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名校联盟2025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答案BCDADBCA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CBCDAABB【解析】1.据材料可知,孔子的弟子子夏到西河讲学,其弟子有人成为法家、墨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人研究儒家经典,虽然思想发展方向不同,核心主张也不同,但都是为了重新构建社会秩序,适应社会变革的时代需求,故选B,排除A;材料反映了百家争鸣,但无法说明是百家争鸣的开始,也无法反映出士阶层的矛盾突出,故排除C、D。2.根据材料“地方第一级行政区所辖土地人户众多,军需粮草自成一体,财力雄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时“黄巾起义”爆发,当时的地方第一级行政区“郡”数量多、实力分散,无力镇压起义,将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作为监察区的州掌握地方实权,一方面有利于整合地方力量平叛,但是另一方面也导致地方势力膨胀,产生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现象,故选C,排除A;“州”性质变化主要是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与地方经济发展、澄清东汉吏治关联不大,故排除B、D。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市由前期按时间严格管制到后来突破时间限制,市的繁荣使得管理难度加大,所以政府要求向街门户按照管理要求开市闭市。由此可见,市的管理难以适应商业发展,故选D;唐代的市“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向街门户”,说明突破时间限制,但并不意味着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排除A;材料强调市突破时间限制,使得管理难度加大,故排除B;材料强调市的管理难以适应商业发展,未涉及城市职能变化,故排除C。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亮认为充满整个宇宙的是某种具体形态的物,即具体形态的物是世界的本原,主张百姓日用即为道;陈傅良认为道德与功利密切相关,事物之中即为理,两者的主张体现了永嘉学派崇尚现实功利的价值,故选A;唯物主义思想和商品经济的影响都只是对材料的片面反映,故排除B、C;根据材料可知,永嘉学派注重现实功利,心学注重自身修身养性、内心反省,永嘉学派与心学体系并非一脉相承,故排除D。5.根据材料可知,清代河湟乡村治理打破了原来权力世袭和固化,王朝的权力可以深入乡村,实现了由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的飞跃,对加强国家认同有积极意义,故选D;消除了民族隔阂,过于绝对,故排除A;清朝在河湟乡村任用“原管番目委充乡约里”“原有番目给予土千百户职衔”,建立了基层管理制度,但不能说明健全了基层管理制度,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力度,故排除C。6.材料展示了张之洞于1891~1908年兴办的近代工业,它们的名称从“局”逐渐转变为“厂”,说明当时民用工业在管理上出现变化,其更加注重利用近代工厂制度进行管理,故选B;根据所学,近代民族工业始终未居于经济成分的主导地位,故排除A;晚清民族危机加剧和封建统治日益崩溃,张之洞兴办的近代工业无法解决晚清困局,故排除C;实业救国思想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张之洞是洋务派,故排除D。7.由题可知,国歌广告宣称的“国歌所以代表国家之性质,发扬人民之精神,其关系至大”,已反映出近代民族国家意识。《五旗共和歌》流传甚广也反映了民族国家认同,故选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指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制定国歌不属于政权建设,故排除B;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时间不符,故排除D。8.根据题干,党的土地政策由国有化转变为农民所有,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极大调动了农民的革命与生产积极性,从而巩固了苏维埃人民政权,故选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结果不能反映党的土地政策前后变化的差异,故排除B;土地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而不属于社会主义范畴,故排除C;标志中国共产党实现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应为1935年的遵义会议,故排除D。9.根据题图,1949年处于两极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壮大;1972年,冷战形势转为“苏攻美守”,第三世界的兴起;1992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三次国际形势的变化都推动了中国的建交高潮,故选C;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形势严峻,同时又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孤立,外部环境紧张,故排除A、B、D。10.根据材料,专利制度的建立,将发明人的创新成果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极大调动了发明创造的积极性,顺应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要求,故选B;专利制度虽然调动了发明人的积极性,但并不是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充分条件,故排除A;制造强国战略是在2015年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中国专利制度的建立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D。11.材料强调汉籍初传日本有三种说法,后又有日本根据徐福东渡民间的传说的猜测和记录,说法较多,需要对史料进行辨别考证,故选C;材料主旨为汉籍传入日本的来源,排除B、D;A选项过于绝对,排除。12.材料现象为价格革命,排除A;B为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排除;价格革命缘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故选D。1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官在国家政治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至于每位总统都要思考如何“防止职业文官阉割总统的政策”,这体现了行政机构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总统的行为,贯彻自己的意志,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政治中立是文官政治重要的特点,材料仅仅强调文官政治在20世纪制衡行政权,排除B;根据材料“文官逐渐‘演变为运用法律和掌握政府实权的真正力量’”可知,文官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并未表明文官集团已经完全掌控了政府的实权,总统仍然是行政首脑,拥有重要的决策权,排除C;分权制衡机制包括纵向和横向的权力,文官制度的制衡作用只是分权制衡机制的一部分,不能说明整个机制发展完善,排除D。14.材料表明从1913年到1953年,特别是1928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增长缓慢,而工业总产值增长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这说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选择A;总体产值与1913年相比呈现上升趋势,排除B;材料无法得出苏联工业水平遥遥领先,排除C;材料无法看出经济所有制结构,排除D。