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4-12-28 · 13页 · 228.9 K

海南州高一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陶寺文化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有城子崖古城、石峁古城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石家河古城、良渚古城等,这些古城遗址不仅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还出土了很多礼器。据此可知,这些古城遗址()A.部落间的交流比较紧密 B.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C.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D.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这些古城遗址拥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和大量礼器,这些特征表明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组织性,反映出早期国家的初始要素。宫殿和天文建筑显示出社会的分工和权力中心,而礼器则与礼仪制度和社会等级相关,C项正确;题干虽然提到有不同地区的古城遗址,但仅从所给信息,并不能直接得出部落间交流紧密的结论,缺乏相关直接证据,排除A项;这些遗址多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时期,排除B项;“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虽然可能存在,但题干信息不足以直接得出这一结论,未涉及占卜、天意等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2.通过这一制度,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钩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邦国林立的状态。这一制度是()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这一制度使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从而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并打破夏商邦国林立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是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拱卫周王室,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B项正确;内外服制是商朝的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宗法制主要解决了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等无关,排除C项;礼乐制旨在规范社会秩序,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公元前386年一前381年,楚悼王当政,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吴起)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使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据此可知,这些做法()A.主要是为了安抚底层百姓 B.削弱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C.重点在扩充国家领土范围 D.着重于加强对官员的监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86年一前381年(中国)。据材料“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可知,此措施主要针对的是贵族的特权,要削弱他们的特权,B项正确;材料的主要对象是贵族,不是百姓,排除A项;楚国吴起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民,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吴起改革是适应战国争霸的需要,富国强兵,D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4.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后各国形势发生变化,诸侯国之间互派使节,而各国挑选的使节往往是对各国形势有深刻洞察且谋略出众的人。在各国合纵连横的策略实施中,这些使节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反映了当时()A.各国重视外交策略 B.诸侯华夏认同加强C政治局势渐趋稳定 D.主流意识形态一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挑选对各国形势有深刻洞察且谋略出众的人担任使节,使节在各国合纵连横策略实施中起到关键作用,这反映了各国重视外交策略,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夏认同的内容,B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B项;战国时期诸侯国经常交战,政治局势并不稳定,排除C项;战国时期,各国思想文化多元,如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并存,主流意识形态一致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而且这与外交使节在合纵连横中的作用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5.下表所示为汉朝初期推行的部分举措。汉初这些举措旨在()统治者举措汉高祖令商人不许穿丝织衣服,不许乘车并加重他们的赋税汉惠帝规定商人子孙不得为官A.稳定社会秩序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推行抑商政策 D.保障经济秩序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题干汉高祖“令商人不许穿丝织衣服,不许乘车并加重他们的赋税”可知限制了商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活动,抑制了商业的发展,再结合材料汉惠帝“规定商人子孙不得为官”可知这进一步从政治地位上打压商人,综合这些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汉初,社会刚刚经历战乱,需要恢复和发展农业,稳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抑制商业发展可以引导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汉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推行抑商政策只是手段,而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抑制商业来稳定社会秩序,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西汉初年的经济秩序,但并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6.汉代司马相如在评论汉赋时说道:“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这一评价体现了汉赋()A.兼具华丽与宏大特性 B.风格单调且内容空洞C.只重形式而轻于内涵 D.创作理念古今难传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大致意思为,司马相如认为要写好一篇文章,要有好的形式,一字一句,一辙一韵,都要认真推敲,这是赋的形迹;还要有丰富的内涵,作者要有广阔的胸怀,总览世间众生相,这样文章才能内涵深广,而不只是罗列一些表面现象。因此这一评价体现了汉赋兼具华丽与宏大特性,A项正确;风格单调和内容空洞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提到汉赋在内容上常常涉及广阔的主题,并非轻于内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汉赋创作理念的继承和影响,无法得出创作理念古今难传承,排除D项。故选A项。7.《魏书·序纪》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实际上是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人、昌意的子孙)”在此,材料强调了北魏()A.淡化鲜卑民族特色 B.是唯一的中原正统C.华夏认同观念较强 D.民族交往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北魏意在向世人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代,说明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即北方的鲜卑族也认同黄帝的土德,并以黄帝的后代自居,并且构建自身族号与华夏文化的历史渊源,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鲜卑自身民族特色的问题,排除A项;“是唯一的中原正统”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鲜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8.有学者在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时说:“人在这里不再以两汉那种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学丧失统治地位 B.佛学文化推陈出新C.理性主义影响广泛 D.个人价值得到弘扬【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了尊敬和顶礼”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注重人的内在精神,说明士人关注个体价值,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注重人的内在精神,没有强调儒学丧失统治地位,且“儒学丧失统治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佛学文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理性主义的影响,且“影响广泛”表述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9.隋至唐初,朝廷的关键职位多由关陇势力(如独孤氏、长孙氏等)把持,其他家族任职者相对较少。这()A.表明了皇权的高度膨胀 B.直接造成了隋唐政权的衰落C.体现贵族集团势力庞大 D.促进了地方势力的独立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至唐初,关陇贵族势力在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说明这些贵族集团在政治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和唐初期,关键职位由关陇势力把持,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排除A项;直接造成了隋唐政权衰落的是安史之乱,排除B项;虽然当时贵族集团势力较为庞大,但没有形成独立发展的地方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10.唐朝时期,唐与回鹘交往密切,双方互派使节时,必选“熟知双方习俗,且能灵活应变者”。回鹘的使节中有不少精通汉文化的人士,唐的使节也大多对回鹘文化有深入了解。这说明唐与回鹘()A.军事联盟稳固 B.经济联系加强C政治制度相似 D.文化交流密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题干中提到唐与回鹘在互派使节时,选择“熟知双方习俗,且能灵活应变者”,并且回鹘的使节中有不少精通汉文化的人士,唐的使节也大多对回鹘文化有深入了解,这些信息表明双方在文化上有深入的交流和了解,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唐朝与回鹘的政治交往,没有涉及军事、经济方面的联系,排除A、B项;虽然唐朝和回鹘存在密切的政治、文化交流,但两者的政治制度存在较大差别,排除C项。故选D项。11.据统计,唐代科举考生中士族子弟占58%,庶族子弟中中小地主子弟占25%,自耕农子弟占17%。由此可知,唐代()A.士族把持朝政加强 B.科举制度显失公平C.人才选拔范围扩大 D.社会阶层完全固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题干“唐代科举考生中士族子弟占58%,庶族子弟中中小地主子弟占25%,自耕农子弟占17%”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虽然依然具有巨大的政治优势,但庶族子弟中,中小地主子弟和自耕农子弟也有机会进入官场,说明人才选拔范围扩大,C项正确;土族把持朝政衰弱而非加强,排除A项;科举制度相对之前的选官制度来说是公平的,排除B项;社会阶层完全固化说法错误,社会阶层流动在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12.宋代民俗题材绘画基本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图1、图2分别为王居正的《纺车图》和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这些绘画作品()A.蕴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B.反映出社会阶层的流动C.体现了文化权力的下移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代王居正的《纺车图》和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是有关宋代纺织业发展和社会生活场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纺织业和人们生活的状况,可以作为研究宋代手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史料,蕴含一定的历史信息,A项正确;王居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