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4-11-21 · 12页 · 86.3 K

玉溪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语文学科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全球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已无处不见互联网技术的参与,互联网用户数量早已超过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其中,未成年用户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未成年人正以极其快速的适应能力融入这场数字变革中。与此同时,触网的低龄化特征愈发突出。无处不在的全球互联与匿名开放的网络世界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线下社会为未成年人建立的保护屏障,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其中数字负能的挑战日益严峻。数字负能包括数字鸿沟、网络成瘾与网络伤害。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网络伤害则侧重强调未成年人面临的安全、隐私与身心健康等巨大挑战,但无论政府还是学术界都较少关注网络伤害。一是因为未成年人面临的风险与伤害并不只是数字时代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二是因为网络世界中的伤害风险只是一种潜在可能,人们容易掉以轻心,致使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伤害的机制措施。由于互联网能够突破线下社会的时空限制,大大增加了未成年人面临风险与伤害的概率,传统线下社会为未成年人构建的保护措施越来越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要。在数字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上网的未成年人能够远离网络风险与伤害,而本身在传统线下社会已经处于困境的最为弱势的未成年人则更容易受到伤害。在数字时代,负能与赋能犹如硬币的两面。如果说数字负能的挑战日益严峻,那数字赋能也无处不在,并且在持续、快速地改变世界。目前,互联网与数字工具正在重塑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方式,有助于未成年人最大化地发挥自身潜能与展示自我才能。同时,互联网与数字工具为帮助弱势的未成年人掌握传统线下社会的生活技能、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带来了新的可能。(摘编自张国胜、方紫意《从负能到赋能: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的网络治理逻辑》)材料二:智能教育产品与服务是AI技术赋能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利益相关者围绕教育实际需求完成产品的研发,以智能设备、内容和解决方案等形式,打造覆盖教育全过程的服务链条。AI技术还凭借其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课程和内容,增强学习体验并提高学习质量。其应用样态逐渐呈现常态化和多样化。但AI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安全威胁也不可忽视。正如尤瓦尔·赫利拉所说,“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因为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AI系统以机器学习算法为核心,具有自主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它们承担了人类的部分决策功能,而这种决策受到诸多不可控因素的直接影响,不可避免地会给未成年人的成长与发展带来风险。现阶段的未成年人还未能对自己的数字权利做出理性而成熟的决定,甚至无法意识到AI产品给其带来的安全威胁。可见,厘清AI技术给未成年人带来的风险是进行有效治理的首要前提。在AI构筑的数字世界里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存,可能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造成威胁。具体表现在:其一,AI产品可能存在漏洞,威胁未成年人的健康或生命安全。印度特伦甘纳邦在统考中采用智能分数录入系统,由于系统故障,部分参考学生被标记为缺考状态,导致多位考生自杀。其二,AI产品导致网络游戏成瘾、虚拟社交成瘾、网络欺凌等现象层见叠出,这种新型认知和社交模式会对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产生重大影响,进而诱发未成年人焦虑等心理问题。其三,基于AI技术的学习资源推荐系统过度迎合未成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形成“过滤气泡”,产生“茧房效应”,助长未成年人的惰性思维和不良习惯,造成认知和意识形态上的封闭和僵化。AI技术给未成年人的资产安全带来挑战。一方面,AI技术赋能新型诈骗,例如基于“深度伪造”技术的影像诈骗不断涌现,未成年人相比成年人更容易上当受骗,其资金安全往往难以保障;另一方面,群智共享的AI时代鼓励未成年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但未成年人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又缺少相应的产权保护机制,这无疑给了社会教育机构和组织可乘之机。在数据、算法高度集成的AI时代,未成年学生使用AI产品过程中留下海量痕迹,大大增加了数据泄露和隐私侵犯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一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权限划分和数据安全标准尚不明确,导致未成年学生的学习数据存在被泄露、删除和修改的风险;二是个人隐私的安全边界越发模糊,智能系统和学习分析技术可以从原先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挖掘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偏好等隐私,给学生带来隐私被侵犯的风险;三是在教育市场趋利模式支配下,学生的身份敏感信息和学习数据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被传播与贩卖,从而给学生造成精神压力和人格损害,甚至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教育安全问题。AI技术给未成年人也带来了社会安全风险。社会安全风险是指面向未成年人的AI产品的社会应用造成的风险。比如,AI算法难以有足够完备的数据适用于复杂多样的教育场景,由此形成的数据偏见给未成年人中的弱势或边缘化群体带来歧视风险,如英国艾伦·图灵研究所指出,可能影响儿童群体的首要潜在危害是由AI驱动的歧视和不公平。(摘编自郭胜男等《面向未成年人的AI安全风险:风险澄思、根源透析与治理进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愈发突出的触网低龄化现象,网络世界的匿名开放,未成年人传统保护屏障的不适应性,让未成年人遭遇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B.