3分)。指出其错误实质在于刻意矮化中国历史、为日本侵华战争进行辩护等(2分)。11月调研测试卷(历史)参考答案第3页共3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