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2025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将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准确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3.选择题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对应选项涂黑,若需改动,须擦净另涂;非选择题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书写。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党参5g、黄芪5g、麦冬3g、红枣10g……这段时间,服用中药茶饮“火出圈”,成为风靡网络的“时尚养生方式”。可以现熬现喝,甚至还能根据个人体质调配药材,实惠、方便又好喝的中药茶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令广大网友感叹“原来打败奶茶店的居然是中药房”。在奶茶、咖啡等饮品研发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各种花式新品令广大消费者应接不暇,得到的褒贬也不一。这种情况下,早就拥有极高国民度的中药茶饮又何以迅速“突出重围”?事实上,这恰恰反映出大众心底对国内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可。从客观角度讲,相较于市面上许多商业化产品可能含有的添加剂及食品安全风险,中药茶饮具备药理学原理,材料安全透明,让人喝着放心,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从现实反馈看,许多人品尝中药茶饮后纷纷表示其“风味独特”“价格美丽”“健康养生”,完全凭实力打败市面上各种甜腻饮品,更“点亮”了传统配方的“当代优势”。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药茶饮之所以不必费心营销就能持续热卖,一定程度上还源于年轻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热情呼应和积极推广。如今,有更多年轻人愿意亲近中医药文化。面对底蕴深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他们更乐于主动挖掘其中的丰富内涵,培养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向往和美好旨趣。无论是开方抓药还是记录感想,其实都是他们主动亲近、学习、理解、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其效果价值往往更胜于传统形式的科普与说教。在更大意义上讲,此次中药茶饮的火热,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展现自身时代活力与价值的案例。这同样启发我们,要想更好地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不妨让其更主动贴近当代人的工作生活,用中医药的文化魅力和真材实料吸引大众关注、感悟其中内涵。在这方面,已有不少中医借助网络,在社交平台上成为“网红”,以专业知识开展科普、讲述养生之道,收获各年龄段的粉丝。中药茶饮供不应求、掀起社交媒体热潮的事实更有力说明,这届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宠成时代顶流”。相信在广大公众的普遍热情、包容与探索中,中医药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展现自身底蕴,凭实力“出圈”,激发更大的时代魅力与光彩。(摘编自陈之琪《年轻人中意中药饮方,优秀传统文化时尚不减》)材料二: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奖,令公众重新审视土生土长的中医药。尽管青蒿素是我国药品管理法实施后批准注册的第一个新药,也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为数不多的创新药,但由于历史原因,青蒿素的知识产权被跨国药企占有。幸运的是,诺贝尔奖承认了屠呦呦的首创性,40多年后,这项拯救上百万生命的成果,才被盖上了“中国印”。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究上遍查典籍、多方分析。直到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汁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是绞汁而非煎服。屠呦呦意识到温度可能是提取的关键,实验结果验证了科研设想,制备出的黄花蒿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疟效果,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经历了13年的艰苦奋战,在屠呦呦科研团队数百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1973年在海南疟疾区试用青蒿素胶囊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终于打开了开发新抗疟药物的大门。尽管屠呦呦称,阅读了2000多本中医古籍才找到青蒿素的提取办法,但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寻找创新药,这种“笨”办法仍不啻为一条捷径。西方传统筛选新药方法如同大海捞针,一些发达国家因而凭借技术优势,大力发掘世界各地的传统药物。如果我们捧着金饭碗,却既不愿花笨功夫,也缺乏新手段,拿不出几个像样的一类新药,还得花高价进口原研药,这实在让人汗颜。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中医药竟成了国外企业的摇钱树。然而,中国创新的成果,不能总寄望由国际性的学术荣誉来认可;中国创新的资源,也不应常用“秘不示人”来保护。屠呦呦获诺贝尔奖,青蒿素进入大众视野,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以有效措施,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宝库?中医药属于国人的原创知识,可惜的是,因为保护不当,成了“无主公地”,被疯狂攫取无偿开发。另一方面,流传于民间的中医偏方受相关政策的制约,应用空间越来越小;一些验方秘不外传,也只能老死山林、悄然泯灭。中医药的开发利用,不只是加盖“防盗水印”,撑开法律“保护伞”,让中医药姓“中”,为人类健康造福,刻不容缓。(摘编自《如何为中医药盖上“中国印”》)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药茶饮“火出圈”,不仅反映出当下年轻人对养生的追求,也体现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B.想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需要更主动地贴近当代人的工作生活,凭借中医药自身的文化魅力和价值吸引大众。C.中药茶饮不需要大力宣传推广就能得到人们的热情追捧,源于大众心底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可。D.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但对于传统中医药的开发和保护任务艰巨繁重。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多方分析、查遍典籍,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让屠呦呦深受启发,重新调整提取方法,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B.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与创新中夯实文化认同之基,中药茶饮的“出圈”,说明借助中医药饮培养人们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成为一种可能。C.中医药的开发利用、保护传承任务艰巨,不能总是寄希望于国际学术机构的荣誉认可,还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中医药的科技创新成果。D.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洋中药”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说明我国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但是中医药的创新资源,也不能用“秘不示人”来保护。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中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自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来,目前参观游客人数已达50万人。B.不少中国游客前往日本旅游,他们不仅疯狂地扫货马桶盖、药妆等,还会扫货日本随处可见的汉方药。C.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里种植着上千种中医药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D.9月13日,河北蠡县医疗卫生集团中医医务人员到小陈中学,举行了一场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4.文化承载着灿烂的文明,维系着民族的精神。根据上述材料的论述,谈谈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屠呦呦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写道:“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医药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之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请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谈谈如何以有效措施开发和保护中医药宝库。(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男妈。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师傅说:“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舅妈只找到一本相册,照片却一张不见。舅妈问女孩:“小卿,照片呢?”小卿指了指在墙角处放着的脸盆,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舅妈无奈,只好回自家去找。小卿却对我说:“我娘没死。”“那你娘去哪儿了?”“找我爹去了。”“那你爹去哪儿了?”“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舅妈回来了。把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师傅眉头一紧,盯着照片,似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我开始做准备。师傅坐在那里,闭目养神。我在素描纸上打着方格,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枪炮声。师傅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阳光正好照在方方正正的格子上,那格子犹如一个个开着天窗的房间,敞亮而温暖。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舅妈坐在一边数落:“兵荒马乱,一个女子,不找个安分守己的男人,守着自己的小家,天天在外面疯跑。”师傅紧皱眉头。她喋喋不休。天擦黑的时候,师傅才把铅笔稿画完。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艰辛。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师傅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鼻头的阴影慢慢地擦出来了,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到傍晚,他再也画不动了。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我看到,师傅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师傅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接着,师傅淡定地说:“我重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返回的路上,听着他软弱无力的脚步声,我不忍心地说:“师傅,要不我们放弃吧。”师傅说:“不能。”师傅回答得那么坚决。肩上画夹中那张薄薄的素描纸,仿佛有雕塑般的形态,厚重了许多。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爱说的舅妈,也变得沉默了。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我背着画夹和师傅回到店里。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说想请我给她娘画张像。我觉得眼熟:“好的,把照片给我。”“有照片,但不在我手里。“没有照片我画不了。”“我是小卿。”她说。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定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2024-12-05
·
9页
·
47.2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