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5届高三12月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2024-12-24 · 7页 · 1.1 M

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殷墟遗址集中布局的手工业作坊区内,除了发现与生产直接相关的遗存外,还有大量墓葬遗存。考古研究表明,墓主人主要是从事骨器制作、玉石加工、青铜冶铸的工匠,且分属不同的家族,其中族长可能是商王委任的官员,而族众则是生产者。这表明商朝A.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B.手工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C.手工业生产技术先进D.统治者重视手工生产的管理2.秦代,被称为“里吏”的典、老,充当官府在基层的传令员、办事员。该群体数量庞大,事务繁重,但却不受薪俸,因此主要由因年老、家贫等不能或不须服役者轮替担任,并且将有爵者排除在外。据此可知,秦代的里吏制度qweA.破坏了乡里原有的自治秩序B.极大地提高了统治实效C.试图将治理成本向民众转移D.导致了地方豪强的壮大3.北魏均田制规定,15~70岁的男子皆可授田,女子亦可授田;唐朝开元年间,均田制下授田的对象为25~55岁的男子,女子不再授田。这可以用于说明A.女子社会地位的下降B.赋役制度有待变革C.社会管控力日趋强化D.人口数量急剧增长4.明末冯梦龙改编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时,将内容由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礼教束缚、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将男主人公的身份从仕宦之子变为“生药铺主管”。这一改编反映了第1页,共7页A.专制统治日益走向僵化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阳明心学提倡个性自由D.平民文化成为时代主流5.甲午之役后,奕祈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海战的幸存者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仿照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由此可见A.部分官员主张全盘西化B.甲午战败源于清政府指挥不当C.官兵在为战败寻找理由D.国人已有深入学习西方的愿望6.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朝廷发布上谕:“各省所用银钱,式样各殊,平色不一,最为商民之累。自应明定划一银式,于京师设立铸造银钱总厂……一切公款,均专用此项银钱。”五月,清廷即在天津建立户部铸造银元总厂,然而此时各省并未停铸银元,清廷亦无可奈何。这体现了清朝A.社会金融秩序已经失控B.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C.地方已获得金融自主权D.维新变法缺乏社会基础7.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要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时调整红军行动策略,制定可行性战略目标,从而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一问题。该文章有利于A.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B.提高我党的组织动员能力C.确立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qweD.坚定工农武装割据的信心8.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在抗战大后方迅速开展建立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网工作,以使集结于少数都市之游资,尽量流入广大农村社会,支持农业及手工业生产,并发动广大平民参与节约储蓄运动。国民政府此举意在A.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B.增加抗战后方生产资本C.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D.积极发展敌后抗战经济9.重庆谈判中,中共提出在国共谈判有结果时,应召开有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会议;而蒋介石坚持先改组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政治会议,再由各党派人士派代表参加。这反映出A.国民政府仍维护一党独裁B.重庆谈判走向破裂C.蒋介石维护民主政治程序D.内战已经不可避免第2页,共7页10.1958年,国内出现一股全民创作民歌、民谣的热潮,江西一首民歌唱道:“一丘田割两丘禾,高级社里好处多,荒山变成金银丘,猪牛满圈鸭满河。……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要用汽车运,明年火车装不了!”这反映出当时A.生产关系调整增强发展动力B.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生曲折C.意识形态制约文艺创作形式D.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就显著11.1964年,中法两国发表联合公报,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1997年,法国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并在2004年进一步深化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24年,双方在互相尊重彼此主权与领土完整和重大利益基础上,继续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登上新台阶。中法关系的发展A.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差异B.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C.消除了两国的利益分歧D.推动多极化格局的形成12.玛雅文明创造了古代美洲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被人们称为“美洲的古希腊”。下图是迈锡尼文明阿伽门农黄金面具(左)与古代玛雅人黄金面具(右)。据此推断,玛雅文明qweA.孕育了现代美洲文明的内核B.与古希腊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C.发展程度长期居于世界前列D.丰富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13.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掀起烟草消费的热潮。烟草商极为注重商业宣传,烟草广告会虚构黑人和白人吸烟者聚在一起享受烟草的画面,烟草纸上会描绘英国人通过传教拯救美洲土著灵魂的故事。这表明当时的英国A.殖民主义渗入商业文化B.美洲文化影响社会风尚C.文化侵略推动商业革命D.商业发展冲击种族歧视第3页,共7页14.一战期间,印度国大党支持英国政府,期待战后能获得独立。然而,1919年3月英国却授予印度总督特别权力,此举激起印度人民的强烈反抗。4月13日,约两万群众在阿姆利则举行抗议集会时,遭到英军开枪镇压,379人被打死,1200人受伤,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该惨案A.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殖民地的延续B.使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C.点燃了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新火种D.埋下了二战后“印巴分治”的隐患15.2004年,上海合作组织启动了观察员国机制,当年,在上合组织第四次峰会上,蒙古国获得了观察员地位。2009年6月举行的上合组织第九次峰会决定给予斯里兰卡和白俄罗斯上合组织对话伙伴地位,正式启动对话伙伴机制。材料有助于说明上合组织A.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B.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南北对话进程C.