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练习2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1.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A.稳定统治秩序B.体现贵贱有序C.调节人们情绪D.凝聚家族亲情2.郭希汾在《中国体育史》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体育最为发达,“尚武之观念,遂深入于人心,忠勇义侠之士,蔚然为一代之光,则政治为之也。”郭希汾认为当时体育发达的主要原因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C.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D.诸侯王重视体育娱乐3.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图为秦“右丞相印”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题中,它最适合用来研究秦代()A.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B.手工业经营发展水平C.官僚政制的运作方式D.地方职官体系的变迁4.下表是汉初统治者针对地方治理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A.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B.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C.体现了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D.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5.图1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模式一下民族关系一直紧张,战争频繁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加速汉化,国家统一C.模式二下少数民族内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加强6.中国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唐代安史之乱后和宋代靖康之变后,这三次人口迁徙都()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加剧了统一王朝的衰落C.导致了政治中心的转移D.缘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7.下图为唐代选才的部分举措。这些措施()A.导致“取士不问家世”局而出现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位的上升C.结束了世家大族对权力的垄断D.旨在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8.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是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按建造年代依次为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大石窟的时空分布可反映出()A.佛教不断中国化B.佛教汉传的方向C.中国文化的包容性D.民族的交流融合9.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B.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10.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铜钱铸造量统计图,①处铜钱铸造量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A.实物交换逐渐兴起B.新型货币流通市场C.外国白银大量流入D.国家赋役统一征银11.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这表明明朝内阁()A.实现了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B.逐渐掌握了决策权C.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D.直接秉承皇帝旨意12.雍正时期,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被要求改剃满族发型,官员还上奏建议归流区域“分设里长甲首”,“令百姓轮流充当”,实行与汉地一致的基层治理模式。这反映了改土归流()A.阻碍了当地的社会进步B.强化了君主专制C.解决了边疆的安全问题D.增强了国家认同13.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变迁B.区域分工的出现C.人口政策的调整D.高产作物的传入14.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中国与欧美各国应该互派使节。但多年来,派遣常驻使节一直是欧美国家单方面的行动,清廷没有任何动静。这反映出当时A.欧美急于扩大侵华权益B.清廷坚持闭关锁国政策C.清廷近代外交意识淡薄D.清廷固守华夷之辩观念15.晚清时期,“外洋”一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嘉庆道光时期,“外洋”一词多指“中国近海”;同治、光绪时期,“外洋”一词则更多地代指“欧美等外国”。这一变化表明()A.西学东渐带来了近代外交理念B.清末新政丰富了地理知识C.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D.政权更迭影响了政治立场16.严复说:“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而“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严复的这一言论旨在()A.批判传统文化B.宣扬君主立宪C.阐发主权在民D.启迪民众觉悟二、非选择题((共3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沙俄武装强占伊犁、阿古柏盘踞新疆喀什等地、日本国入侵台湾,清朝面临边疆危机。对此,李鸿章的意见是:“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否则,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颠蹶者哉?”丁宝桢的观点是:“各国之患,四股之病。患远而轻;俄人之患,心腹之疾,患近而重。”左宗棠的观点是:“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今之论海防者,以目前不必专顾西域,请以停撤之饷匀济海防;论塞防者,则主宜以全力注重西征,西北无虞,东南自固。此皆人臣谋国之忠,不以一己之私自封者也。”——摘编自尹金海《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及意义。(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官员应对边疆危机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可根据材料的全部或部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史论结合。)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表3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9分)
安徽省庐巢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2025-01-09
·
6页
·
313.8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