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答案详解版

2024-12-12 · 8页 · 391.9 K

东北三省精准教学202412月高三联考强化卷语文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就是因为”表述绝对,由材料一第一段“科研人员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了深入梳理,使整个系统能够更健全、可靠”可知嫦娥六号更健全、可靠还有其他原因。B项,“只是附带任务”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只是陈述了搭载了4个国际载荷这一客观事实,来说明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也是嫦娥六号任务的一大特色。C项,“嫦娥六号从中采集到的月幔深处物质意义重大”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如果嫦娥六号能够幸运采集到的话”可知,这只是假设,并未成为现实。故选D。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嫦娥五号着陆点的空间环境”受“地球风影响大,太阳风影响小”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满月前后……而从地球大气逃逸的粒子却有机会到达月球”可知,月球正面正对太阳的这段时间,月球被地球磁层的长尾罩住,月球感受到的太阳风“风力”会减弱,但并不能推出选项结论。故选C。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题干中强调的是“实际意义”。A项中提到的进一步了解历史,有助于学术研究,侧重学术意义。C、D两项于文无据,无中生有,且这两项应该是完成月背取样的重要步骤或举措,并非实际意义。故选B。4.①准确。材料多处使用数据,对月壤相应信息进行说明,语言表达准确。②严谨。材料注重科学限定,如“当然”“更”“应该”等词语的使用,严谨科学。③形象。材料在对“地球风”和“太阳风”的说明中,使用“风力”“吹拂”等说法将专业术语形象化,使读者易于理解。(①②两点谈语言的“科学性”,分开答或合并答都可,任答对一点给2分;第③点谈语言的“形象性”,答对给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答题前需要对科普文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如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等,然后从文章中找出对应的依据。①准确。材料二第一段“1935.3”数字精确到小数点,“1731”等具体详尽的数据显示出文章作为科普文极为准确的特点。②严谨。用词方面“当然”“更”“应该”等词语的使用在材料二中均能找到,这些词语体现出作者在得出结论前是有依据的,以及作者给出的结论均为相较而言的,体现出文章语言的严谨科学。③形象。材料二第三段中,对“地球风”和“太阳风”进行说明时,使用“风力”“吹拂”等说法更贴近日常生活用词,将专业术语用更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使读者易于理解,展现出文章的形象性。5.【示例】第十章勇于探索的嫦娥六号一、在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开出路来章节内容:介绍嫦娥六号探月过程中的技术突破二、不一样的“月壤”章节内容:介绍月背月壤的研究情况,畅想建立月球科考基地第1页共8页{#{QQABLYQAggAgABJAAQhCQwWQCgOQkhGCCagOxBAEoAAAiQFABAA=}#}三、敞开怀抱的“国际范儿”章节内容:介绍嫦娥六号的协同合作机制,如国内协调工作情况和国际合作情况四、承前启后,探索不止章节内容:介绍嫦娥六号对于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和天问系列的意义,以及中国深空探索远景的序列规划(答出一个章节给2分,标题、章节内容概括各1分,答出三个章节给6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从材料中找出“嫦娥六号”探月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该书的目录形式进行梳理呈现。本题本质上考查的还是对文本中重要信息的提取梳理。首先,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嫦娥六号的任务是……”“嫦娥六号的生产时间比较长……使整个系统能够更健全、可靠”以及材料一中“嫦娥六号任务自发射后历经53天”的演示图可以总结出材料一主要介绍嫦娥六号探月过程中的技术突破,可将其作为第一章的主要内容,且因为“嫦娥六号”是在嫦娥一号至嫦娥五号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所以第一章章节标题可以体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比如“在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开出路来”。其次,材料二第二、三段主要介绍月背月壤的研究情况,第四段“假如未来在月球建立科考基地的话……”,这是对建立月球科考基地的一种设想。所以第二章的章节内容可依据材料二进行设定,概括为“介绍月背月壤的研究情况,畅想建立月球科考基地”。且材料二突出的是月背采样的情况,章节标题可以与“月壤”相关,设定为“不一样的‘月壤’”。再次,材料一“中国探月工程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也是嫦娥六号任务的一大特色……”等内容还介绍了嫦娥六号的协同合作机制,所以可以将第三章章节内容设定为“介绍嫦娥六号的协同合作机制,如国内协调工作情况和国际合作情况”。章节标题以“合作”为主题,比如“敞开怀抱的‘国际范儿’”。最后,根据材料一“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之后,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正在按计划推进……开展技术验证”“我国计划2025年前后……小行星探测任务”“2030年前后……木星系探测任务”等内容可以总结出嫦娥六号对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及天问系列都有重要意义,中国深空探索远景也在有序规划中。所以章节内容可以设定为“介绍嫦娥六号对于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和天问系列的意义,以及中国深空探索远景的序列规划”。章节标题以探索未来为主题,比如“承前启后,探索不止”。注意根据由现在到未来、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安排章节顺序。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对那些想要甩掉‘我’的人也没有过多埋怨”“因为他们也是勇敢的战士”理解不当。原文第17段“也不责怪要甩掉我的同伴”,体现出“我”对他们没有埋怨。且根据原文“实在是太艰难了”可知,不埋怨是因为“我”能理解当时的情况太过艰难,他们想要甩掉“我”实在是出于无奈。故选C。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D项,“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分析不当。