促进了国际治理机制的改进D.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优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位于亚欧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点,既是一个陆上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春秋时期,齐、越等国就利用海洋兴鱼盐之利成就霸业。秦始皇曾多次巡海,将其视为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汉代建立楼船水军,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将古代中国的海洋经略带入新阶段。唐宋元三代实行博大恢宏的开放战略,设市舶司qwe管理航海贸易。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巨大的影响力。但限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形态,“重陆轻海”的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古代未形成清晰完整的海权意识。——摘编自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材料二古希腊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海洋与希腊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波塞冬作为重要的海神,受到广泛的崇拜,并逐渐具有了泛希腊性质。海神的创造既是希腊人思想智慧的结晶,又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先民们利用海洋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探索和发展,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城邦都有巨大的价值。海洋已成为希腊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之后,海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改进造船技术以适应海战,发展海军力量。尤其是雅典海上帝国的建立,在与陆权强国斯巴达的竞第4页,共7页争中,海洋意识逐步形成。——摘编自苏莎《古希腊海神崇拜与海洋意识探析》材料三清朝前中期没有近代海军,只有“防守海口,缉捕海盗”的水师,且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状态。林则徐是中国近代海防论的先驱,他曾购买英国的铜铁大炮和军舰。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主张创立强大的海军,大力倡导海外贸易,但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受到关注。60年代,为了对付太平天国,清政府开始办海军,向外国人购买船只、武器,左宗棠创建了福州船政局,首办造船厂。1875年,日本入侵台湾,进一步激发了清人的海权意识,清政府派李鸿章等人筹备海防工作,计划十年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海军。但是北洋海军建成之后便再无多大发展,经费也难以筹集。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的近代海军再无起色。——摘编自廖国杰《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力》材料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海洋的利用主要服务于巩固海防、维护海洋主权。改革开放后,在加快推进海军建设的同时,我国也愈发重视海洋权益,簥力发展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推动沿海城市开放,海洋经济发展布局逐步优化。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党的十四大报告曾指出,军队要“保卫国家领土、领空和领海主权及维护国际海洋权益”。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将海洋强国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qwe——摘编自袁红英《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脉络与实践路径》(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海洋经略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海洋意识形成的原因。(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海防建设的变化。(8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5分)第5页,共7页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到19世纪初,城市行会学徒教育一直是最主要的技能传承方式。收徒仪式必须在行会大会前进行,师徒关系受行会制约,不得轻易解除;学徒需搬入工匠家,往往沦为工匠师傅任意使唤的家庭仆佣,很少有机会学到手艺;学徒父母还需支付学徒费,可以缴纳高额费用减少学徒期限,由此滋生腐败现象。1874年,德国文化部制定《进修学校条例》,提出由国家补贴地方兴办义务制进修学校,实行较为宽容的考核办法。大量进修学校由此建立起来。并且,从1878年起,政府直接在德国铁路公司创建实训工场,训练技工的实践操作技能,引发工矿企业的纷纷效仿。——摘编自李超《传统学徒教育向近代职业教育的过渡—以19世纪的德国为例》材料二抗战时期,国民党对高等教育展开大规模的调整与统制。在专科以上学校设立训导处,统筹和推行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学业各项详加考核,后来导师制的德育色彩逐渐蜕化为训导制的政治督导。普遍实行军训,规定高中以上学校一至三年级学生,均应实施军事训练与军事管理。在政府控制的各大专院校普遍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直属分团,由训导长率领大批训育员,通过党团组织积极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与思想政治,以达到人人信仰三民主义的效果。但随着党团组织势力的膨胀,源出同门的CC派和朱家骅派之间在各所大学的校园内展开全面恶斗。——张凯《蒋介石与国难之际高等教育之走向》材料三旧中国文化教育极其落后,文盲占全国人口的qwe90%,学龄儿童人学率仅有20%,高校毕业生只有21万多人,无法适应新社会的需要。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总方针。人民政府随后开始对旧教育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第一,对原国民党政府办的各类公立学校,一律实行接管,废止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带有反动性的课程,增设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为主的政治理论课;第二,大力发展小学和中学,吸收工农子弟入学;第三,接管教会学校,改为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第四,要求中小学开设适应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的课程;第五,调整高等院校院系,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第六,掀起大规模的扫盲运动,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学习。——摘编自程中原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6页,共7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德国职业教育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制度改革的意义。(6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