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3-11-20 · 20页 · 59.1 K

2022-2023学年江苏常州高级中学高三年级1月月考语文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小题。材料一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做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讼师改称“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礼治秩序的性质,我可以打一个譬喻来说明:在我们比赛足球时,裁判官吹了哨子,说哪个人犯规,哪个人就得受罚,用不到由双方停了球辩论。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每个参加比赛的球员都应当事先熟悉规则,而且都事先约定根据双方同意的规则比赛。裁判员是规则的权威,他的责任是在察看每个球员的动作不越出规则之外。球员对于规则要谙熟,技艺要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的程度,他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发生有意犯规的举动,就可以说是训练不良,也是指导员的耻辱。这个譬喻可以用来说明乡土社会对于讼事的看法。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意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难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人们之间无法用乡土社会里熟悉社群里的“礼”来规范生活,要有一个普遍性的规则对大家一律平等,就是法律。而都市生活又是大规模的复杂体系,一个人不可能对各种法律如知礼一样熟悉,就需要专门学习法律的律师帮助了。乡土社会里的“知礼”,更多的是说道德伦理,违规也多从道德问题上来说是非曲直。而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这些权利的维护不再是靠“良心”,而是靠国家法律和相关的机构来保护。在执法上,法官判案要讲证据。法治社会的法庭是根据法律辨别权利的地方,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事实上,在法治社会里也不是动不动就打官司的。可以法庭外调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打官司的,庭外调解依然是很重要的途径。至少在成本上,庭外调解要低得多。在一定条件下,大家也会选择庭外调解,除非双方达不成一致了。法治社会也是要有传统的,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结合情理与法治的信访制度不失为可以选择的——已经为实践所检验的——不错的制度。通过信访机构的调解可以把好多民众的问题解决、吸纳掉。接待上访的人要有很好的策略,有好多信息(包括法律知识),经过接访员的一番解读,上访的人通常就会把怒气和问题化解了。信访制度,如果实行得好,恰好把传统的情理和现代法治结合在一起,作为庭外调解的一个途径,确实是值得重视的。当然,重大的权利问题,必须要法律来解决。接访员毕竟不是律师。在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坚持法治的精神和实践,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法治就会形成扎了根的文化传统。经过了现代的华丽转身,“律师”成了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再是令人嫌弃的拨弄是非的“讼师”了。(取材于陈心想《走出乡土》)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刀笔吏:掌管文案的官员。B.折狱:落入监狱。C.服膺:衷心信服。D.克己:提高自我。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的出现,促使乡土礼治社会逐渐转变为都市法治社会。B.乡土社会中,人们认为“不懂法”者比“不知礼”者好得多。C.在维持社会秩序上,地方官的作用类似足球比赛的裁判官。D.乡土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法治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提是需要有对大家一律平等的普遍性的法律。B.不再相信人有良心而是靠法律和相关机构维护。C.并非所有的问题矛盾都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D.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信访这种庭外调解制度。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准则,在乡土社会是礼法,在都市社会是法律。B.判决执法上,乡土社会靠权威主观的判断,都市社会靠客观的证据。C.儿子犯了罪,父亲也得跟着受刑罚,这在法治社会中是不会出现的。D.法治传统的形成需要时间,所以当前的社会仍然是以礼治制度为主。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山苏学文傍晚,火球般的日头还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兵们就吃过了晚饭,三三两两地在房前的石桌上下棋、聊天。正是初夏,风从山谷里吹过来,丝丝凉意掠过兵们的身子,兵们就忘记了白天的酷热。列兵一个人坐在石凳上,愣愣地望着日头沉没的地方出神。列兵看到日头在山峰上滚动的时候,像是一个熔化的铁球,向下滴着火焰,越滴越多,慢慢地,就融进了山峰,只留下一抹红光。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列兵一边看一边想,却怎么也看不出那座高耸的山峰有什么特殊的“味道”。