依据原文第4段“后来上了护士学校,毕业后在一所医院里工作。医院前面有一条小溪”可知,此时“我”已经从护士学校毕业,在医院工作。所以应是对过往的护士工作的回忆。故选D。8.【示例一】选择“中国女兵”。理由:①“中国女兵”这个标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且本文的情节也是第2页共8页{#{QQABLYQAggAgABJAAQhCQwWQCgOQkhGCCagOxBAEoAAAiQFABAA=}#}围绕女兵的抗日事迹展开的;②本文写了三个中国女兵,这个标题有利于引导读者联想到中国女兵的群像。(每点2分)【示例二】选择“为正义而战”。理由:①“为正义而战”是主人公水姐的话,突出了水姐的形象;②“为正义而战”突出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文章标题分析题,首先可考虑标题本身的意义,再考虑其和内容、人物、主旨等的关系。选择“中国女兵”。内容上,主人公“我”是一名中国女兵,文中的水姐、小木也都是中国女兵,这个标题点明了本文的主要人物是中国女兵,主要内容是中国女兵的抗日事迹;本文具体写了“我”“水姐”“小木”三个中国女兵,这个标题既呼应文中的“中国女兵”,又有利于引导读者联想到中国女兵的群像,升华主题。选择“为正义而战”。“为正义而战”是主人公水姐的话,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再以之为题,可以突出水姐这一人物形象;“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我本来就没有家,难道还要失去国吗”“不抗日还活着干什么”体现出女兵们义无反顾、不惧牺牲的抗日精神,而“为正义而战”表明了抗日战争是保家卫国的战争,这一标题突出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9.(1)两个叙事层次:①孟嵋发现小册子并和丁医生谈论小册子的故事;(1分)②“我”讲述的“我”、水姐和小木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2分)(2)效果:①增强了叙事的艺术性、真实性、复杂性;②多视角叙述故事、表现人物,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③呈现多元感受与多元评价,增强了小说的立体性。(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小说叙述层次要把握情节,厘清结构。本文有两个叙事层次:“这一天,孟嵋到病房给丁医生……她发现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孟嵋开门,默然把手中的小册子递给丁医生”“丁医生抬头望着窗外,‘她是一个女兵,我竟不知道她的名字’”,这是孟嵋发现小册子并和丁医生谈论小册子的故事;文章第3~19自然段是“我”在小册子中讲述的“我”、水姐、小木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效果:文章写到孟嵋发现小册子后,转而以第一人称叙述女兵“我”和别人的故事,构思巧妙,增强了叙事的艺术性、真实性、复杂性。“文字到这儿忽然断了。孟嵋勉强忍住泪水……”“丁医生很快看完那几页文字……”是以孟嵋及丁医生的第三人称视角呈现故事;“我走得很慢,拖住了他们的脚步,真是一个累赘。我恍惚中听见他们在谈话”是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多视角叙述故事,多方位塑造人物,使人物更生动形象,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时,“我”对战友及救助自己的人有相关的感受和评价;从孟嵋和丁医生的角度来叙述时,他们对册子中的故事也有自己的感受和评价。作者通过多层叙事,呈现多元感受与多元评价,增强了小说的立体性。10.AC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崔子”是主语,“为无道”动宾结构,结构完整,在A处断开;“而”表示递进,“弑其君”动宾结构,在C处断开;“与公室”“与崔庆者”在结构上并列,内容上转折,故D、E、F处不可断开,在G处断开。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第3页共8页{#{QQABLYQAggAgABJAAQhCQwWQCgOQkhGCCagOxBAEoAAAiQFABAA=}#}C项,“与”在文中意为“顺从”,而“夫人之相与”的“与”,意为“交往”。故选C。1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由材料二第一段中“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可知,晏子进入了坎内,他只是没有脱剑入内,且他所盟之誓和其他人不同。故选C。13.(1)侍奉君主的人,怎么能只为自己的俸禄?(臣子的职责)是保护国家。(译出大意给1分;“臣”、“口实”、宾语前置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你用武器劫持我,而使我背离心志,这不算是勇武;用利益诱惑我,使我背叛君王,这不算是仁义。(译出大意给1分;“失”“回”“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臣:称臣,侍奉。口实:俸禄。社稷是养:宾语前置句。(2)失:使……背离。回:惑乱,诱惑。倍:同“背”,背叛。14.【示例一】不矛盾。从材料一看,晏子反对“愚忠”。晏子认为君主所作所为必须符合道义,君主如果是为天下而死,则臣子应该以死效忠,如果是为了私事而死,则不必;(1分)从材料二看,崔、庆二人逼晏子等人顺从他们,背叛公室,晏子宁死不从,因为他必须对公室忠诚。(1分)效忠公室和效忠庄公不是同一件事,所以晏子对君主的态度并不矛盾。(1分)【示例二】矛盾。从材料一看,晏子反对“愚忠”。晏子认为君主所作所为必须符合道义,君主如果是为天下而死,则臣子应该以死效忠,如果是为了私事而死,则不必;(1分)而材料二中,晏子在盟誓时说:“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他指责崔子的弑君行为是无道之举,是大不仁之事,又表现出对庄公这个无道之君的忠诚。(1分)所以,两则材料中,晏子对君主的态度有矛盾之处。(1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答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定义“君主”,“君主”是某个人还是整个公室,据此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考生认为不矛盾。根据材料一中“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可以看出晏子反对“愚忠”。晏子认为君主所作所为必须符合道义,君主如果是为天下而死,则臣子应该以死效忠,如果是为了私事而死,则不必同死。根据材料二中“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受此不祥”“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义也”可以看出崔、庆二人逼晏子等人顺从他们,背叛公室,晏子宁死不从,因为他必须对公室忠诚。前后文中,效忠公室和效忠庄公不是同一件事,所以晏子对君主的态度并不矛盾。如果考生认为矛盾,则是将“君主”看作庄公个人,不涉及公室。【参考译文】材料一:崔武子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