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晋豫名校联盟百强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5-01-09 · 12页 · 37.3 K

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12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毛泽东同志的形象和个人魅力,有人认为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其诗歌。毛泽东诗词,形象地呈现了其个人情感、情怀和胸襟。无论是“诗缘情”还是“诗言志”,毛泽东诗词都直接显现了独特个性。诗歌就是要真实地呈现自我,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修辞立其诚”,诚就是实,真实无妄、坦诚无伪也。这样的诗歌,才能人诗互证,凸显诗人的本色、诗人的情感,从而呈现诗人之真形象、真精神。毛泽东诗词中,如果说体现人诗互证的是抒情诗,那么,体现诗史互证的就是叙事诗。很多人都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时间、地理、人物、情感等元素,均保留在诗中。革命进程中的很多重要历史,大都留痕于毛泽东诗词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长征诗歌,如《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长征时期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高峰期,他完整地用诗歌记录了伟大的长征,他的诗作具有历史的现场感、鲜明的时代性,记录了伟大的历史事件和生动的细节事实。毛泽东在给《诗刊》编辑部的信中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后来,他又说:“我看中国诗的出路恐怕是两条: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方面都提倡学习,结果要产生一个新诗。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谁去读那个新诗。将来我看是古典同民歌这两个东西结婚,产生第三个东西,形式是民族的形式,内容应该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实际上,毛泽东才是真正将古典、民间和现代结合起来、极具创造性的诗人。他通过改造旧形式、创作新内容,做到了新旧结合。他把旧体诗写活了,尤其是写新中国新气象的一些诗作。学者贺桂梅在《毛泽东诗词与当代诗歌道路》一文中认为,毛泽东诗词最独特的地方,在其“古”与“今”、“传统”与“现代”混融而成的特性。其读者层广泛覆盖旧体诗词爱好者群体、新文学受众群体和社会主义当代文学实践群体,称其为受众最广的作品也不为过。广泛的受众群也意味着,毛泽东诗词具有某种超越古典、现代、当代而又同时涵纳三者成分的混融特点,它创造的是一个极其独特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有着“古典中国”的样貌,但又是“现代性逻辑”的构造物,同时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化身和主观镜像。它从古典中国生发出来,又越出了五四新文学的视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构建了革命中国和文学的当代性内涵。简单地称之为“旧”或“新”,都不足以诠释其独特性。如何阐释毛泽东诗词这种古今混融的特点,事实上不仅是如何理解当代文学与当代诗歌道路的难题,也是如何评价世界史意义上的中国文明独特性的一大挑战。这些观点,从一定意义上总结了毛泽东诗词对于当代诗歌的启示和意义。(摘编自李少君《开辟诗歌新境界-毛泽东诗词对于当代诗歌的启示》)材料二:在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中,广大劳动人民始终处在社会最底层,人格被侮辱,利益被漠视,生命如草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有了主心骨,有了代言人,有了捍卫者。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拥护革命的群众。”这些观点和情愫充盈在他的诗词中。1928年秋,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毛泽东作《西江月·井冈山》以示庆贺:“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字里行间彰显了对由工农组成的红军官兵的无比信心。