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校际联合考试语文

2024-11-29 · 8页 · 45.2 K

2022级高三上学期校际联合考试语文2024.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鲁迅就对人民充满了热爱,表露他这一心迹最有名的诗句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结识的作家贾大山,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他去世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他。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忧国忧民情怀,“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作家艺术家最大的幸福。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当然,生活中并非到处都是莺歌燕舞、花团锦簇,社会上还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还存在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现象不是不要反映,而是要解决好如何反映的问题。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义”。文艺创作如果只是单纯记述现状、原始展示丑恶,而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人民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考文艺问题时坚持的一个基本立场,而且也是深受民本传统影响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核心命题,在20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建构与文艺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始终高扬人民文艺的旗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一论题,从文艺的本质、艺术家创作的动力与源泉、文艺表现与服务的对象、评判文艺的主体等各个角度阐释了文艺的人民性立场,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要求文艺工作者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使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观更加系统化。以往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者,倾向于把人民当成一个群体性的概念。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谈到了在历史进程中个体的价值与意义。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讲话》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一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加以整合,提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要求艺术家“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观引向一个更加深入、更加坚实的层面。(摘编自泓峻《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是文艺工作者谋求幸福唯一正确的道路。B.鲁迅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得益于他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C.材料一引用苏联诗人“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这句话,是为了证明如果没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就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D.以往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者,倾向于把人民当成一个群体性的概念,《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纠正了这种错误的倾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放飞艺术想象的翅膀必须以脚踩坚实的大地为前提,脱离了人民和生活,文艺创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B.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技巧和手段在价值上远远无法和内容相比,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C.应该正确看待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不能将其当作评价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D.《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结合起来,具有高度的指导作用。3.下列选项符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一项是(3分)()A.面对人流量激增带来的困境,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出台线上预约、人数限流、志愿者引导服务等新举措,最大限度保障游客游玩体验。B.中国国家博物馆以明孝端皇后凤冠为灵感设计的原创凤冠冰箱贴,是近20年来该馆当之无愧的“销冠”,被大家戏称为当下最想拥有的文创产品之一。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东方演艺集团争做“体制创新排头兵”的生动实践。D.“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以原创长篇小说形式聚焦新时代中国山乡天翻地覆的史诗性变革,生动讲述感天动地的山乡故事,塑造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画横线句子的论证效果。(4分)5.《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还提及了下列文艺创作中的不合理现象,请结合材料简要评析。(6分)①有的作品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②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③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沿铁路向前走徐则臣很多年来,我一直对生活抱有隐秘的愿望。我希望有那么一刻生活是独独属于我的。这种想法贯穿了我的整个少年时期,让我的生活充满了一个个小小的私人的惊心动魄。有一阶段我对时间产生了迷信般的热情,决心要把表达上比较特殊的时刻一一找到。当时用的是一块廉价的电子表,事实上它和北京时间并不一致,但是我相信它的精确性。上课时我把手表放在桌面上,不时瞟上一眼。当出现11:11、12:34、5:55等数字时,我的心会突然狂跳不止,我觉得我们终于不期而遇了,这个特殊的时刻是我的了。除了表示时刻的数字外,书页上还眉批了一些特殊的现象。比如在某本物理书上我记下: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某秒,我听到了该年度的第一声惊雷。或是另一本书上写着哪年哪月哪日,早上起床见到了冬天的第一场雪,等等。我热衷于类似的小玩意,发现和记录所有我所见闻的第一次,也许是要把自己时时推向世界的前沿,企图在与生活的正面接触中处处都留下痕迹和影响,而没有意识到很多事情其实不可能,也没有意义。我把它们作为追赶的目标,藏在内心的某个不可示人的角落,等待它们在现实中复活。到了现在,对诸多事物的看法有了改变,我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计较纯粹的形式上的实现和胜利,孩子式的成就感对我已经没有多少意义,转而关注并不懈追寻情感的体验和领会。从童年一路走来,时时纠缠我的愿望历经淘洗,就剩下这类东西了。多年前我向往能在铁轨上走来走去,一脚踩上一根,张开双臂,一直沿着寂静的原野走到铁路的尽头,最好是隐隐能够听到火车的吼叫在身后追赶,当然,想象中的火车必然追不上我,只能在身后永远吼叫。我觉得天地苍茫的时候,一个人去铁轨的方向是一个壮举。二十多年来,这个念头伴随了我的火车旅程的始终。我想找一个无人的地方独自走上铁轨,背对着将尽的夕阳,缓慢地步入黄昏和深夜。很遗憾,急匆匆的旅程和嘈杂的车站不给我机会。去年春节刚过我终于如愿以偿。我陪母亲去舅舅家。这是我第一次去,没想到舅舅的新居前赫然就有一条单程铁路,高高的石子和枕木上睡着两根寒光明亮的铁轨。这里是郊区,沿铁路向东是一片枯黄泛青的田野。枯的是泥土与草木,青的是寒气下无边的麦苗。我曾经站在高处观看过平畴沃野,它的宽大自不待言,而现在当我沿着铁路向前张望,大约是因为这条闪亮的道路,田野越发显得幽深辽广,阳光下的铁路像两条飘忽的银线被看不见的花针牵扯着,稍一抖动,整个大地似乎都跟着波动起来。我不得不说我喜欢这种感觉。晚饭过后的黄昏,我和表妹到铁路上散步。表妹说这是单程运煤的铁轨,一天只经过一次火车,常常是在半夜时分轰隆隆地驶过,动静巨大,摇撼周围的居民和他们的梦。我建议沿着铁路向前走,一直走下去。表妹直摇头,说走一会儿就不见人了,那边是野外。我说没事,有我呢。表妹答应了,走在我前面。落日已尽,夜暮垂帘,又一个仪式即将开始。和想象中的一样,叉开双腿,举起两臂,但是两步过后我就发现这种走法是怎样的折磨和痛苦。一个人没有能力同时踩着两条铁轨不停地走下去。妹妹还小,不明白我的想法,只是按照习惯踩着同一条铁轨,张开两条胳膊,在寒风里缩着脑袋向前跑,嘴里嘟嘟地叫着开道,像只臃肿的小蜻蜓左右摇摆。我坚持了一会儿,还是从铁轨上下来,踩着枕木跟在她后面。天很冷,风像水一样漫过头顶,我不得不把棉衣的领子竖起来,双手插在口袋里。前面就是在我的想象中存活了很多年的黄昏,铁路遵照我的想象通往迷茫渐深的夜。妹妹走得很熟练,尽管歪歪扭扭,但不会从铁轨上掉下来。走得也很开心,因为她不关心铁轨通向哪里,不知道它需不需要一个尽头。远处有树木影影绰绰,显出旷野的空洞和萧瑟,我们已经远离灯火和民房里的炊烟,远处的灯光闪烁变幻,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向寒冷深处走着,路边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把我从黯淡和凄冷中解救出来。前面是活蹦乱跳的小妹妹,有着天真的前途和活泼的现在,我突然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茫然和恐慌,我觉得我在那一瞬间老了,这就是我23年来不懈幻想的沿铁路向前走?在23年的幻想中,我从来没有对具体而微的细节作过考虑,比如是否会碰上点儿意外,从来没有,只是想着向前走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