15.材料表明经过美国的商业化包装,圣诞老人形象从圣徒变为基督教改革者、异教神祇和商业形象的混合物,并成为全球大众消费的标志,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得益于美国的经济优势,也随着可口可乐在全球的销售,促进美国经济影响力扩大,故选B;1931年西方并未处于战争环境,故排除A;普及过于绝对,排除C;可口可乐形象的变化并不能直接导致经济全球化,排除D。16.材料表明中美双方对待伊朗核问题的不同政策,这说明双方需要在利益和原则间寻求平衡以维护伊朗地区的稳定,故选B;材料仅仅表明中美双方的政策不同,并未显示结果,且世界范围过大,排除A;美国的政策不利于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排除C;中美双方外交政策的差异并不能反映中西文明根性的差异,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2分)(1)(5分)原因:宋代手工业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坊市制的瓦解(或城市商业突破空间限制);官府对工商业的控制减弱;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与行业整体利益的需要;为应付官府各种封建义务,减轻行户的负担。(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2)(7分)评价:积极作用:推动了工商业发展,有利于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规范行业生产和行业的垄断或发展;兼有教化、慈善和社交功能,对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起到推动作用。(答出两点即可,4分)消极作用:控制严密,压抑了工商业的活力;否定对财富的追求,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反对竞争与创新,不能适应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3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与中世纪欧洲的行业制度与市场治理。第(1)题简述宋代“行制”形成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相关史实,得出宋代手工业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坊市制的瓦解、官府对工商业的控制减弱等原因;根据材料中“各行各业都有显著的传统服饰、贩卖形式和习用的行话”“有权掌握买卖的价格,检查商品的质量和校验度量衡器具”等信息,得出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与行业整体利益的需要;根据材料“由官府批准,应付官府的‘行户祗应’”,得出应付官府各种封建义务,减轻行户的负担。第(2)题对欧洲行会制度进行简要评价。积极作用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分析出行会制度对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的促进;根据材料“主要职能是为它的成员维持对当地市场的垄断,保持一个稳定、没有竞争的经济制度”可得出,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规范行业生产和行业的垄断或发展;根据材料“行会还担负着宗教协会、慈善团体和社交俱乐部的作用”的信息,得出对行会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起到推动作用。消极作用方面,根据材料内容,不难得出“控制严密,压抑了工商业的活力”“否定对财富的追求,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等影响,根据“随着中世纪后期新的经济因素的形成与发展,行会制度连同它的理念最终走向消解”,得出行会“不能适应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等结论。18.(14分)(1)(6分)影响:将南洋各国纳入到中华朝贡体系;改善了治安状况,保障了南洋地区海道沿线的航运安全;协调了南洋各国的争端,有利于区域和平与稳定;加强了中国与南洋以及南洋与西洋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南洋各国的经济繁荣与地区开发;推动了儒家文化圈在南洋的扩展。(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2)(8分)内在联系:哥伦布发现美洲拉开了全球化的序幕,引发了早期殖民活动的热潮;早期殖民活动带来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资本原始积累使资本与生产资料进一步集中,促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最终向无产阶级转变,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海外市场的扩大驱动了技术的革新,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同时也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形成两大阶级的对立局面,从而开始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评分标准】本小题采用等级赋分制,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6~8分)内在联系的阐述按照时序层层推进,关联完整而清晰、逻辑严密;内容包含了早期殖民活动、世界市场、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等关键点;语言简洁准确,历史术语运用规范。第二等级(3~5分)时序基本正确,关键环节出现脱节,逻辑不严密;内容只涉及部分关键点,出现内在联系的部分缺失;语言重复繁琐,历史术语使用失当。第三等级(1~2分)时序颠倒,内在关联缺失并模糊不清,逻辑混乱;照抄材料内容,语言堆砌,历史术语缺乏。【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早期全球航海贸易的发展。第(1)题概括郑和下西洋对南洋各国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肃清海盗”“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外交斡旋活动”“各国仰慕中国的强盛,年年朝贡”等内容,可以归纳郑和下西洋对南洋各国产生的政治影响。根据材料“开拓众多的远洋航线”“持久和均衡的贸易往来”等内容,可以归纳郑和下西洋对南洋各国产生的经济影响。根据“代表天朝大国的和平使者”“不少国王托葬中华”等内容,可以归纳郑和下西洋对南洋各国产生的文化影响。第(2)题阐述“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材料线索的提示,结合世界近代全球化历史、资本主义发展史、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史等内容构建因果联系,具体如下:哥伦布发现美洲(早期殖民活动)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壮大→推动工业革命→无产阶级形成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两大阶级对立)→要求学生运用组织语言对其内在关联进行分点阐述,要求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历史术语的运用规范准确。19.(14分)(1)(6分)原因:战争、文化交流和人口迁移等方式促进民族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大杂居,小聚居相处的居住模式;统治者措施及政策;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每点2分,
西南名校联盟2025届“3_3_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一)联考历史-答案(1)
2024-12-24
·
5页
·
42.3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