只是感到石凳被日光晒了一天,滚烫,烙得屁股痒痒的。列兵被分配到这儿才十多天。列兵是从平原入伍的,入伍后的营房也在平原。因此,列兵长到十八岁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山。一日,连里要挑选一个新兵到几十里外的团弹药库值勤,列兵就报了名。列兵想,到山里守弹药库多有意思。最高领导是中士班长,比在连队里轻松多了。于是,列兵就怀着好奇的心思来到了山里。开始,列兵看着周围连绵的群山,就觉得自己走进了画里,可看着看着,心里就毛躁起来,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班长发觉了列兵的惶惑,就问:“看出啥味道没?”列兵茫然地说:“没看出啥味道。”斑长指着起伏的山峦中一座高峰说:“那座山峰你仔细瞧瞧!列兵顺着班长指的方向,又认真地看了看:“那是最高峰,也是落日的地方。”班长朝列兵瞅了瞅:“就没看出那山峰的味道来?”列兵摇了摇头,不安地说:“还没看出。”“那就继续看,啥时看出味道来,啥时你就是山里的兵了。”班长说完话后,诡秘一笑,哼着小曲就去下棋了。一连几日,列兵吃完晚饭后,只要不值班,就坐在门前的石凳上看„这日,班里的老兵看见列兵望着山峰出神,便问:“想家了?”列兵说:“不想。”“是想对象了吧?”列兵说:“我还没对象呢!”老兵就一笑:“看那山峰挺过瘾吧?”列兵不解:“看一座山峰有啥过瘾的?”“不过瘾,你老盯着干啥?”“班长说能看出味道,才是山里的兵。”老兵说:“别看啦,咱俩下棋去。”老兵朝列兵粲然一笑,又说:“慢慢地你就能看出味道了。”列兵依旧茫然,茫然的列兵就不再去看山,每日和其他兵一样忙碌着。日子一晃就过去了,列兵成了下士。下士闲时就想起了班长说过的话。再去看山,就觉得那山峰渐渐清晰起来,像一个石匠还没凿成的人像。转眼又过了一年,下士成了中士,中士年底就要退伍了。就要退伍的中士,在一个雨后的傍晚,看见西边山峦上的天空,铺满了锦缎般的云霞,那座高高的山峰在云霞中像一个欲飞的仙女悬在空中。中士立时激动起来,眼前的山峰渐渐幻化成似曾相识的美丽少女,红润的脸颊,飘逸的彩裙,似有两只明亮的眸子深情地俯视着他……恍惚中,中士张开双臂,诗人般“啊”了一声。和中士一起看山的列兵、下士们讶异地看着中士沉醉的样子,问:“班长,怎么啦?”中士满脸绯红,从沉醉中醒转过来:“你们看那山峰像什么?”兵们茫然地说:“就像山峰呀。”中士粲然一笑:“再看看。”兵们又看,却看不出什么来,就说:“高高的山峰,满天的云霞。”中士摇了摇头。中士望着山峦上渐渐褪色的彩云和看了三年的山峰,脸上慢慢平静下来。中士说:“你们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就算这兵没白当!”(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列兵当初只是期望看到真正的山而报名去了山里守弹药库,但整日看山,就有了整日看平原的感觉,渐渐心生惊恐之感。B.班长觉察到了列兵的心理变化却不动声色,而是让列兵看山,啥时能把那山峰看出“味道”来,啥时就是山里的兵了。C.小说在刻画人物心理时,用词贴切又富于变化,如写列兵先是“愣愣地”望着,然后心里“毛躁起来”,继而感到“茫然”,最后又“讶异地”看着。D.小说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此时的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让略为枯燥的军营生活顿时笼罩在一片神奇朦胧的意境中。6.小说以“看山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7.列兵在军营生活三年,三年看山,在他的眼中山峰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有怎样的用意?三、文言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代。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曰:“臣间离齐、赵,齐、赵已孤矣,王何不出兵以攻齐?”燕乃伐齐攻晋。又令人谓闵王曰:“燕之攻齐也欲以复振古地也燕兵在晋而不进则是兵弱而计疑也王何不令苏秦将而应燕乎夫以苏子之贤将而应弱燕燕破必矣燕破则赵不敢不听,是王破燕而服赵也。”闵王曰:“善。”乃谓苏秦曰:“燕兵在晋,今寡人发兵应之,愿子为寡人为之将。”对曰:“臣之于兵,何足以当之,王其改举。王使臣也,是败王之兵,而以臣遗燕也。战不胜,不可振也。”王曰:“行,寡人知子矣。”苏秦遂将,而与燕人战于晋下,齐军败。苏秦收其余兵,以守阳城,而报于闵王曰:“王过举,令臣应燕。今军败亡二万人,臣有斧质之罪,请自归于吏以戮!”王曰:“此寡人之过也,子无以为罪。”明日代又使燕攻阳城及狸。又使人谓闵王曰:“日者齐不胜于晋下,此非兵之过,齐不幸而燕有天幸也。今燕又攻阳城及狸,是以天幸自为功也。王复使苏秦应之,苏秦先败王之兵,其后必务以胜报王矣。”乃复使苏秦,苏秦固辞,王不听。遂将以与燕战于阳城。燕人大胜,得首三万。齐君臣不亲,百姓离心。燕因使乐毅大起兵伐齐,破之。(选自《战国策·燕二》,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燕之攻齐也欲以复/振古地也/燕兵在晋而不进/则是兵弱而计疑也/王何不令苏秦将而应燕乎/夫以苏秦之贤将/而应弱燕/燕破必矣/B.燕之攻齐也/欲以复振古地也/燕兵在晋而不进/则是兵弱而计疑也/王何不令苏秦将而应燕乎/夫以苏秦之贤/将而应弱燕/燕破必矣/C.燕之攻齐也欲以复/振古地也/燕兵在晋而不进/则是兵弱而计疑也/王何不令苏秦将而应燕乎/夫以苏秦之贤/将而应弱燕/燕破必矣/D.燕之攻齐也/欲以复振古地也/燕兵在晋而不进/则是兵弱而计疑也/王何不令苏秦将而应燕乎/夫以苏秦之贤将/而应弱燕/燕破必矣/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乐,相传为我国古代春秋时人,善相马;后喻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B.“去而顾之”中的“顾”意思是回头看,与《屈原列传》“眷顾楚国”中的“顾”字含义不同。C.“王其改举”中的“其”是助词,无实义;与《师说》“其为惑也”中的“其”字用法相同。D.“苏秦固辞”中的“辞”意思是推辞,与《陈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