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期六校第二次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显示从周天子再到庶民都要参与耕作,并且发展出了专门的仪式“藉礼”——天子亲耕藉田。由此可知,国家对农业的重视,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A、C项,排除A、C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路)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在建设城市时,各级城邑,要以王城为基准,按一定等差,依次递减,说明当时在建造城市时,具有鲜明的礼制色彩,也体现国家治理的需要;根据材料“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圣人建设都城,要选在地势平坦、地质稳固、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的地方。背后靠山,左右经过河流或湖泽,可以提供川流不息的水源。可得出城市选址体现人与自然互相适应,这体现天人合一思想,也有利于国家治理;由此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②经济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项正确。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显示,道家、兵家、西汉贾谊的思想均强调统治者要顺应民意,爱戴民众,这符合民本思想,C项正确;人本思想更多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民主思想即发扬民主,反对专制,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家国情怀即以天下为己任,热爱国家,热爱民族,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C【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朝风俗画主要反映的是市民生活的场景,这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不断壮大有关,C项正确;格物致知指通过探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材料中未涉及理学对绘画风格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风俗画表现内容在宋朝发生了变化,并未涉及绘画风格的变化,且摆脱了表述夸张,排除B项;强调个性表现和抒情写意更多属于文人画的风格,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5.【答案】A【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格物致知,向外以求理,甚至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克服人的欲望。而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主张内心反省,经过对比可以发现,阳明心学更加强调主体意识,有利于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理学和心学对儒学的继承关系,排除B项;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排除C项;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D项表述不恰当,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6.【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人口增长,D项正确;清朝未实现社会转型,排除A项;人口增长与资本主义萌芽关系不大,排除B项;雍正年间,清政府已进行赋税制度改革,赋税制度改革也是清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人口增长带来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B【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99年中国引进有轨电车以来,推动了礼让之风,有利于规范市民的行为,由此可知,伴随着新式交通的引入,有利于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西方列强对交通运输业的控制和侵略,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更多强调的是交通运输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排除A项;材料能看到科学技术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但“唯一”表述夸张,排除C项;材料看不到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分析可知,李大钊抨击孔子所代表的封建礼教思想,并不是针对孔子本人,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儒学存在理性的认识,C项正确;A项、B项符合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但并非材料强调的主旨意思,排除A项、B项;D项符合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但并非材料强调的主旨意思,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解析】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党和政府关注粮食安全,B项正确;A项、C项、D项不符合材料强调的主旨意思,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楔形文字逐渐消失,但随着学者们对楔形文字的发现与研究,两河流域的文化逐渐被发现,可以得出考古发现有利于推动历史认知,C项正确;根据材料显示,史学研究进步得益于学者的努力,不单是科技的推动,也不会单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清晰,A项、B项表述不恰当,均排除;二重证据法为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C项正确。11.【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18世纪之前蔗糖主要作为贵族奢侈品和药物使用”“18世纪以来蔗糖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扩张的推进,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不断扩大,蔗糖产量巨大,蔗糖贸易不断发展,因此,蔗糖由贵族奢侈品逐渐日常化、平民化,C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题上变化的时间为18世纪以来,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价格革命表现为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引发了欧洲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和材料主旨意思无关,B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12.【答案】D【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工业革命在运用机器生产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会造成部分工人失业,易引发人机矛盾,所以机器化生产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处理人机关系。故答案选择D项。A项是错误选项,对于社会个体而言,机器会和人形成一种劳动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但是机器革命同样也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生活上的便利,人机关系并非难以调和,也不应该是紧张对立的;B项、C项表述不恰当,均排除。故选D项。13.【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可以看出,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英国女性工人就业比例总体上升。妇女不再局限于家庭内部,而是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和经济活动的生产当中,反映出妇女在传统家庭角色上的转变,D项正确;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通常涉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人口流动和地位的变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更多涉及的是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并未涉及到政治地位,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意思,排除C项。故选D项。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20年代”“降低工业品和原料的进口率”“取消了丝织品进口禁令”“废止了输出品的限制”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传统的贸易政策不再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渐由重商主义走向自由贸易,C项正确;工业革命后英国逐渐推行自由贸易,排除A项;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D【解析】通过观察图片中两条曲线的变化及其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曲线为自由主义,B曲线为凯恩斯主义。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危机,随后西方国家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形成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自由主义又重新受到重视,D项正确;B曲线为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A项错误;B曲线为凯恩斯主义,该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福利国家”政策体现了B理论,B项错误;B理论为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C项错误。故选D项。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动由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化,由劳工向知识精英迁移,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多极化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移民的范围,排除B项;材料未明确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具体危害,排除D项。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4分)【参考答案】(1)原因: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西进运动,西部领土的大规模开发;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政府注重整合农业资源,协调农业发展;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每点2分,任答3点)(2)特点:①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②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③立法保障耕地和农民利益;④注重构建完整的粮食产业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⑤健全、完善粮食储备机制;⑥成效显著。(每点2分,任答3点)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第3页(共6页)(3)意义:有利于实现非洲的粮食安全;有利于非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点1分,任答2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西进运动中广大移民开发的良田沃野千里,‘由于人手不够’,滞迟了工业化进程,客观上也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市场化进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得知,19世纪美国工业革命开展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1787年宪法的颁布,形成了国内统一的市场,政府相关政策、法令的支持等都是原因。(2)特点: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生产加快发展。”得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根据所有制的内容可得出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根据“坚持不以牺牲耕地搞开发,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得出立法保障耕地和农民利益;根据“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按照市场需求,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得出注重构建完整的粮食产业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健全完善中央储备粮与地方储备粮之间的补充机制”得出健全、完善粮食储备机制。根据“2008年,粮食产量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得出成效显著。(3)意义:根据“产量达到10.8吨/公顷,远高于当地一般3吨/公顷的产量”,分析得出有利于实现非洲的粮食安全;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还可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等角度总结回答。18.(14分)【参考答案】(1)“大胆的计划”指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或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分,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答1项得1分,答够2项得2分)美国制定的原因: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美国企图主导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每点2分,任答2点)(2)趋势: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关税平均水平显著下降。(趋势1点1分,共2分)因素: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组织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解析】(1)第一小问“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计划”指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或建立IMF、WB)。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教训;二战后初期,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美国贸易扩张的需要。(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趋势:据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可得出,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关税平均水平显著下降。因素:结合所学,关贸总协定的达成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削减关税和建立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国际贸易市场空前繁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便利和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第4页(共6页)19.(12分)【参考答案】(1)特点:以唐朝为中心;唐朝、新罗、日本为主要成员;成员国文化皆源于中国,或者受中国的影响而成长;唐朝政府的推动。(每点2分,任答2点)成因:唐朝国力强盛、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政策开明开放;对相对落后的东亚国家具有吸引力。(每点2分,任答2点)(2)机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理念的提出;中华文化热的持续升温;民族复兴对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信息技术支撑;中国政府支持和文化体制改革。(每点2分,任答2点)【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答案
2024-12-24
·
6页
·
366.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