“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因为有人民群众这个“铜墙铁壁”,他对胜利成竹在胸。毛泽东诗词中具有强烈而自觉的人民英雄观。如“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等等,无不显示出对人民群众巨大力量的高度肯定和深情礼赞。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离开瓦窑堡,率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2月5日,红军抵达陕北清涧县,当晚下起鹅毛大雪。第二天,毛泽东来到黄河岸边,察看地形、敌情。站在白雪皑皑、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上,眺望巍巍群山,对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思悟一起涌上心头,词作《沁园春·雪》喷薄而出,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都已远去,真正的英雄现在何处?毛泽东直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在词后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正像他指出的那样,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都能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了毛泽东人民观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从本质意义上讲,都是人民的胜利,都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所坚持的人民观点的胜利。(摘编自焦维东《品悟毛泽东诗词的人民情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比历史更真实”是很多人的共识;陈寅恪也说过,诗歌里包含着时间、地理、人物和情感等诸多元素。B.毛泽东许多反映革命的诗词采用叙事的方式,对真实历史事件只是进行客观描述和记录,具有很强的现场感。C.毛泽东诗词所创造的独特艺术世界,始于“古典”,又没有止于五四新文学,做到了古今融合且有所超越。D.毛泽东诗词不仅在创作形式上极具创造性,在内容上还具有人民性的特点,将人民的巨大力量融入作品进行歌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是因为毛泽东有着真实的革命经历,才使他的诗词能够反映真实的情感。B.毛泽东诗词记录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和杜甫的诗歌有着相似之处。C.毛泽东诗词“传统”与“现代”混融而成的特性对于当代诗歌具有启示和意义。D.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经历,说明作品中的人民英雄观是有感而发的。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中毛泽东关于新旧诗歌创作观点的一项是(3分)A.因为旧诗形式严格,束缚人的思想,所以不建议人们学习。B.要确立新诗的主体地位,但在形式上要遵从旧诗的形式要求。C.可以在民歌和古典融合的基础上,创造新诗的形式和内容。D.新诗的形式比内容还要重要,不注重形式的新诗就没有读者。4.材料二在论述中大量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请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5.请结合材料一,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谈谈毛泽东诗词作品的主要特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树上的月亮马平①二十年前,我在成都有了一处居所。那是一套逼仄的旧房,在一幢低矮建筑的二楼,前窗朝西,后窗朝东。一年四季,我在家里只能看别的建筑的前脸后背,看不见太阳怎样升起来,又怎样落下去。②但是,在后窗,我可以看月亮。③后窗下面有一个小小的园子,种满了枇杷、棕树、枸树、黄桷树和皂荚树。它们在白天里好像并不存在,因为我并没有工夫留意它们。到了夜里,在天空播撒的月光下,那些暗淡的树影就像一个个婆娑的故事。我把电脑安置在后窗那儿,这样,我在夜里写作的时候,每一个故事都相伴在我一侧,或者部分地参与文字中。④一天夜里,我从电脑面前扭过头,突然看见了圆圆的月亮,在窗外那一片狭小的天空中,在高大的枸树和皂荚树之间。而在那之前租住的房子里,树影和月影都看不到,没想到它们一下子全都到窗间来了。