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金科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测评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4-12-24 · 7页 · 65.7 K

2024~2025学年高三12测评(福建)·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距今8000年前后的稻谷遗存;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20—50厘米厚的炭化稻谷、茎、叶。这有助于研究A.古代农业技术的传播途径B.原始农业起源与发展C.中国南方地区的历史变迁D.人类文明起源与进程2.从睡虎地秦墓竹简、岳麓书院秦简来看,秦律中非刑事律名居多。比如,涉及职官管理方面的有《置吏律》等,涉及经济、财政、金融管理方面的有《田律》《厩苑律》等,涉及军政管理方面的有《军爵律》等,涉及手工业管理方面的有《工律》等。这说明秦朝A.法律以保障皇权为目的B.法律体系十分完备C.注重依据法律治理国家D法律以经济为核心3.下表是不同学者有关随唐科举制度的观点论述。这些论述表明科举制度观点一观点二国家级考试制度的应用,可以加强全国人民对政府的向心力,无论他们属于哪个心族,亦不论他们居住何方,皆可以由考试而加强他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对国家更忠诚科举考试在中国古代漫长历史中,对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考试的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观点三中国是一个考试古国,是考试制度的发祥地,一千多年的科举社会养成了中国人有一种应考的、认同的遗传性A.打破了阶层固化的局面B.构筑了民众认同的意识形态C.推动了官员选拔公平化D.导致了地方世家大族的衰落4.南宋理学家魏了翁指出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佃户“携米或一斗,或五七三四升,至其肆,易香烛、纸马、油盐、酱、麸、面、姜、药饵之瓜不一.皆以米准之”,每逢春冬农闲季节,他们则“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可见,当时农村市场2{门人A.与城市市场联系减弱B.深入小农日常生活C.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D.经济主导地位加强5.据《春明梦余录》记载:“永乐初,建内阁于东阁门内,以备顾问。永乐之世,杨士奇、杨荣官止五品。至仁宗朝,升士奇为礼部侍郎;荣为太常卿,进太子少傅,兼谨身殿大学士;后杨荣升尚书,授以工部,盖不欲以兼官压六卿之止。“据此可知,明朝A.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B.君主专制受到挑战C.内阁的地位有所上升D.官员品级决定地位6.19世纪下半叶,中外通商后洋布输入增加,城镇市民穿用洋布日渐普及,洋布成为人人可以穿用的通用衣料。洋布普及使市民中等阶层认同感增强,传统服饰的上下等级色彩减弱。据此可知,洋布的流行A.折射社会文化的变动B.摧毁了传统自然经济C.标志着民族工业兴起D.导致了社会阶层固化7.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后,刚刚成立的湖北军政府为了广罗人才,特设“招纳处”机构,知识女性吴淑卿看到后,立即毛遂自荐。在吴淑卿的鼓舞下,不少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商人怨妇、官吏小妾纷纷响应革命。据此可知,当时A.女性成为社会改造主力军B.湖北军政府重视女性权益C.传统观念对女性束缚消失D.民主革命助推女性的觉醒8.1936年,上海漫画界发起第一届全国漫画展,《标准奴才》是廖冰兄参展的作品,画中的奴才自割首级奉献敌寇——可怜、可恨、可恶,惊心动魄。该作品A.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B.展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C.一呼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D.抨击了国民党的对外政策9.1964年5月起,毛泽东多次谈三线建设问题,称世界有原子弹时期中国无后方不行,沿海地区规模大需搬家,工业交通部门、大学等都要搬,一线要搬,三线、二线要加强,强调在四川建攀枝花是战略问题。这反映出三线建设的实施是A.为了促进沿海地区产业升级B.旨在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C.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的考量D.适应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10.下表是我党召开的有关文化体制的会议、意见决议和相关成果。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2003年6月中央专门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5年12月《意见》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强调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2010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统一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有效解决了多头执法、职责交叉等问题,加强了文化市场监管A.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B.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C.引导文化服务市场经济D.积极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11.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与平民斗争中,贵族虽允许平民选出自己的官吏,但并非一味退让。如贵族设立特殊职位—具有协议权力的军团司令官,其选举在森都里亚大会举行,而决定是否进行选举的权力在元老院手中。这说明古代罗马(A.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B.注重权力制衡机制建设C.民主政治发展较为完善法律体系保障政治稳定12.12世纪中叶,英国亨利二世出台了“盾牌钱”政策,即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在军事上对骑士的依赖。“盾牌钱”政策的出台A.增强了英国政府的财政实力B.标志着英国骑士制度的瓦解C.有利于推动英国王权的强化D.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3.西班牙重商主义者马斯塔利兹指出:“西班牙封建经济体系根深蒂固,工业生产极为薄弱。尽管坐拥大量财富,但它未能将这些贵金属有效转化为资本,致使其美洲领地运来的贵金属经常大量流出,转到它更勤劳的邻人的手里。”据此,该学者论证的主题是A.贵金属外流的不利影响B.西班牙与邻国贸易失衡^欧洲商业繁荣的短暂性D.新航路开辟的封建性质14.新教信仰认为“上帝为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安排了一项天职”,人应该尽可能勤奋工作以增加上帝的荣光和“增进公共福利”,而在社交、闲聊等活动中浪费时间都应该加以绝对的道德谴责。这表明新教A.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B.引发了社会道德危机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D.