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5-01-09 · 24页 · 48.9 K

哈九中2024级高一学年上学期12月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5页一、现代文阅读(2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谈论昌耀先生的诗歌之前,我翻阅了网页上可以查找到的关于昌耀先生的评论,有博士论文、昌耀先生追捧者的文章等,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给昌耀先生一个“悲情诗人”的称号。我觉得他们丝毫不懂昌耀先生。与“悲情诗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那么热爱生命的人。要不然面对父亲、母亲以及其他人的离世,面对误读的诬陷,面对两手空空无一物的家庭,以及家庭的烦恼、无回应的爱情,渴望生活而一再受挫的昌耀先生,早不知道要被杀死多少回,但他依然在不停地向上。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他凡·高式的磨难,也给了他大诗人的桂冠。上天安排他来完成他应践行的诗歌使命。诗歌的句子不是与生俱来的,句子和词语,是依托在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之中的。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在一次次打击中崛起,一次次忍受孤寂与他人的不解,怎么能获得这些厚重的句子和词语呢?技法固然重要,但形式与内容是并重的。纵使有再高超的技巧,而内容空洞,也不过是炫技而已,那样的诗句,机器人就可以造就了,那根本不是承载灵魂的艺术。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诗的裁剪程度是一个正常人都不舍得的,但他坚持着自己的观点继续着。他的不分行的诗歌,其设想的走向又被如今许多被认为是“先锋”的诗人书写着。读明白昌耀先生的诗,不能单从字面上去解读,要读一读大西北的文化背景,读一读中国1930年以来的历史进程。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摘编自若小曼《浅谈诗人昌耀及其〈斯人〉》)材料二:我们在读昌耀的诗集时,会发觉其选入的诗歌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作为研究昌耀的专家,燎原当然更早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但当涉及如何看待昌耀早期的诗作——亦即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作时,我们却可以通过相关资料发现,收入昌耀诗集中的很多早期诗作,都并非当年的原貌,而存在着1979年之后不同程度的改写。”昌耀对其早期创作的“重写”,已构成一个不容忽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这种改写“带有根本性,涉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乃至价值观的调整”。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明显写于八十年代,并且“属于八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那么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与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包括对早期的重写)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有着它独具的词汇学、修辞运作方式、意象系统,还有着它统摄性的精神风骨。更重要的,是有着足够的语言作品作为支撑。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全部创作,把这一切提升到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高度。“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的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也形成了他那时而苍劲恣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诗论家胡亮也曾这样精彩地描述过他对昌耀的语言文体的印象:“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材料三:在新诗如何用汉语发声的问题上,昌耀给我们作了示范。他不仅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汉语气质纯正,更主要的是,他凭一己之力,为汉语诗歌开辟了另一条路:用生命与脚下的土地建立起血脉联系。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中滴出来的诗,必然是带着体温的诗。有生命痛感的诗,才能揭示自己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这样的诗,发出的必然是纯正汉语的声音。昌耀固守青海高原,在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建立语法关系,打通了汉语诗歌本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任督二脉。广袤的青海高原,因为有了钉子一样的诗人昌耀,将生命和语言持续有力地注入,已经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成为中国西部最有诗性意义的场域。(摘编自谭克修的相关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昌耀是一位热爱生命、有美学追求的诗人,他凭着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力,在诗歌界达到了同凡·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B.昌耀重返诗坛后,以他成熟期的风格与“尺度”,对其早期作品进行了大幅度重写,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C.“昌耀体”是一种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其含义等同于材料一中“厚重的句子和词语”。D.材料三认为昌耀在语言上有滞涩的古语化倾向,发出了纯正汉语的声音,同时重建了生命与脚下土地之间的语法关系。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昌耀被很多人冠以“悲情诗人”的称号,作者认为是因为那些写评论的博士与追捧者没有真正地读懂昌耀。B.昌耀先生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这与其生活经历、历史进程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C.昌耀十分重视对自己早期作品的修改与裁剪,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D.“昌耀体”不仅是昌耀创作的一种文体风格,更与其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3.下列诗句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啸然一声/对我们红色的生活/作一次惊愕的眺视/而后/和我们一同欢呼”(昌耀《群山》)B.“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昌耀《慈航》)C.“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昌耀《良宵》)D.“斜扫过这金属般凝固的铸体/消失于远方岩表的返照/遁去如骑士”(昌耀《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昌耀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D2.C3.A4.①在论证思路方面,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②在论证方法方面,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5.①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早年的创作大多在修改后才面世;②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③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或时而苍劲恣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④来源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揭示了其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昌耀的诗歌创作,展示了其作为诗人的多重特质。材料一强调昌耀的隐喻诗风和人生经历的深刻影响,体现他对生命的热爱与韧性。材料二探讨他的诗歌重写现象,揭示其对艺术的高标准追求和自我救赎的过程。材料三则阐述了昌耀在语言和地域文化上独特的贡献,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昌耀体”。整体来看,昌耀的诗歌创作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在诗歌界达到了同凡·高之于绘画领域的地位”说法错误。无中生有,原文表述为“给了他凡·高式的磨难”。B.“但并未使其早期创作发生质的变化”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带有根本性”“否定和彻底改写”。C.“其含义等同于”错误,两者含义显然不同,“厚重的句子和词语”来自“诗人敏感的情怀和敏锐的洞悉”,“昌耀体”是指“孤绝超拔、沉雄遒劲”。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他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诗皆在修改后才面世”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大部分”“很多早期诗作”。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戕残”、C.“须髭”、D.“金属般凝固的铸体”可以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中的“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苍劲恣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的文体风格”。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论证思路:材料二,先提出问题“昌耀的诗集……与网上的通行版本有些差异”,接着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最后指出昌耀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最重要和独特的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昌耀体”。作者在行文安排上逻辑严密,结构清晰。②在论证方法方面,运用了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例如,在论证昌耀体特征的时候引用诗论家胡亮的话“他大量启用古字古词,粗粝,嶙峋,滞涩,狰狞,惊悚,硬语盘空,而又能透出个人的呼吸和血肉。如此讲究到极致,精雕细刻,穷物尽相,甚至连每个小局部都会有生动的乐感和画面感”,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与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在概括昌耀的文体特征的时候把他的文体特征比作青铜般的色调,直观形象。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结合“昌耀先生的诗,大多都是充满隐喻的,他吝啬词语,也吝啬着词语的修辞艺术,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他这样的想法。他大部分的诗也在修改后面世”可知,他的诗充满隐喻,吝啬词语及其修辞艺术,早年的创作大多在修改后才面世;②结合“昌耀先生不只是在写诗,他是在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可知,他的诗体现了其用生命记录着每一段经历以及其成熟期对诗歌标准新的认定;③结合“昌耀最重要和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与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可知,他的诗文体风格孤绝超拔、沉雄遒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或时而苍劲姿纵、时而雍容华贵、时而高峻幽秘);④结合“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中滴出来的诗,必然是带着体温的诗。有生命痛感的诗,才能揭示自己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可知,他的诗源于土地的苦难生存直觉,揭示了其和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澄河边上茹志鹃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①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