尽管月亮被金属防护栏切割了,但没有关系,挪动几下座椅,完整的月亮就复原在金属线条里,就像装进了画框。枸树在月色中兴奋起来,巴掌大的叶子在微风里一晃,就把月亮遮了大半。但也没有关系,眨眼间,微风又让那些叶子翻开了,露出来一个硕大的果子。这是成都的月亮,条条框框的月亮。它在那后窗难得一见,而那前窗又见不上它,街灯和车灯倒是夜夜流淌不息。大多数夜晚,我只能在后窗那儿,看一看因灯火时明时暗的天光。那依然没有关系,老实说,就是夜夜有大月亮,我也不一定夜夜有赏月的雅兴。何况,天地是那样局促,月亮每次出来,不一会儿,就撩枝拨叶爬到楼顶上面,看不见了。⑤谁都在说,最好的月亮,还是老家上面那一个。这已经成为大家想念老家的一个理由,我当然也不例外,因为这并不是什么媚俗。只不过,我想起老家的时候,若是有月亮出来,大树会抢在它前面先出来。⑥我有记忆的时候,老家一带的山岭和沟壑差不多秃了,还好,有几棵大柏树剩了下来。老家屋后不远有一座山,大柏树就散落在山脚的大路边上。不知道受了哪一个季节的风吹,它们的头全都偏向一边,远远看过去,就像几个老人,埋头向着一个方向行走,怎么也做不到彼此靠拢。老家没有后窗,我却有在月亮下面望着那些树影的记忆,好像还听见过大柏树咳嗽的声音,已经记不清是在梦里还是梦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大柏树都不见了踪影。它们都上了年岁,不会趁着夜色跑掉,大概是那样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咽了气。老家屋前也有一棵大树,就在院坝边上。那是伯父家的核桃树,主干比水桶还要粗,撑开的枝叶差不多把一整个院子遮住了。每年春节,堂兄都会用斧头在它身上砍出一些小嘴,喂它一点干饭,指望它在新的一年结出更多的核桃。因此,我小时候一直有核桃吃,还在夜里爬上核桃树藏过猫猫。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四仰八叉睡在簸箕里面,睡在核桃树面前的院坝中间,大睁着眼睛看满天星星,或者月亮。树是我和月两点一线间的尺度,大月亮上来的时候,核桃树就小了,夜鸟一样的叶子发出羽毛一样的声音。我平躺着望上去,圆月亮比圆簸箕小,而我自己更小,像一只蚕。天上飘来了一朵云,月亮便一点一点移动,簸箕仿佛也跟着移动了,最后连院坝也旋转起来。月亮钻进云里的时候,我往往会糊涂起来,自己好像悬挂在核桃树上。月亮钻出来了,好像被柔软的云擦拭一遍,比先前更晃眼了。我闭上眼睛,核桃树叶一样从高处飘落下来,立即就感觉到了,隔着簸箕的石板热乎乎的,带一丝青涩的气息凉丝丝的。我睡在踏实的地上,原来,那气息不是月亮而是核桃树散发出来的。我就是不睁开眼睛也会知道,核桃树在月亮下面,我在核桃树下面。⑦后来,我与老家的距离愈拉愈远,没有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见过老家屋前那么大的核桃树。那棵核桃树早被我的堂兄砍掉了,因为它结的核桃一年比一年少,还生虫子。我回到老家,簸箕也早就变小了,只睡得下我大半个身子,一双腿只好曲着,还被凸起的边沿硌得很不舒服。这就让我怀疑起来,记忆中的核桃树是不是真有那么高大。⑧再后来,我定居成都,十年前又搬了家,住进了高楼三十一层。月亮也跟着来了,好几扇窗都看得见,一弯,或者一轮。高楼不仅没有离月亮近一些,看上去,反倒比我在二楼看到的远了,也比我在核桃树下看到的远了。这大概是因为天空放大了,或者,是因为窗外又没有树了,曾经树上的月亮,恍然间可以采摘在手,而如今,无论多么高大的树都到不了我家窗边,它们都到了脚下,也好像与月亮的距离愈拉愈远了。⑨我不能说,最好的月亮,是从树上升起来的那一个。我大概可以说,借助一棵树,我和月亮拉近了距离。⑩眼下这个夜晚,趁着没有月亮,我凭着简单的想象,把记忆中的核桃树移了过来,把距此不远的那个园子也迁了过来,这个小区能不能容得下它们,我就顾不上了。那些在夜里咳嗽吓唬过我的大柏树,只好让它们躺在想象之外了。说不定,我会在深夜做一个梦,一弯新月挂在窗外的核桃树上,或者挂在窗外的枇杷、棕树、枸树、黄桷树和皂荚树上。我醒过来,窗外却是躲在云里藏猫猫的一轮满月,刚刚钻出来,我伸手就能捉到。(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把电脑摆在后窗那儿,后窗下面月下园中树木夜景的意境和白天不同,“我”夜间用电脑写作有时可从这种意境中获得灵感。B.后窗的月亮被装在“条条框框”里,象征着远离故乡的“我”在城市生活中失去了童年的自由,“我”不禁感慨“天地是那样局促”。C.“我”格外留恋那棵被堂兄砍掉的核桃树,它曾为“我”的童年带来了吃核桃的回忆,以及透过树枝看月亮的难以忘怀的美妙体验。D.住进高楼后,“我”感觉月亮反而比住二楼、在核桃树下时看到的显得更远,这是一种心理错觉,说明“我”赏月的心情有些不同了。7.关于文本第⑥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回忆了老家的几棵大柏树和伯父家的核桃树,行文深沉细腻,带着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