改变了社交文化模式15.1708年,爱丁堡大学施行教授制,文学院设立数学教席,自然哲学的教授内容也从研究亚里士多德转向研究牛顿科学;18世纪末期,自然历史、天文学、农学等新的讲席陆续建立。当时大学教育发展主要得益于A.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B.知识经济开始兴起C.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D.神学世界观被摒弃16.1814年,《泰晤士报》率先使用蒸汽印刷机,“从而取代了四个半世纪以来的古腾堡活字印刷”。1848年.W.H.史密斯在尤斯顿火车站建立了第一个书报亭来销售报刊。1853年,像《曼彻斯特卫报》《曼彻斯特信使报》都已经开始使用电报来传递消息。这说明A.印刷技术决定媒体内容B.交通发展促进报刊的发行C.技术变革影响经营方式D.新闻传播开始商业化运作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道是泰汉时期与县平级的行政区划,也是中国最早的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其在两汉时期逐步消亡。初郡制度创设于汉武帝时期,也属于特殊地方行政制度范畴。“初郡”是在岭南及西南地区实施的一种制度,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所施行的法律并不同于汉郡,而是“以其故俗治”,而且其并不与汉郡百姓征收同样的赋税和徭役,而且初郡内部的主要军事长官为本地酋长。东汉成帝年间,在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实行属国制度,进一步发展成为比郡属国,比郡属国与道性质相同,皆属特殊地方行政制度。秦汉时期道、初郡、比郡属国的设置,使得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呈现出多元建构与一体进程两种态势,也从侧面反映出秦汉时期边疆地区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摘编自付少聪《秦汉时期特殊地方行政制度初探》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实行特殊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因,并指出其发展的特点。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梁廷相在《鬼氛闻记》认为林则徐“终其任,未尝有所挫失。论者遂谓文忠倘获始终其事,必能令桀骜之鬼叩关悔罪,山我操纵,畏若神明”。至民初,《清史稿·林则徐传》中评价林则徐“才略冠时”“遭谗屏斥”,却也同时责备他“操之过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设立全国柴烟委员会。1929年1月,时任驻比利时公使的王景岐向国府提出修铸林则徐钢像的建议,理由是“铸像立碑,以志不朽,国中亦可乘此崇德报功之举,集合民心,景仰哲人,同除外劣,道德循执,精神革新,万国闻声,必生敬警”。1938年,《申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历代御侮人物志》的文章中,林则徐的抗英事迹被放置在包含了成雄光等众多民族英雄的故事当中。上海沦陷后,一位名为“关人”的作者更在其文章中货扬休则徐“为民族而牺牲的精神”,林则徐故事也成为敌占区民众抒发及抗精神的重要文学素材。摘编自葛那波《林则徐形象在近代的变迁》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清朝统治者认真总外了中国历朝包括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经验,全面继承并发展了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还巧妙地将满族本位的统治术融合与隐藏在汉族传统政治文化中。汉朝以来的以卡治天下,宋朝以来的“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在清朝发扬光火,使得这些儒家经典中已经有的政治观念,成功转变为政治实践,使清朝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清朝统治者还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通过对儒家的文化认同,赢得汉人的好感,换取汉人服从清朝统治,实现国家认同。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使得国家构建主体发生了变化。首先,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标志着国家获得独立、民族获得解放、人民获得民主权利,而且将新的国家建立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即民族国家。其次,战争威胁、冷战仍然是凝聚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抗英援朝中的“诉苦运动”和“捐献运动”激发了极大的爱国热情;中苏冲突时苏联屯兵边境,战争成胁与边境局部冲突都成为国家认同提升的动力。再次,改革开放后,爱国主义的主题转向以经济建设与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国家动员逐步削减: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威胁论”等迅速扩散,反过来对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中国崛起”振奋人心,“中国”得到世界的认同反过来也强化了国家认同。与此同时,国家认同也面临诸如全球化的冲击、地方性认同的崛起以及因社会公平问题带来的合法性压力。一摘编自贺东航谢伟民《新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构建国家认同所采取的措施。(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构建国家认同的新变化,并说明其意义。(10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中国构建国家认同的启示。(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叶的近百年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启动、发展和工业霸权的确立,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实现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的转变。新兴工业企业家群体出于维护自身利益、防止爱尔兰竞争的实用主义目的,联合起来反对符合自由贸易原则的1785年《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通商条约草案》。他们为开拓法国市场,又以自由贸易为借口,支持1786年《英法商约》,并不惜与传统制造业决裂。1830年英国工业化优势牢固确立后,以自由贸易的名义占领广阔的世界市场则成为企业家群体追求的目标。为此,他们支持并领导了反《谷物法》运动,推动确定了自由贸易政策。英国企业家群体并不是自由贸易的天然拥护者,实用主义和自身利益决定了其对不同贸易政策的灵活立场。—摘编自尹建龙《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企业家群体与英国工业化时期贸易政策的转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化和贸易政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2025学年高三12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