互联网的发展,在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伤害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更多机会,使未成年人最大化地发挥潜力。C.AI技术有助于教育机构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质量,但也可能造成学生认知和意识形态上的封闭与僵化。D.在AI技术为教育赋能时,社会教育机构的趋利性使未成年学生的知识产权、敏感信息、学习数据等面临着被侵占或贩卖的风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国务院2023年发布了《未成年网络保护条例》,材料一成文应在其发布之后。B.互联网未成年用户数量占比较大,与未成年人极其快速的适应能力和互联网技术对全球社会活动全领域的快速渗透有关。C.由于AI的算法具有特殊性,所以我们必须对AI的决策功能进行限定,尽量保证其合理性,同时也要培养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D.如果试图提供一款优秀的AI教育产品,相关机构必须综合未成年人、教育工作者的意见进行考量,并提升技术的算法。3.根据材料内容,依次填入下图空白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AI技术    ②网络成瘾   ③数字赋能   ④网络伤害B.①AI技术    ②网络伤害   ③数字鸿沟   ④网络成瘾C.①数字赋能   ②网络成瘾   ③网络伤害   ④数字鸿沟D.①数字赋能   ②数字鸿沟   ③网络成瘾   ④网络伤害4.在论述未成年人面临的安全风险时,材料一与材料二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5.能够指导社会治理的学术研究,往往具有现实针对性、理据充分性和措施可行性等特点,请据此对材料二进行评价。(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文本一:纪录片《大泰山》文字稿(节选)第一集《河山元脉》开篇日出东方,拔地通天。这座山,见证着沧海桑田出九州的格局;这座山,寓意着华夏5000年文明的兴盛。这是石火山的交相辉映,这是天地人的彼此感召。大哉,泰山!国泰,民安!泰山,从来就不仅仅是一座山。从25亿年前浮出海面的群岛山脉,到3000万年前剧烈隆起的磅礴山体。从东夷人渔猎农耕庇护地,到皇帝柴望祭天制高点,泰山一路向上,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巍然于齐鲁大地之上;从天下一统,到五岳独尊;从自然造物,到人文化成;泰山,植入人心。见山则止,遇水而行,自然而然方为河山元脉。第六集《国泰民安》片尾中华泰山,五岳至尊。她是历史巨笔,继续书写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恢宏史诗;她是大地行舟,一直传承着中华民族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国之魂魄,民之肝胆。挟山超海,砺山带河。泰山岩岩天下稳!不忧不惧,稳如泰山。泰山巍巍天下安!文本二:访谈录《俞虹:关于真实关于纪录》记者:俞老师,咱们这一次的见面真的是邀约了半年之久,终于见上了,这一次您怎么挤出时间来到山东济南了?俞虹:实际上,山东对我是有吸引力的。主办方给了我特别大的诚意,我对纪录片又情有独钟,200多人参加的纪录片大会,大家的交流分享都充满了热情。记者:那在整个过程当中,您获得了哪些比较新颖的关于纪录片的观点,或者是注意到了哪些纪录片呢?   俞虹:首先,纪录片本身最核心的问题可能就是真实性,这是无法绕过而且很重要的问题。我从纪录片的三个核心问题——真实性、历史性、当下性来谈我的辩证思考。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理解影像中的真实。纪录片是天然的,它与真实紧密连接;但是我们也知道任何真实都是有局限的,凡是一部好片子,它一定有极强的主观性表达,我们在强调客观的真实的时候,也要意识到主观性的强大力量。实际上传播者的主体性是特别重要的,真正的好的真实是要由主体来担当的,艺术真实一定是现实生活真实的一个提炼,从题材筛选到主题表达再到艺术表达,它要合为一体。记录今天的,就要具有今天的动态的典型性,这个典型性一定是从具体的事件、人物甚至小人物来切入,汇成整个的时代奏鸣曲。记者:您还提到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您说您家里的电视只锁定两个频道,第一个是新闻频道,第二个就是纪录片频道。我们现在在网上经常会看到有弹幕或者是网友的留言,说要想提高自己,就需要看几部高评分的纪录片。您觉得为什么纪录片对于大家来说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俞虹: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纪录片是小众的,甚至只是知识分子喜欢的样态,而真正打开纪录片跨阶层、跨地域传播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让很多人都觉得纪录片是一个可以和我很近,可以让我获得很多的作品样式。好的纪录片是能够读到很多思想并获得启迪的。因此纪录片就不仅仅属于知识界,它应该还属于大众。记者:刚才俞老师提到看纪录片的问题。其实普通观众看纪录片的时候,有时会被故事情节吸引,有时会被画面的精美吸引。而您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在观看每一部纪录片的时候,通常是一个什么样的维度吸引着您呢?俞虹:好的纪录片它一定有价值意义蕴含在里面,要给人启迪,得有思想。举《雪豹和她的朋友们》为例,这部作品留在我心中最重的是一个画面,这个画面呈现的是雪豹和拍摄者的一个对视。作者把有限的时间画面停留在此刻,把双方的这种对视给剪辑起来,就形成了一种纪录片语言,它的核心在表达人类和世界、和自然界如何共处的问题,给观众以思考。但不是每个片子都一定是给人思想,比方说BBC的《循着香味去旅游》,主持人去探寻各种香料,然后烧菜,也很有意思。所以说纪录片其实是用自己的叙事的角度和方式,带给观众很多全新的体验和深刻的思考,有时候可能是瞬时的触动,有时候却是非常长久的影响。   我想说《大泰山》,其实我很愿意来山东或者到山东,我总觉得有一种特别的缘分和融合。2022年那个冬至,我们每一个经历者都知道那个时候对于中国人民是怎样一个磨难,我们跨进了2023年,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大泰山》。《大泰山》给予我的触动是什么?我立刻写了随笔,在北大电视研究中心的公众号专门发一期《大泰山》,我给大家稍微分享一下:我们相遇了《大泰山》6集人文纪录片,一个恢弘、厚重、博大的泰山就这样坚定地矗立在我们面前。泰山不仅是自然造化的,更是历史的、人文的,是深深蕴含着中国精神的文化图腾,因此它必然是超越山东地界的,属于中国的,属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也独具世界意义价值。所以我就是希望这个片子能够有更多的人去看。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泰山,从来就不仅仅是一座山”,这说明泰山既有其作为山的自然属性,还有其人文属性、历史属性、精神属性,因此被视为了“河山元脉”。B.访谈中,俞虹提到自己愿意来到山东,还用“缘分”等词语表达自己对山东的喜爱,这种情感的形成有纪录片《大泰山》所起的链接作用。C.在谈及纪录片的魅力时,俞虹多次强调纪录片要有“价值意义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